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玛雅农业/玉米神/饮食文化
农业的发展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一个古文明发展的高度。玛雅农业中独特的耕作方式,合理的作物选择,对面包树的栽培,以及辅助农产品的肉食品来源,使玛雅人能够过上优渥、闲适的生活。正是这种生活,让玛雅人有更多的时间思考,思考神、思考人、思考宇宙,并将这些思考融汇到数学、天文学、建筑与绘画之中,从而孕育了繁盛的文明。
任何一个文明,首先需要满足的便是人的生存,农业耕作因此便是孕育繁盛文明的基石。但当考古学家最初踏临玛雅文明遗址时,在他们脑中不断萦绕的一个问题:玛雅人是怎样满足自己对于粮食的需求的呢?学者之所以会有这个疑虑,是因为玛雅文明遗址多处于热带森林地区或者灌木林地区,一般来看,这样的地区都不太适宜发展农业,只能维系一个低水平的人口密度,但考古发现却又证明那里当时人口密集,且城镇化水平也比较高,这说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已经相当高了。
玛雅人的玉米神雕像
实际上,玛雅文明时期之所以能够拥有大量人口,是因为玛雅人采取了独特的耕作方法。他们先于旱季,即12月至次年3月间砍伐待耕种地区的树木与下层丛林。森林中的大树可以用环周剥皮法致死,使其更宜于伐倒,而小树则直接砍倒即可。所有砍伐的树丛都扔在田地里,在旱季的其余时间里令其干枯,成为一堆几乎无法生长的根须枝杈。在雨季即将来临的时候,这些干枝就被烧掉,很可能是先烧光这片干枝的外缘,以清出一条防火带,避免火焰蔓延到森林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能在距离雨季来临很早以前就烧掉干枝,否则地面上将会重新长出野草;但是也不能太晚,否则它们会被淋湿而难以燃烧。
种植的时候玛雅人肩背一个小袋,使用一根尖头长棍,在地上点出一个个坑,撒进几粒种子,再用木棍将土盖上。夏天的雨水促使种子萌芽后不久,第一批秧苗就出现了。夏季的除草是间隔进行的。玛雅人除草是用手将草连根拔起,这种方式虽然效率不高,但是能保障土壤的质量,使一块地能够连续耕作七八年而产量基本不会减少。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经过一个短暂的间隔之后,下一个耕种周期就又开始了。
大约两年过后,由于野草长得过于茂密致使产量下降得令人无法接受时,这块旧的田地便会被弃置数年,再次成长为次生林,树冠将逐渐遮住野草生长需要的阳光,使其生长减缓。森林中的植物会恢复土壤的腐殖质,最终,这块土地又会适于耕种。与此同时,一块新的田地会被开垦并耕种。
南美玛雅人神话:受众神影响
有人可能会质疑玛雅人耕作方式的笨拙,尤其是使用长棍点出小坑下种,实际上这是最适合当地土质条件的耕作方式。当地土层很浅,一般只有几英寸深,天然石灰岩露出地表的情况也很多,因此犁、锄、铲等工具都难以发挥功效。难怪美国一些农业专家实地考察玛雅遗址之后也不得不承认,玛雅人的耕作方法就是最佳选择。
2001年,美国与危地马拉组建的联合研究小组发布了关于玛雅文明的一个新发现,公元前5000年,玛雅人已经开始在今天位于中美洲的危地马拉南海岸种植玉米。
公元3世纪至公元9世纪,正值玛雅文明的黄金时期,玛雅居民主要的农作物仍然是玉米。玛雅人食物的80%是玉米,玉米种植几乎是玛雅农业的全部。玉米是高产作物,因此能够养育较多的人口。但玉米也是旱地作物,生活于中美洲地区的玛雅人在引水浇灌玉米的同时,也要时刻注意防涝的问题。因此对于玛雅人来说,大型水利工程是必不可少的。从玛雅遗址来看,的确有规模宏大的纵横交错的灌溉、排涝沟渠系统广泛分布于中美洲地区。这些沟渠宽1米至3米,深0.5米左右。
此外,当时的阿兹特克人还发明了一种种植蔬菜的方法,他们先是用树枝、芦苇编成排筏,用淤泥掺上其他泥土敷在筏子上,用木桩插入水底来固定,然后种植蔬菜。玛雅人仿照阿兹特克人的做法,在固定的筏子上种植玉米,大大降低了淹涝的影响。
一位农业学家对玛雅农业的考察发现,玛雅人完成一年的玉米种植全过程,只需要190天。但就是这实际耕作的六七个月,玛雅人收获的粮食完全可以满足一家人一年的生活所需。多余的粮食可以做种子,也可以用来与其他人交易,以获得其他产品。如果一户玛雅人对生活的要求只限于满足温饱的话,他们只需七八十天的实际劳作时间就足够了。
由于玛雅人的每块土地能够连续耕作七八年,这就使得他们能够长期定居在某一个地方,而在玛雅人余下的很多空闲时间里,他们就可以去从事生产食物以外的活动。很长的闲暇非常利于玛雅文化的发展,这也是玛雅人能够广建庙宇、广场、金字塔,进行大量雕刻和绘画的重要原因。
玛雅人的主食除了玉米外,还有面包。当然这种面包不是烤箱烤制出来的,而是树上结出来的。玛雅人长年种植一种“拉蒙树”,也被称为面包树,这种树会结出可食用的树籽,一棵面包树每年可产近1000千克可食用的、营养丰富的树籽,这种树籽因类似面包而被专家们称为面包果。面包树曾在不少的玛雅遗址中被大量种植,并被玛雅人精心呵护。在玛雅遗址的发掘中,考古学家们曾经发现了狭窄的地下室,最初人们不知道这种地下室的具体用途是什么,后来有学者发现了面包树及面包果,人们才意识到原来玛雅人的狭窄地下室是用来储存面包果的,面包果可以在地下室长期保存而不变质。
对蒂卡尔遗址的研究发现,如果面包果与根茎作物、蔬菜合理搭配,则无须玉米,就可以满足蒂卡尔城市中心7000至7700人的食物需求。根茎作物在玛雅人的食物中也占有重要比重,甜薯和豆薯等根茎作物在当时的种植量很大,产量也很高。玛雅人之所以这么重视根茎作物,是因为根茎作物可以很方便地套种在玉米田中,而不用占用另外的田地。虽然玉米、面包果、根茎作物、蔬菜都是玛雅人食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玛雅人的生活不只是简简单单的素食,玛雅人的荤素搭配还是相当合理的,这就需要在农业之外辅助渔猎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玛雅人生活在丛林之中,鱼类对于他们来说吃得很少,一是因为鱼类的数量少,二是因为温度较高,鱼类不易于保存。所以玛雅人的肉食主要来源于狩猎。玛雅人最为常见的狩猎对象是鹿,主要有白尾鹿、短角小鹿等。一般认为,玛雅人从事农业耕作过程中烧掉的树丛,可以提供吸引鹿的盐渍。
玛雅遗址出土的小型陶雕中,有一件表现的是玛雅人正在用石刀杀死一只蜷伏的鹿,这只鹿看起来已经被猎手所执的长矛所伤,而猎杀的方式可能是趁其尚未警觉之际在近距离内用一支短矛刺中鹿身。除了鹿外,玛雅人的肉食来源还有野猪和狗。玛雅人所食用的狗可能是野生的,也可能是经过驯养的家犬。
玛雅人尽管鱼吃得不多,但是大量的淡水软体动物却成了他们的盘中餐。
流经部分玛雅遗址的哥伦比亚河里生长着许多螺蛳,当地人称为“贾特”,在当地遗址的废弃堆积物中可以见到成千上万只螺壳,其顶部都被敲掉以便取出螺肉。一些较大螺壳也曾作为馈赠品保存,但也是在被掏空螺肉以后。第二种可供食用的软体动物是沼泽和淡水生蜗牛,有证据表明这种蜗牛曾经被玛雅人大量捕食,有些废弃物堆积的一层中就有成千上万只蜗牛壳,而且大小相似,说明这种蜗牛很有可能是在当地沼泽或者河流边缘地段养殖的。
古玛雅浮雕
此浮雕被发现于今危地马拉地区,雕刻正中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