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关键词:《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三十年战争
1618~1648年

三十年战争可以说是欧洲历史上的第一次国际战争,它在战争烈度上已经可以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提并论。欧洲的主要强国都不同程度地参与其中,积蓄了几百年的宗教和政治等各种矛盾全面爆发;欧洲版图的再次划分、华伦斯坦和古斯塔夫的领舞、军事技术的革命……无论是地理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还是军事学家,都能从这场战争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对垒双方

962年,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在罗马由教皇加冕称帝,揭开了“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序幕。这个帝国鼎盛时期的疆域包括了今天的德国、捷克(当时称波希米亚)、奥地利、意大利北部和瑞士等地,法国和英国在那时还是它的跟班。但到了16世纪末、17世纪初,“神圣罗马帝国”已经如同一个垂暮的老人,帝国的核心之地——德意志诸侯林立,皇帝也只能通过政治婚姻才能把几个诸侯团结在自己身边。

1618年5月23日,斐迪

祈祷中的“神圣罗马帝国”皇

当时把持帝位的是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这个古老的家族一直对帝国600多年前的辉煌向往有加,希望建立一个包括奥地利、德意志和意大利在内的庞大帝国,重新确立帝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可德意志的诸侯过惯了当家做主的日子,对中央皇权一直抱着敌视的态度,特别是几个信奉新教的选侯更不愿意对信奉天主教的哈布斯堡家族低头。此外,法国、英国、瑞典等欧洲国家也不愿意欧洲再回到“一个教皇、一个皇帝”的时代,都暗地里同哈布斯堡家族作对。慢慢地,整个欧洲形成了两个泾渭分明的对立集团:奥地利、西班牙和德意志天主教联盟组成了哈布斯堡王朝集团,他们得到了罗马教皇和波兰的支持;法国、丹麦、瑞典、荷兰和德意志新教联盟组成了反哈布斯堡王朝集团,他们获得了英国、俄国等国家的支持。哈布斯堡集团中的人大多信奉天主教,而反哈布斯堡集团中的人大多信奉新教,所以双方也都扯起了宗教的大旗,而捷克爆发的人民起义则点燃了这场欧洲大战的导火线。

拉开帷幕

早在1526年,“神圣罗马帝国”就将波希米亚纳入自己的版图,由帝国皇帝兼任捷克国王,而捷克人也享有宗教自决、政治自治等权利。可到了皇帝马蒂亚斯当政的时候,他任命出身哈布斯堡家族的斐迪南为捷克国王。斐迪南是一个狂热的天主教徒,走马上任后,他便将捷克的新教教堂统统焚毁,这种高压措施立刻激起了捷克人民强烈的反抗。1618年5月23日,一群情绪激动的武装群众手拿大刀、长矛,毫无顾忌地冲进了布拉格的拉德卡尼王宫。群众没有搜到斐迪南,但抓到了两个最受他宠信的大臣。怒火中烧的群众把两个“狗腿子”从20米高的窗子扔了下去,两人正好摔到了垃圾堆上,保住了性命。这场震动欧洲的“掷出窗外事件”,让捷克人民出了一口恶气,却让哈布斯堡家族颜面大损。

斐迪南狼狈地逃回德意志后,还没来得及带兵去挽回面子,就得到了一个天大的好消息,皇帝马蒂亚斯去世了。在三个天主教选侯的支持下,王冠落在了斐迪南的头上。可还没等斐迪南把皇位坐热,捷克人民组织的起义军队已经逼近了维也纳,独立之火已经烧到了哈布斯堡家族的眉毛上。心急如焚的斐迪南用选侯的头衔为诱饵,说服了天主教联盟中最有实力的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连和萨克森选侯约翰·乔治,请他们出兵相助。与此同时,西班牙国王腓力三世也给了斐迪南大力的经济支持,形势开始对捷克人民不利。1620年11月8日,天主教同盟的2万大军和捷克起义军在布拉格附近展开激战。虽然起义军占据了有利地势,但由于士兵缺乏训练,很快就被天主教同盟军队击溃。几天后,大军开进了布拉格,捷克人民遭到了血腥的镇压。

油画《白山战役》

1620年11月8日,支持皇帝斐迪南二世的德意志天主教

华伦斯坦肖像

现藏于荷兰国家博物馆。华伦斯坦既是一位能

成功地扼杀捷克起义后,斐迪南皇帝的信心大增,他当时天天喊着的口号就是“我宁可统治一片沙漠,也不能让我的土地上存在异端”。斐迪南皇帝开始把势力向德意志西部和北部扩张,而这些地区原本都是新教诸侯的地盘。看到斐迪南野心居然如此之大,英国、法国、荷兰有些坐不住了,他们全力支持盟友丹麦出兵,准备用一场代理人战争来阻止斐迪南一统德意志。至此,这场因为捷克人民起义而引发的战争正式转变为一场国际战争。

枭雄出手

1625年2月,丹麦以援助德意志新教联盟为旗号,正式出兵德意志。和丹麦的5万大军相比,斐迪南依靠的天主教联盟的军力实在不堪一击,而斐迪南自己又没有一支强大的常备军,谁能力挽这场战争的狂澜呢?就在这个时候,一个谜一样的人物出现了,他就是德意志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三十年战争中两大绝世天才之一的华伦斯坦。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华伦斯坦,那就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位老兄是捷克人,却为哈布斯堡王朝南征北讨,打了将近10年的恶仗;他曾经信仰新教,却为了天主教联盟的利益痛击丹麦、瑞典等新教国家;他看重权力和利益更甚于信仰和祖国,他唯一的坚持就是用军队来统一德意志,而他自己就是统一战争中的战神。1625年的春天,华伦斯坦挽救了斐迪南陛下。他提出了这样一个建议:他自组一支5万人的大军为皇帝作战,而所有军官的任免权也交给他本人。病急乱投医的皇帝很快就答应了华伦斯坦的建议,还给了他弗里德兰公爵的头衔。

凭借自己在雇佣兵圈子里的声望,华伦斯坦很快就召集起了一支4万人的军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扫平了德意志所有的新教诸侯。华伦斯坦信奉“以战养战”的策略,他每攻陷一地便放纵手下大肆抢劫,这种抢光的政策也为他的军队赢得了一个外号——华伦斯坦蝗群。虽然华伦斯坦的部队缺乏纪律,但他能让士兵们享受优厚的待遇,军官们只要有能力就能得到提升,所以他的军队战斗力远在其他国家之上。1627年,华伦斯坦的大军彻底击败了丹麦人,日德兰半岛成了他的掌中之物,丹麦国王也狼狈地出逃海外。这时的华伦斯坦手下有十几万大军,他做事越来越骄横跋扈,他的士兵在其他诸侯的领地里胡作非为,他的军官言必称公爵如何如何,这让一直都瞧不起他的豪门望族暴跳如雷,更让对他猜疑不止的皇帝恶向胆边生。不知道是不是觉察到了环境的险恶,1630年8月,华伦斯坦向斐迪南递交了辞呈,皇帝陛下也顺水推舟地批准了他的辞呈。尽管与此同时,瑞典已经向哈布斯堡王朝开战了。

双雄会

其实早在丹麦之前,英国和法国最早联系的就是瑞典。可瑞典国王古斯塔夫开价过高,把英国人和法国人吓跑了。现在丹麦被华伦斯坦打败,瑞典人终于决定出战了。哈布斯堡王朝等到了一个恐怖的对手、三十年战争中的另一位绝世天才——古斯塔夫。

和华伦斯坦相比,古斯塔夫更像一个纯粹的军人。这位精通8国语言、热爱体育运动的年轻国王赶上了瑞典国力的上升期,他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完美的展现。他在军队中建立了军需官制度,让自己的士兵可以穿着毛皮大衣抵御严寒;他严明军纪,禁止士兵们酗酒和赌博,他的士兵也很少进行抢劫;他将火炮划分为6磅、12磅和24磅三大类型,还组建了历史上第一个炮兵团(这件事的意义丝毫不亚于航空兵的独立)。古斯塔夫在步炮协同作战方面为后人打开了一扇大门,用拿破仑的话来说,“他完全可以和亚历山大、汉尼拔、恺撒这样的人物相提并论”。不过,这位战争天才也不是没有弱点,生性勇猛的他太喜欢冲锋陷阵,每次战斗都带头冲锋,丝毫没有指挥员不冒险的觉悟。可他这种精神也深深鼓舞了他的士兵,忠诚和勇敢成了当时瑞典士兵的标志。

1630年7月6日,古斯塔夫统率着1.3万人的军队在奥德河口登陆。9月17日,瑞典军队和忠于哈布斯堡王朝的军队在莱比锡附近展开了决战。凭借火炮的优势和古斯塔夫良好的指挥,瑞典人赢得了一边倒的胜利。帝国军队阵亡7000人,丢失了所有大炮和90面军旗,而瑞典人的伤亡还不到1000人。在此后的三个月里,瑞典人横扫了莱茵河地区,巨大的胜利让古斯塔夫的盟友——法国都感到震惊。

瑞典国王古斯塔夫被军事学家

为了挡住古斯塔夫前进的步伐,皇帝只好做出了最无奈的选择——请华伦斯坦再度出山。一肚子怨气的华伦斯坦也毫不客气,提出了一系列的苛刻条件:他本人对军队拥有绝对的控制权,未经他的同意,皇帝不得下达任何命令等。在这些条件全部被接受后,华伦斯坦终于答应出战了。老谋深算的华伦斯坦知道己方军队在数量上的优势抵不过瑞典人在质量上的优势,他并没有立刻与古斯塔夫进行决战,而是玩起了“先剪其羽翼,再捣其腹心”的战略。华伦斯坦先攻击那些和古斯塔夫结盟的德意志新教诸侯,然后用积极防御作战一点点消耗瑞典军队的实力。就这样,战争的天平又在华伦斯坦天才地运作下回归平衡,古斯塔夫也逐渐明白了只有打垮华伦斯坦这块“牛皮糖”,自己才能站稳脚跟。1632年11月16日,两位战争天才在莱比锡附近一个名叫吕岑的平原上展开了最后的决战,当时两人并不知道,这是他们人生中最后也是最辉煌的一战。

吕岑会战中,瑞典炮兵再次大显身手,他们以3倍于对方的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署现场

现藏于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一方面确定了欧洲大陆各

当时,华伦斯坦有2万到2.5万名士兵,60门左右的火炮;古斯塔夫的部队人数在1.2万人到1.8万人之间。谨慎的华伦斯坦采取了守势,将部队分为左、中、右三个部分;而古斯塔夫将部队分为左、右两个部分,进行攻势作战。战斗开始后不久,天降大雾,五六米之内都难以看清对面的情况。古斯塔夫率领骑兵冲破了华伦斯坦的左翼,当他率领一个骑兵团去突击敌人右翼的时候,不慎和大队失散了,更倒霉的是他和3名卫士居然闯入了华伦斯坦紧急增援上来的骑兵大队之中。一场遭遇战后,古斯塔夫和他的卫士当场战死,只有他的战马跑回了己方的军营。得知统帅阵亡后,瑞典人并没有四散逃走,他们发动了疯狂的进攻来为统帅复仇。最终,华伦斯坦率军退走,而瑞典人在抢回国王古斯塔夫的尸体以后也停止了追击,这场惨烈的战斗最终没有明确的输赢。一年半之后,华伦斯坦也被皇帝和诸侯派出的刺客暗杀。两位欧洲历史上少有的军事天才,一个有着宏伟的政治梦想,最终死于政治谋杀;一个以战争为自己的事业,最后在胜利的前夕死于战场之上。

最后的结局

丹麦、瑞典的接连失败,使一直搞“幕后工作”的法国不得不亲自登台。1635年5月,在荷兰、匈牙利等国的支持下,法国对西班牙宣战,整个欧洲彻底变成了一个大战场。当然受罪的还是德意志人,因为无论谁开战,都把战场设在了德意志。1643年5月,法国取得了对西班牙人的决定性胜利。1645年,法国和瑞典军队又取得了另外几次作战的胜利,皇帝和天主教诸侯已经筋疲力尽,只得向对手求和。1648年10月,参战各方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战争终于结束。

三十年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战争,反哈布斯堡集团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根据《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欧洲的版图被重新划分,战胜者的利益也得到了最大化。法国得到了阿尔萨斯、洛林、凡尔登、梅斯等地区,成为欧洲新的霸主;瑞典得到了波美拉尼亚、不来梅等地,巩固了自己在波罗的海的强势地位;葡萄牙也脱离了西班牙而成功独立;荷兰和瑞士的独立得到了整个欧洲的承认。和战胜者相比,西班牙和德意志算得上倒霉透顶,西班牙彻底滑向了衰落的深渊;而德意志得到的只是遍地尸骸和满目疮痍。按照民间的统计,这场战争中有800万德意志人死于非命,一些地区超过80%的房屋在战火中付之一炬,德意志的经济近乎崩溃,政治分裂的局面也越发严重。

除了政治格局之外,这场战争还让欧洲的军事理论和军事制度有了飞速的发展。确立了军需制度,征兵制度取代了雇佣兵制度,火枪兵逐渐取代了长矛手,炮兵开始作为一支独立而重要的力量出现在野战中……这场战争开启了近代战争的新纪元。 UKWA2rj3VUBrgFfAVv6K41/Ivrq2qiPbZHQztM0lYSaX8xC5KSsWODJHYD3Wfi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