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物,莫柔弱于水,然而大不可极,深不可测;脩极于无穷,远(渝)[沦]于无涯 ① ;息耗减益,通于不訾 ② ;上天则为雨露,下地则为润泽;万物弗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大包群生,而无好憎;泽及蚑蛲,而不求报 ③ ;富赡天下而不既,德施百姓而不费 ④ ;行而不可得穷极也,微而不可得把握也;击之无创,刺之不伤;斩之不断,焚之不然;淖溺流遁,错缪相纷,而不可靡散 ⑤ ;利贯金石,强济天下;动溶无形之域,而翱翔忽区之上 ⑥ ;邅回川谷之间,而滔腾大荒之野 ⑦ ;有馀不足,与天地取与,授万物而无所前后 ⑧ 。是故无所私而无所公,靡滥振荡,与天地鸿洞 ⑨ ;无所左而无所右,蟠委错紾,与万物始终 ⑩ 。是谓至德 。夫水之所以能成其至德于天下者,以其淖溺润滑也。故老聃之言曰:“天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出于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
①“渝”:《道藏》本、《四库全书》本同。刘绩《补注》本作“沦”。《文子·道原篇》同。当正。沦,即沦没义。②耗:亏损。通“消”。《仓颉篇》:“耗,消也。”訾:通“赀(zī)”,计算、计量。③蚑(qí):虫行。《说文》:“蚑,行。”蛲(náo):微小之虫。④赡:富足。既:尽。⑤淖(nào)溺:水性柔软的样子。流遁:指流散。错缪(miù):错杂。⑥动溶:摇荡。《广雅·释诂一》王念孙疏证:“溶、搈、容并通。”忽区:无形象之义。⑦邅(zhān)回:徘徊之义。大荒之野:特别荒远的地方。⑧“与”:王叔岷《淮南子斠证》云:《天中记》九引作“任天地取与”。⑨靡滥:水势浩荡义。靡:通“灖”。灖(mǐ),《集韵》“纸”韵:“水流皃。”滥,《说文》:“氾也。”即泛滥义。鸿洞(hònɡ tónɡ):融通,连续。⑩蟠委:盘旋,委曲。错紾(zhěn):交错变化 至德:最高的德性。 “老聃之言”句:见于《老子》四十三章。
道家学派的开创者老子,多次赞扬“水”的品格:《老子》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淮南子》中对《老子》“至柔”“至坚”的水德,作了精辟的阐述:
天下万物中,没有什么比水更柔弱的了。但是它大到没有尽头,深到无法测量,长的达到无穷无尽的地方,远的沦没到无边无际之中。水的生息耗灭,增多减少,达到了无法计量的程度。它升发到天上就成为雨露,落到大地就能润泽草木。万物得不到它不能生长,各种事情得不到它不能成功。它包容了所有的生物,却没有喜爱厌恶。恩泽达到微细的小虫,却不求得到报答。它使天下富足而又取用不尽,德泽遍施百姓而又不认为耗费。水的流动没有尽头,水的微小无法用手把握住;击打它没有创伤,行刺它不留疤痕。砍杀它也不断绝,焚烧它不会燃烧。它柔软地流向任何地方,错杂纷纠不能离散。它的锋利可以穿透金石,它的强大可以通达天下。它荡漾在无边无际的地方,自由翱翔在无穷无尽的太空。在山川、峡谷之间徘徊流连,翻腾奔涌在广袤无垠的原野。有时多,有时少,任凭从天地中索取,施与万物而没有什么前后之分。因此没有什么公私之别,水势浩荡,波涛汹涌,和天地相连接。它没有什么左、右之分,盘旋交错,和万物共度始终,这就是水的最高德性。水之所以能在天下成就最高的德性,主要是因为柔软润滑的原因。因此《老子》中说:“天下最柔弱的东西,可以驱使天下最坚强的东西。从不存在的地方出现,进入没有空隙的地方。我因此知道‘无为’是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