中华民族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传统文化,这是我们在近百年的历史实践中得出的最宝贵的经验。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四个讲清楚”,强调了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意义。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又说:“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要讲清楚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必须认真地学习传统文化。只有对传统文化有了透彻的了解,我们才能认识到它在当代文化建设中的价值和意义。学习传统文化的最佳方式是阅读经典,经典沉积着中华文化最核心的内容,在文化传承过程中发挥着最为重要的作用。早在先秦时代,《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种著作,就被人们推崇为“经”。梁代刘勰说:“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经”在中国古代何以有这样崇高的地位?因为它们产生于中华文化的早期,是中华民族文明和智慧的结晶,也是后世文化发展的基础。我们今天所说的经典虽然超出了古代“六经”的范畴,但是它的基本内涵不变。凡是可以被后世称为经典的著作,一定具有永恒的价值、丰富的内容,一定适合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需要。阅读经典,会使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悠久与伟大,受到民族文化智慧的熏陶,领会先贤们在社会、人生、历史等诸多方面所做过的深刻思考,从而提升我们的文化水平和人生境界。
然而,经典产生的时代距离我们已经非常久远,特别是由于白话文运动兴起之后而产生的古今隔膜,本来就文字古奥、内容艰深的中国早期文化经典,对今人来讲在学习和阅读上都存在着很大困难。细读经典,就是有效的学习途径之一。
所谓细读经典,就是对经典进行一字一句的仔细研读。由于古今文字的差异,字义的变迁,句法结构的不同,对今人来讲,读通一篇古文已经不易。更何况,由于古今历史的变革,名物典章制度的变化,以及由于时代不同所造成的文化断裂和知识背景的差异,即便是从表面看起来似乎已经读通的句子,如果不经过仔细辨析,也往往会有望文生义之弊。而要弄通一部经典博大精深的文化内容,就更需要仔细研读。
然而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当代社会,除了专业学者之外,很少有人有时间细细地研读古代经典。有鉴于此,我们聘请了国内著名的专家学者,精选了古代经典中的若干篇目,编辑了这套细读经典丛书,期望由专家学者带领大家,在有限的时间内细读经典中的精华片段,从而了解经典的内容,体悟经典的魅力。在我看来,要认识优秀的传统文化,就必须细读经典,没有经过对经典的细读,就妄称自己了解了传统文化,奢谈传统文化的好与坏,除了少数的“天才”之外,对多数人而言不过是在自欺欺人。不了解传统文化,又如何谈得上弘扬和继承?所以,在这个喧哗而又浮躁的社会里,我们希望有人能够抽出时间坐下来,静静地品读经典,安定浮躁的内心,修养自己的品性,提高人生的智慧,创造高雅的生活。谈到古代经典,不免让有些人望而生畏。其实,如果你能坐下来真正平心静气地细读几篇,就会发现,经典从来就不是高头讲章,也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样深奥难穷。经典本身就来自于生活。细读经典,我们才会从中体会到传统文化与我们的关系是多么亲近。细读《论语》,我们感到孔子就是一位可爱慈祥的老人,仿佛他正在与我们促膝谈心。细读《周易》,我们会发现古人是如何从自然与社会中总结经验,如何在生活中增长智慧并且又将其用于自己的生活……总之,我们之所以要细读经典,是因为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地了解传统文化,真正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才能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的营养,才能将其真正地传承下去,落实到自身的文化实践中,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
我们编选这套“细读国学经典丛书”的目的就是引导大家细读经典。为了真正落实“细读”两个字,我们确定了如下体例:第一是从经典中选取最能体现其精华内容的篇目。第二是对原文做简洁的注释,以求扫除读书识字的障碍。第三是进行细读,即由专家引导读者对所选篇目进行尽可能细致的导读。经典之所以称为经典,是因为其包含的知识内容特别丰富。因此在细读部分,专家们会根据所选篇目补充大量的知识,以便于读者对经典的理解。当然,对于一名优秀的读者来说,他对经典的阅读不应该受专家的限制,他还可以在此基础上阅读更多的资料,在对经典的涵咏中有更深入的理解。我们期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引导读者真正坐下来平心静气地读书。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细读经典,就让我们从《论语》开篇的这三句话入手。对这三句话有了比较深切的了悟,由此而前行,就会不断地体会到细读经典的乐趣。
赵敏俐
于京西会意斋
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有一条美丽的河流,它就是中国南北气候和自然地理分界线的淮河。淮河流域四季分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交通便捷,文化发达。西汉前期,位于淮河中游的淮南国,成为当时重要的文化学术中心。而他的倡导者,就是为王42年的淮南王刘安(前179—前122年)。这位爱好“读书鼓琴”、蒙冤自杀的诸侯王,南宋史学家高似孙(1158—1231年)在《子略》中称之为“天下奇才”。
淮南王刘安的“奇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的创新。
一是文化创新。西汉初期,那是一个文化兴盛的时代。哲学、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百花绽放。在东汉史学家班固(32—92年)所著的《汉书》中,就记载了署名刘安的15篇(部)著作。
《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记载:“(刘安)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为《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二十馀万言。”其他还有:“初,安入朝,献《颂德》及《长安都国颂》”,“使为《离骚传》,旦受诏,日食时上”。《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中收有上书《谏伐南越书》。《汉书·楚元王传》中有《枕中鸿宝苑秘书》。记载在《汉书·艺文志》中的著作还有:“《淮南道训》二篇,《琴颂》,《淮南内》二十一篇,《淮南外》三十三篇,《淮南王赋》八十二篇,《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淮南歌诗》四篇,《淮南王兵法》,《淮南王杂子星》十九卷。”除了《汉书》所载,历代史志中记载刘安的著作则有40多篇(部)。当然有的可能出于伪托。
刘安和门客的这些著作,涉及《易》学、哲学、政治、军事、文学、音乐、化学(炼丹术)、天文、地理、养生等众多门类,简直就是一部西汉初期的百科全书。而其中的许多篇章,都是文化创新的产物。
二是思想创新。汉初七十年间,黄老道家思想占统治地位。但是儒家、兵家、法家、阴阳家等各家思想,竞相争鸣。探讨学术方技,寻求治世良方。而被当代学者胡适(1891—1962年)称为“绝代奇书”的《淮南子》,便在时代大潮中应运而生。
《淮南子》诞生以后,引起了朝野、学者的极大关注。两汉426年,阅读、评价、参考、研究《淮南子》的有:汉武帝、刘向、刘歆、扬雄、王充、许慎、马融、延笃、卢植、高诱、应劭等人。当然,司马谈、司马迁父子对《淮南子》也是相当熟悉的。在《史记》三家注中,引用《淮南子》作注,就有70多条。这种现象,在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
从中国哲学的角度说,《淮南子》博大的体系和精深的内涵,集先秦和汉初道家思想之大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论,直接开启了王充的元气自然论和王弼的本体论思想;它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系统地阐述了宇宙生成论及其范式,并且影响中国学术史达二千年之久;它吸取了先秦人本主义思潮的精华,总结了秦汉黄老“无为而治”的历史经验,构建了一种倡扬主体意识、肯定主体地位和作用,与董仲舒的君主集权专制理论不同的政治哲学;它尊重人格独立,阐述了一种兼容豁达、既务实而又超脱的人生哲学;它克服了《老子》对直觉的偏执,重视理性思辨与感性直观的统一的思维模式;它以唯物的发展的眼光考察历史,得出了许多接近于唯物史观的朴素观点,并提出了一系列治国安邦的经济之策。总之,《淮南子》比《老子》更系统,比《论语》《孟子》更深刻,比《墨子》更全面,比《庄子》更现实。有鉴于此,近代学者梁启超(1873—1929年)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感慨地说:“其书博大而有条贯,汉人著述中第一流也。”
三是科技创新。《淮南子·要略》中说:“若刘氏之书,观天地之象,通古今之事,权事而立事,度形而施宜。”在“刘氏之书”建立的“天人合一”的理论体系中,把研究“天、地”的规律,作为重要的内容。书中专门设立了《天文训》和《地形训》,谈“天”说“地”,并且涉及众多的科学领域,代表了当时的最高科技水平,有的流行二千余年,至今仍然熠熠生辉。
比如,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通过的“非遗”项目“二十四节气”,它的完整、科学的记载,就出自《淮南子·天文训》:“两维之间九十一度十六分度之五,而(升)[斗]日行一度,十五日为一节,以生二十四时之变。斗指子则冬至……”二十四节气,根据北斗斗柄、太阳、月亮、二十八宿标示的度数以及地球的运行规律,建立了阴阳合历的永恒不变历法。淮南王刘安在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把《淮南子》进献给朝廷,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被编入历法体系,通行全国,流传亚洲和世界,至今已经2156年。
淮南王和门客对太阳能的研究利用,堪称一绝。《淮南万毕术》中记载:“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把坚冰打磨成凸透镜的形状,对着太阳,能够聚焦成影;把艾叶放在后面,就能使它燃烧。水、火不相容。制成冰透镜后,却能得到火而冰不融化。这真是巧夺天工的创造。
中国豆腐,名扬天下。而它的发明者,就是淮南王刘安。刘安研发豆腐的最早记载,出自南北朝时梁代谢绰的《宋拾遗录》:“豆腐之术,三代前后未闻。此物至汉淮南王亦始传其术于世。”(清)李兆洛撰《凤台县志》卷二、(清)陈元龙撰《格致镜原》卷二十四等,都引述了《宋拾遗录》的记载。此后(明)李时珍(1518—1593年)《本草纲目》等40多种文献,记述了刘安发明“豆腐”,以及食用、药用、养生等内容。大浪淘沙,沧海桑田。而华夏民族对于历史上做出杰出贡献的英才们,铭刻丹青,永志不忘。
本书《细读淮南子》,选取的内容十分丰富。有传颂已久中国古代先祖神农、黄帝、尧、舜、禹的治政业绩,有为人津津乐道的古代名相姜太公、伊尹、管仲、孙叔敖的勤政故事,有暴君夏桀、商纣荼毒百姓的记载,有治政高手孚子贱、西门豹的轶事,有贩牛者弦高的爱国赤诚和高尚情操,有廉洁自律的鲁相公仪休,也有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孔子的教学故事,还选取了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共工触不周山、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片段,当然也有妙趣横生的成语、寓言故事如“塞翁失马”“辅车相依”等。凡此种种,都能给以读者有益的启迪和美妙汉文的熏陶。
2017年5月1日
于安徽大学草野居
《淮南子》中的“道”,源于《老子》,主要指的是自然规律和宇宙本原。空间上包容一切,时间上无穷无尽。它无所不包,无处不在,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对于治政,《淮南子》主张要实行“无为而治”。“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按照自然、社会和思维规律行事。作者对“无为”“无不为”以及“无治”“无不治”等流行说法,重新进行了界定,并赋予了新的内涵,发展了先秦道家的“无为”论。
《淮南子》提出了道家的“真”“静”人性观:“人生而静,天之性也。”而与此有关的生命问题,作者认为形、气、神为生命三大要素,互相依存,而“神为之使”。
《淮南子》中强调只有掌握“道”的规律,才能适应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的发展变化。全书以探索“道”之“原”开篇,并以其为核心贯穿全书,充分显示了《淮南子》立论之宏伟、包容之广大及体例之缜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