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涿鹿之战
传说时代
在中国的古代典籍中,“五帝”的说法有很多版本。《世本》《大戴礼》《史记·五帝本纪》以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为五帝;《易·系辞下》以伏羲(太昊)、神农(炎帝)、黄帝、帝尧、帝舜为五帝……上古神话经过后世的加工,逐渐向完全相反的两个方向演化:一个方向是彻底神化,把原本半人半神的英雄人物描绘成无所不能的天神;另一个方向是尽量向自以为真实的历史靠拢,将野蛮时代的英雄们变为仁德兼备的楷模君主。然而无论是哪一个版本更接近真实的历史,炎帝和黄帝都是中华民族尊崇的先祖。
炎帝不仅是南方天帝,同时也是太阳神,火神祝融和水神共工都是他的子孙。此外,他还生了几个女儿,其中最小的名叫女娃。女娃某一次前往东海游玩,不幸被风浪卷走,葬身海底,灵魂化为一只小鸟,名叫精卫。为了报仇,精卫不辞辛劳地衔来西山的石子、树枝,想要填平东海——这就是“精卫填海”的故事。大诗人陶渊明曾经赞叹说:“精卫衔微木,将以填东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长在!”在诗中和精卫并称的刑天,据说是一位英勇的战士,因为反抗天帝的统治而被砍下脑袋。但他丝毫不肯退缩,没有了头颅,就以双乳为眼,以肚脐为口,依旧手持盾牌(干)和斧子(戚),高呼酣战。
再拉回来说统治南方的天帝炎帝,炎帝曾一度遭到恶神蚩尤的进攻,节节败退,被迫向中央天帝黄帝求救。黄帝也写作“皇帝”,就是皇天上帝的意思,是最尊贵的天神。据说他长着四张面孔,可以同时看到四方万里以外。他居住在昆仑山上华丽的宫殿中,有各种相貌奇特的神灵或者神兽做他的护卫。在得到炎帝求援的信息后,黄帝就召集麾下各方神灵,前往讨伐蚩尤,双方在涿鹿展开了大战。
《太平御览》上说,蚩尤有兄弟81人,全都是兽身人语,铜头铁额,吃的是泥沙,善于打造兵器。《述异记》上说,蚩尤本人是人身牛蹄,四目六手。但这还不算可怕,可怕的是他统率了大批猛兽和魑魅魍魉等善于蛊惑人心的妖魔鬼怪。身为南方天帝的炎帝就是在这些鬼怪面前战败而逃的,中央天帝黄帝一开始也因为轻敌,吃了一个大败仗。
蚩尤造了一场大雾,把黄帝的军队全都笼罩进去,三天三夜都找不到出来的道路。幸亏黄帝手下有个臣子名叫风后,足智多谋,他临时造了一辆指南车,不管朝什么方向前进,车上的小木人永远手指南方,这才把大军从迷雾中引领出来。这种传说中的指南车,后世有许多学者都复制或重新创造过,它和今天的指南针不同,并非利用磁力,而只靠齿轮传动,充分体现了华夏先民的伟大智慧。
黄帝领兵杀出浓雾以后,就唤来神兽应龙(有翼的神龙),兴起大风雨,赶跑了魑魅魍魉。可是蚩尤随即请来主管风雨的大神风伯和雨师,应龙小巫见大巫,黄帝又吃了一个大败仗。黄帝没有办法,只得叫来他的女儿“魃”助战。魃是干旱之神,所过之处云收雨散,土地干裂,风伯、雨师不敌败走。
黄帝为了鼓舞士气,剥下一足怪兽“夔”的皮,并抽出隐居在雷泽中雷神的骨头,做成巨大的战鼓和鼓槌。鼓声隆隆,士气振奋,黄帝大军漫山遍野地掩杀过去,蚩尤终于败下阵来,只得去请巨人夸父一族助战。危急时刻天上突然降下一位名叫,“玄女”的天神,传授给黄帝兵法,帮助他最终击败了蚩尤。战后一,种说法是,黄帝立刻砍下了蚩尤的头,把沾染血迹的镣铐抛在原野上,镣铐就变成了一片枫林一。另外种说法是,蚩尤战败逃到冀州,又和黄帝打了一仗才被擒获,黄帝将其斩为两段,所以当地就被称作“解”(今山西解州附近),解就是分解的意思。
然而黄帝和蚩尤的战争,按照后世圣王化的神话体系来描述,却又是另外一种面貌。在这种神话中,黄帝被称为有熊氏或轩辕氏(因为传说他发明了车辆),是统治黄河流域西部的圣王。炎帝是神农氏的后裔,被称为烈山氏(或许说明那是个刀耕火种的氏族),是统治黄河中下游的圣王。蚩尤是炎帝南方的氏族首领,曾一度臣服于炎帝(另一种说法是他本身就是炎帝的侄子),但后来联络了更南方的九黎氏族,向年老体衰的炎帝发起猛烈进攻。
所谓“兽身人语”,或许说明蚩尤的士兵都身穿皮甲;“铜头铁额”,或许说明他们头戴金属头盔;“食沙”,或许是指农业较为发达,都吃粟米。面对拥有如此精良的装备和后勤补给的蚩尤部族,还处于玉兵时代(“玉兵”是指玉制的工具,有学者认为中国在石器时代到铜器时代之间曾有过一段玉兵时代)的炎帝氏族当然不是对手。《逸周书·尝麦篇》说:“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这是第一次涿鹿之战,结果炎帝大败,“九隅无遗”,连一寸土地都没有了,被迫逃到西方,向黄帝氏族求救。
蚩尤像
此像位于山东
黄帝氏族和炎帝氏族联合起来,费了好大的力气,终于在涿鹿打败了蚩尤。古史记载说这场仗打得非常惨烈,“血流漂橹”。关于蚩尤的下场,在这一神话体系中也有很多种说法。最常见的说法是蚩尤被杀,九黎氏族的残余向南逃入深山,逐渐繁衍成为现今西南少数民族。另外也有说法认为蚩尤并没有被杀死,而是归顺了黄帝,成为黄帝手下掌管军队的重臣。而最能体现蚩尤武力与威望的说法是:蚩尤兵败被杀之后,原先归附他的小部族纷起造反。黄帝就命人画了蚩尤的画像,让人拿着巡游天下,告诉那些小部族的人,说蚩尤没有死,结果那些造反的部族马上就乖乖降伏,再也不敢造反了。
轩辕问道图·明·石锐
石锐,字以明,明宣德年间的宫廷画家。
黄帝打败蚩尤而入主中原以后,就留下不走了,最终和炎帝产生矛盾,双方又打了一场大仗,就是第三次涿鹿大战。但是也有一种说法,说当初蚩尤赶走炎帝,就篡夺了炎帝的称号,所以黄炎之战其实就是第二次涿鹿大战。总之,最终黄、炎两个氏族通过战争终于联合起来,成为中华民族的祖先。
黄帝在历史上的地位非常尊贵,许许多多的发明创造都被认为是他一个人完成的。在黄帝之前,人们只能在树上或者山洞中作巢,黄帝发明了房屋,让人们有了温暖舒适的居住地。他还发明了衣裳、车船、陶器等。此外在军事上,黄帝还创制了兵器和阵法。
黄帝的妻子和由他任命的臣子们也对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正妻嫘祖发明了养蚕和缫丝,并将蚕丝织成绸缎。大臣仓颉发明文字以代替结绳记事;雍父制造臼杵用来舂米;大挠(或说为容成)制定干支历法以利农时;伶伦发明乐器,制定音律;共鼓、货狄发明造船术;挥、牟发明弓箭;隶首发明算术……神话体系中许多天神,在圣王化以后,也都被称为黄帝的后裔,最著名的有少昊、颛顼、帝喾等。
颛顼像·清
颛顼在位时期最重
少昊又称穷桑氏或金天氏,据说曾在东方海外建国,以百鸟为官,比如凤凰是总管,鹁鸪掌管教育,鹫鸟掌管军事,布谷鸟掌管建筑,老鹰掌管刑法,斑鸠掌管言论,等等。后来少昊回到中原,代替伏羲(某些神话体系中称为太昊氏)出任东方天帝,或说就任西方天帝。从穷桑氏的名称和崇拜凤凰的习俗来看,专家普遍认为少昊所指代的应该是古代居住在山东半岛一带的东夷族。圣王化的神话体系中,少昊是黄帝之子,或者是伏羲的外甥。
颛顼又称高阳氏,原本为北方天帝,后来继承黄帝的中央天帝之位,派了大臣重和黎测量大地的宽度,并且隔断天与地的通途,使天神和人类不再互相往来。在圣王化的神话体系中,颛顼被认为是黄帝的孙子。《史记·五帝本纪》说他是个沉静、博识、有谋略的人,能够根据不同地域条件发展生产,又能够观测天象,按日月运行而定历法,称《颛顼历》。此外,他还制定出各种祭祀和礼仪制度来教化人民。
因为传说中颛顼也曾担任过火神,所以某些神话把他和火神祝融混同起来,说他和水神共工在不周山前展开了那场几乎毁灭世界的大战,那样一来,女娲补天就变成黄帝和蚩尤大战以后的事情了。
帝喾又称高辛氏,是黄帝的曾孙,颛顼是他的伯父。据说他也生于穷桑,少小聪明好学,15岁起辅佐颛顼,30岁得到帝位,迁都亳邑(今河南偃师西),是炎黄联盟的重要首领。传说他能操纵星辰,掌握观察时间和节气的方法,以指导生产。帝喾有4个妻子,分别是姜嫄、简狄、庆节和常仪。姜嫄生了弃(即后稷),是周朝的祖先;简狄吞下燕卵而怀孕,生了契,是商朝的祖先;庆节生下尧;常仪生下挚。有专家认为,常仪就是古代传说中的月神,和嫦娥是同音异体字。
河姆渡文化遗址是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发现的一个完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址。根据碳14测定,河姆渡文化年代大约为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300年左右,最具特色的发现是当时已经有水稻种植。大汶口文化遗址是中国山东地区一个著名的旱作物文化遗址,最早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经过多年的发掘与整理,人们共发现大汶口文化类型的遗址达百余处,生活年代大约为公元前4300年至公元前2500年。属于典型的农业文明遗址,主要的农作物是耐旱植物——粟,饲养家畜,同时渔猎经济也是重要的生产部门。在距今大约4500年以后,中原地区开始呈现出汇聚南北区域文化的先进因素并领先发展的态势,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一体多元化格局也逐渐孕育与形成。
关键词:禅让/大禹治水
传说时代
按照历史与考古学家们的看法,尧、舜、禹三代是从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的过渡期,也就是中国的早期文明时代,其时已形成具有早期国家性质的邦国与邦国联盟。有关这一时代的传说,绝大多数见于先秦诸子的论述,不管是儒家、道家还是墨家,都将三代君主圣人化,“禅让”之说就此盛行开来。也正是从这三位传奇人物开始,上古人神合一的英雄开始转化为真实的人,有了更多人类的七情六欲。
在帝喾之后许多年,继任炎黄联盟首领的是帝尧,也被称为陶唐氏。帝尧不但是后世尊崇的圣王,也具备很大的神性。据说当时天上十日并出,使得禾苗干枯,田地荒芜,百姓苦不堪言,帝尧亲手射下了九个太阳,使世界恢复到先前的秩序。
更著名的说法是射日的并非帝尧,而是勇士,或者说是天帝派来下界的天神后羿。《淮南子》上说,后羿左臂比右臂要长,是天生的神射手,他不但射落了九个太阳,还帮助帝尧杀死了危害百姓的九婴、凿齿、修蛇等怪兽。据说后羿的妻子名叫娥或称嫦娥,娥偷吃了丈夫从昆仑女神西王母那里求来的不死药,结果飞往月亮,就一直居住在那里。嫦娥奔月的传说,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妻子离开以后,后羿伤心不振,最后被弟子逢蒙所杀。
世界各民族神话中都有关于大洪水的记载,比如犹太“诺亚方舟”的故事、印度摩奴的故事等,中国古代也与此相似,只不过大洪水不是仅仅发生一次,而是先后有过两次。第二次洪水泛滥,是在帝尧的时代,虽然没有女娲补天的那一次规模大,却也漫延数千里,黄河流域都变成泽国,水患长达二十二年之久。
帝尧派大臣鲧前往治水,鲧用堵塞的传统方法,结果东堵西漏,西塞东决,整整9年徒劳无功。帝尧大为恼怒,就派人把鲧杀死在羽山(另说是摄政的帝舜所杀),然后起用鲧的儿子禹继承其父的事业。
另外一种说法,杀鲧的不是帝尧、帝舜等人间君主,而是天帝。因为鲧盗窃了天上的宝物息壤(据说是女娲补天残留的芦草灰),用以堵塞洪水。息壤遇水则长一,水高尺,土高一丈,颇见成效。但是偷窃之事终于败露,天帝就夺回息壤,杀死鲧并且剖开他的肚子。鲧的儿子禹原型是条虬龙,就是于此刻从父亲肚子里钻出来的,因此继承了鲧要消灭洪水灾害的宏图大志。
禹也是一位具有神格的上古圣王,据说他率领应龙等神兽打败了肆虐的水神共工,然后花了13年的时间,用挖渠疏导的办法,终于把洪水治平。他四处奔波,多次经过家门口不肯进入,累得形销骨立,连小腿上的毛都被磨光了。传说禹曾娶涂山氏之女为妻,一次禹治水来到辕山(今河南偃师东南),因为山壁太厚,难以开凿,他就化身为一头大熊,以爪开山,不巧被前来送饭的妻子看到了。涂山氏之女以为丈夫被大熊吃了,仓皇逃走,变成一块石头。因为她已经有了身孕,禹就抱着石头大叫:“你离开了不要紧,把儿子还给我呀!”石头应声而裂,一个婴儿从石头里蹦了出来,就是后来开创家天下王朝的夏后(“后”是上古君主的一种称号),启。
大禹铜像
禹不仅平定了洪水之祸,还骑着神马“飞菟”巡行各地,杀死了很多怪物猛兽。他收集各地贡献的金属,在荆山脚下铸造了9个巨大的宝鼎,以对应中国最早的行政区划“九州”。宝鼎上刻着各处猛兽鬼怪的图形,以警示旅行的人们。后来这九鼎就成为天子权威的象征。因为禹的功绩很大,所以后世习惯称他为“大禹”,当时的人君帝舜也任命他为摄政官,并且最后把君位传给了他,儒家学者称这种和平传位为“禅让”。禅让即指传位于贤能之人而非传位于自己的儿子,是传说中上古圣王君主之位承袭的最普遍也最体现道德高尚的方法。传说帝尧禅位于帝舜,帝舜又禅位于大禹。
当年帝尧年老以后,想到继承人问题,就询问大臣“四岳”(“岳”指山,四岳就是主管四方的诸侯),说自己儿子丹朱能力不足,必须另选贤能之人。四岳先推荐了鲧,但鲧因为治水失败而失去了机会,于是他们又推荐了平民出身的舜,说舜父母愚顽、兄弟不贤,他却能坚持孝道,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于是帝尧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让她们考察舜的所作所为。舜的兄弟象嫉妒兄长,就和父母密谋,多次想要加害舜,比如让舜去掘井却从井上扔石头,让舜去整理仓库却在屋外放火等。但舜运用他的智慧,在井下先挖出一个横洞来藏身,躲过了石头的砸击,又手持两个斗笠从着火的仓库顶上飞身而下(另说是化身为龙和大鸟躲过连番大难)。虽然多次遭到陷害,舜却一点也不责怪他的父母和兄弟,还发明了一种棋类游戏以教化兄弟——因为棋是为象而制的,所以称为“象棋”。最终,父母和象都被他感动了,帝尧也因此看清了舜确实拥有崇高的品德,于是任命他为摄政官,不久后把君主之位也禅让给他。帝舜也被称为有虞氏。
《帝鉴图说》之孝德升闻·明
古籍上说,帝尧在位整整一百年,帝舜在位49年(不包括他摄政的许多年),如非具有神格,普通人是不可能这样长寿的。帝舜继位后,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他喜爱音乐,因此把伏羲发明的瑟增添到23弦。晚年时,帝舜舍弃了自己不贤的儿子商均,而把君主之位禅让给治水有功的大禹。大禹在位8年去世,临终前想要把君主之位禅让给辅佐官伯益,但是伯益的威信和实力不如启,又得不到夏后氏族众与诸邦君的拥戴,最终启成为炎黄集团的首领,开创了新的家天下的王朝——夏朝。
现在的考古发掘已经大致可对应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形成了邦国与邦国联盟即早期国家。尧、舜、禹既是邦国之君,又是邦国联盟的盟主。那时很可能已迈入阶级社会,就算仍处于原始社会,禅让的传说实在温文尔雅,太过理想化。对此,历代也存在着截然不同的另外一些传说。《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中提到,帝尧想把君主之位让给舜,鲧和共工反对说:“怎能把天下传给一个平民?”帝尧不但不听取他们的意见,还发兵将鲧杀死在羽山,把共工流放到幽州之都。《韩非子·忠孝》中说,舜因为父母和兄弟象不肯悔改,最终流放了父母,杀死了象。《竹书纪年》中说,因为帝尧年老德衰,舜就将他囚禁在平阳,还派人拦阻其子丹朱,不让父子相见,最终篡夺了帝尧的君主之位。《史记·五帝本纪》说,帝舜因为儿子商均不贤,就向上天推荐大禹作为他的继承人。舜去世后,大禹坚持丧礼3年,然后想请商均继位,但遭到诸侯和百姓们的一致反对,于是才勉强成为君主。传说帝舜是巡游到南方的苍梧之野时突然去世的,就安葬在九嶷山。但还有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说法,是说帝舜并非巡游南方,而是被大禹流放到那里去的,大禹趁机篡夺了他的君主宝座。至于启之开创夏朝,也和前述的情况类似,只不过他是儿子继承君位的胜利者,打败伯益而登上宝座。
大禹像·南宋·马麟
这幅《大禹像》长
总之,尧、舜、禹三代君位相传,与其说是被儒、墨等学派美化了的“禅让”,不如说是邦君盟主的在位者与继位者之间地位、权力之争。这个从所谓“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化,实际上是从古代邦国联盟即早期国家到奴隶制王国的转化。大禹以前的传说纷繁复杂,众说各异,进入夏朝以后,华夏各区域之间联系日益密切,并形成了共同的信仰与共同的祖先认同,世系的传承、相关的故事则相对定型,中国历史从传说时代迈入了半信史时代。
陶寺遗址是黄河中游地区中原龙山文化的代表,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占地面积约三百万平方米。根据碳14断代,该处遗址年代约为公元前2300~公元前1900年,遗址中存有规模空前的城市遗址、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观象台、气势恢宏的王室宫殿、独立的手工业区和大量的陶窑、水井等。一些考古学家认为,陶寺遗址很可能就是帝尧的都城所在,它的发现,对于探索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尧舜时代的社会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家天下/少康中兴/夏桀亡国
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由夏启开创的父死子继的世袭制王朝,历史上称为夏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天下共主”为最高统治者的王朝。其实,夏禹在位时离夏王朝诞生只有一步之遥了,所以从司马迁开始,史学家们大多将夏朝的开始从夏禹算起,自禹至履癸(桀),共十四世、十七王,前后经过了四百余年。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漫长的原始社会被私有制社会所替代,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
禹去世后,他的辅佐官伯益在政治斗争中输给了禹的儿子启,只得前往箕山脚下隐居(一说伯益被启杀害)。尽管启顺利地得到了王位,但他得位的方式却遭到了有扈氏部落的质疑,后者认为启继承王位是玩弄权谋的结果,违反了禅让制度,也违背了通行的道德标准,于是打出了反对启的旗帜。启率领军队讨伐有扈氏,在甘(今陕西户县南)地发生了大战。经过几番激战,启攻灭了有扈氏,王者的地位得到了巩固。平定叛乱之后,为了让天下人都看到有扈氏的下场,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同时也为了进一步笼络诸侯、树立自己的威信,启便学父亲的样子,在钧台(今河南禹州)召开了一次规模空前的诸侯大会,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钧台之享”。通过平定有扈氏的叛乱和举行“钧台之享”,启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此后,他又采取了许多巩固统治的措施,如将天下分为九州,派遣官员去治理;建立了专门的国家军队,以维护统治;宣布取消禅让制,而以世袭制代替。这种种措施表明,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以“天下共主”为最高统治者的王朝——夏朝诞生了。夏启去世后,传位给儿子太康。太康继位后,将都城由阳翟(今河南禹州)迁往斟寻(今河南偃师二里头附近)。太康有个嗜好,就是打猎,常常数月离开都城去洛水北岸田猎游玩,弄得国家百事废弛,民怨沸腾。
当时夏的诸侯中,有穷国国君后羿很得太康的宠幸,他看到太康坐在王位上却干着捕猎队头领的活儿,野心开始膨胀,趁着太康外出狩猎,后羿率军攻占了夏王朝的都城。有国不能归的太康只好在洛水北岸过起了流亡生活,漂泊到阳夏(今河南太康),终老于此,史称“太康失国”。为了寻求名义上的正统性,后羿扶持太康的弟弟仲康为王,这应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傀儡政权。之后,后羿挟君主以令诸侯,诸侯莫敢不从。不久,仲康忧郁而死,其子相立,是为帝相。当时诸侯朝拜时,都先拜后羿再拜帝相,后羿见时机成熟,便代夏自立。这时的后羿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没有吸取教训,励精图治,反而与当年的太康一样,整日外出游猎,把国家政务全部交给了宠臣寒浞。野心极大、心狠手辣的寒浞勾结后羿的学生逢蒙发动政变,谋杀了后羿,然后寒浞又清除了盟友逢蒙,自立为王。
陶盉·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
得位不正的寒浞对权力的渴求更加偏执,他认为被后羿废掉的相是潜在的威胁,派出大军进攻收留相的斟灌氏和斟寻氏,最终杀掉了相。相被杀之后,他的妻子后缗忍着悲痛从墙洞中爬出来,逃到了娘家有仍氏部落,次年生下相的遗腹子,取名少康。少康长大后,从母亲那里得知了祖上失国的惨痛经历,就有了矢志复国的强烈念头。当时虞国的君主姚思得知了少康的身份,就将自己的两个女儿许配给少康,把纶邑赠予少康作为封地,同时赠予少康一些奴隶。在少康的治理下,纶邑内百姓安居乐业,士兵勇敢善战。少康因此得到百姓的称颂。之后,少康又得到了贤人崇开的帮助,学习治乱兴亡之道、抚士安民之术。数年后,寒浞家族因为继承权的问题产生了严重的内部矛盾,寒浞的儿子浇和豷发生了争斗。少康趁机发兵,毫不费力地杀入王宫中,杀死寒浞,终于夺回天下,光复夏朝。少康执政后,勤于政事,体恤子民,在他的治理下,夏朝国泰民安,出现了繁荣安定的盛世局面,史称“少康中兴”。
乳钉纹青铜爵·二里头文化
这件铜爵高22.5厘米
少康之后,夏朝又经历了十余位统治者,最终王位落到了最后一代君主桀的手中。作为亡国之君中的代表人物,桀具备了昏庸君主的所有特征,比如重用佞臣、排斥忠良、对内残暴、对外滥施征伐,等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例就是宠爱妺喜和杀害关龙逢。
《帝鉴图说》之脯林酒池·明
夏桀无道,不修德政
桀即位后的第三十三年,发兵征伐有施氏部落,有施氏抵挡不住,进贡给他一个美女,名叫妺喜,为有施氏首领之妹。桀十分宠爱妺喜,特地为她造了富丽堂皇的琼室、象廊、瑶台和玉床,供其享乐。这一切的负担都落在百姓的身上,人民痛苦异常,敢怒不敢言。桀有个叫关龙逢的臣子,听到老百姓愤怒的声音,向桀进谏说:“天子谦恭而讲究信义,节俭又爱护贤才,天下才能安定。陛下奢侈无度,嗜杀成性,弄得百姓怨声载道,长此以往,天下就危险了。”桀听了大怒,将关龙逢处死,还说:“天上有太阳,我就是国家的太阳,太阳灭亡,我才会灭亡。”
这时候,商部落在首领汤的领导下日益兴旺了起来。桀担心汤势力壮大而威胁自己,便将汤召入夏都,囚禁在夏台。商族送桀以重金,并贿赂桀的亲信,使汤获释回商。
囚禁生活让汤看清了夏朝外强中干的本质,他任用贤臣伊尹,收揽人心,逐步壮大商族的实力,先后灭掉了葛(今河南宁陵北)、韦(今河南滑县东南)、顾(今山东鄄城东北)等夏的属国,以剪除桀的羽翼。时机成熟后,汤和伊尹召集部众,出兵伐夏,在夏的重镇鸣条(今河南封丘东)和桀的部队展开决战。双方刚一开战,天降大雨,桀居然脱离军阵,入城避雨,士气全无的夏军不战自溃,夏桀和妺喜也被商军俘虏,最终被流放边疆,冻饿而死,夏朝宣告灭亡。
桀是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个暴君,他荒淫无度,还认为自己是“太阳”,最终丢掉了国家,也丢掉了性命。
《夏小正》是一篇按月份记载物候、农事、气象、天文、田猎等活动的文献,是夏代留下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夏小正》现保存于西汉人戴德编的《大戴礼记》中,分经文和传文两部分。经文记载了夏代的历法和生活情况;传文即注文,其注释部分是后代学者加进去的。《夏小正》记载的物候和人的活动情况生动而有趣,如正月大雁北飞、田鼠出洞、桃李开花,农夫开始治理田亩;二月农夫种黍、昆虫蠕动、黄鹂鸣叫,芸豆结实……这是当时人们长期经验的积累。值得注意的是,夏代把一年的正月放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月,称“建寅”。因为这时万物复苏,大地更新,农民开始劳作,把这个月作为新年的正月既受百姓欢迎,又便于管理农业。直到现在我们所用的农历,冬至通常在十一月,新年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月,也是沿用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