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关键词:民族大迁徙

汉与匈奴的和战

两汉时期

两汉时代,汉朝周边的少数民族不断向中原地区发展。汉朝中央政府基于实力的强弱,或采取和亲政策,或采用军事手段,积极拓展疆域,加强对民族地区的控制,力求实现国家的“大一统”。战争与和平并存,交流与融合共生,从而形成了中国文明的显著特征——多民族、多样化的统一局面。在众多的民族中,匈奴与汉王朝的对抗最为激烈,引发的战争竟绵延数百年之久。

匈奴文明

匈奴具有悠久的历史,是过着“逐水草而居”生活的游牧民族。匈奴人吃苦耐劳、骁勇善战。

玉仙人奔马·西汉

这件玉饰出土于陕西咸阳

匈奴金冠·西汉

该物品于内蒙古鄂尔多斯杭锦

匈奴的历史始见于《史记·匈奴列传》,“匈奴”是匈奴对本族人的自称,例如匈奴首领单于曾派遣使者致书汉文帝,书中有“天所立大匈奴单于,敬问皇帝无恙”等语。匈奴人又自称为“胡”,《汉书》曾记载匈奴单于致书汉武帝,书中有“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的话语。因为匈奴人自称为胡,所以秦汉时期,“胡”为匈奴的专称。匈奴政权结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军制与政制相结合,是游牧性质的军事政权。单于是部落联盟的最高首脑,总揽军政及外交大权,由左、右骨都侯辅政。诸大臣由贵族担任,世代相袭为官。左、右贤王是匈奴政权在地方上的最高长官。因为匈奴尚左,所以左贤王是单于的继承人,经常让太子担任。左、右贤王之下有左、右谷蠡王和左、右大将等,他们既是部族首领,也是军事将领。部族首领之下,又有千长(千骑长)、百长(百骑长)、什长等中下级带兵长官,分领数量不等的骑兵,指挥作战。匈奴最强盛的时候,军队由二十四部族组成,各部族的兵力,多者万人,少则千骑,总计有骑兵三十万。这种军事编制使匈奴兵民合一,聚结大量人马,随时可以举国出征。他们对外掠夺和压迫邻近各族,统治被征服地区;对内则保护贵族的私有财产,维护社会秩序。

在生活习俗上,匈奴人“随畜牧而转移”,过着游牧生活。为求得丰盛的水草,匈奴族随着畜群四处迁徙,居无定所。其衣食住行,大多仰于畜牧及相关产品。匈奴族的食物,以畜肉、乳浆和奶酪为主。他们以皮、革、裘等为衣,以毡毯为帐幕住处,其他物品多用皮革制成,如铠甲等。除畜牧业外,狩猎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也占有一席之地;还有一小部分匈奴人从事农业,生产粮食。匈奴人这种以游牧业为主的经济,对自然环境有较强的依赖。如果遇到大的自然灾害,往往畜死人亡。这也决定了匈奴人长期游移不定、力量时强时弱、部族“时大时小、别散分离”的社会特性。匈奴人在战国中晚期进入铁器时代,掌握了冶铁技术,生产铁制工具,冶铁业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有相当规模的手工业部门。从其出土的刀剑与汉式刀剑的相似性来看,匈奴是从中原地区那里接受了铁器文化。匈奴人非常重视与汉人互通“关市”,交换有无,以满足自身生产和生活需要。

根据文献记载,匈奴人只有本民族的语言,没有自己的文字,即“毋文书,以语言为约束”。匈奴人流行的乐器是胡笳,诚如《胡笳十八拍》中所言,“胡笳本自出胡中”。后来,胡笳传入中原地区,深受汉人喜爱。匈奴人的艺术,在题材上反映了他们的游牧和狩猎生活,例如出土的匈奴物品中,纹饰多以草原常见的动物为主题图案,或鹿纹,或马形等。匈奴人相信死后灵魂不灭,对于一些无法解释的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都认为是鬼神在起作用。其祭祀天、地、日、月系自然崇拜,是为了求得天地、祖先、鬼神的护佑。他们尚“左衽”,多“披发”。一夫多妻的现象在匈奴贵族中很普遍,而收继婚即所谓的“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的习俗也还保留着。

和与战

因为气候条件的变化和对中原财富的觊觎,匈奴向南迁移,侵扰汉朝的控制区域;汉朝为了保护农业文明区域,进而实现天下一统,也积极向周边地区扩张。双方战争与和平并存,交流与融合共生。秦末之际,群雄逐鹿,争斗不已。此时此刻,长城以北的匈奴,也出现了王位更替。王位继承人冒顿射杀其父头曼单于,自立为单于。之后,冒顿单于率众东征西伐,灭东胡,驱月氏,降服楼烦等部,控制河西、西域诸国,并占领河套地区,建立了一个东自辽东、西逾葱岭、北达贝加尔湖、南抵长城的强大草原汗国。

铜错金博山炉·西汉

这件博山炉是古代焚香所用的香炉,出土于

汉朝初年,强盛的匈奴不断攻扰汉朝北方郡县,掠夺人口和财物。高祖七年(前200),刘邦借着平定投降匈奴的韩王信叛乱的余威,亲率大军征伐匈奴,结果被匈奴40万精锐骑兵围困于平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东北)达7天之久。后来,刘邦听从陈平计策,用重金贿赂冒顿单于的阏氏(相当于皇后)才得以脱身,至平城(今山西大同)与汉军会合。经此一役,刘邦认识到还没有实力抗击匈奴,只能忍辱含垢,等待时机。他采用娄敬的建议,与匈奴和亲,把宗室之女当公主嫁给匈奴单于,每年馈赠大量的丝织品、酒食给匈奴,并与匈奴互通关市,以减少侵扰。但和亲政策的作用不大,匈奴仍是不断侵扰,有时烽火警报竟逼近首都长安城。

经过汉初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汉朝国家实力大大增强。武帝即位几年后,认为再也不能执行屈辱的和亲政策,必须以武力对付匈奴,才能一劳永逸地解除北部边患,求得边境的安定。元光二年(前133),汉军于马邑(今山西朔州)附近设下埋伏,企图一举歼灭入侵的匈奴军队。匈奴人发觉汉军计谋,中途撤退,汉军无功而返。自此,汉朝与匈奴开始了旷日持久的战争。在汉军与匈奴作战的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卓越的军事将领,如“飞将军”李广、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等,他们精忠报国,留名青史,广为后人传颂。通过漠南战役、河西战役、漠北战役三次大规模的对匈奴作战,汉匈力量发生了改变,战争主动权不再只掌握在游牧的匈奴人手中。

玉猪·西汉

玉猪高5厘米,长13.5厘米,于西安市南郊

匈奴的分裂与西迁

自第三次大规模反击匈奴的战争结束后,武帝适时调整国防战略,不再大规模出击,而是在保持军事压力的态势下,采取稳守边塞、和战结合的方针。西汉五凤元年(前57),匈奴终于分裂为东、西两部,这也是匈奴历史上第一次分裂。匈奴分裂之后,东匈奴在呼韩邪单于的率领下,归附汉朝,向南迁徙至长城一带,汉政府对之优待有加。

王莽当政时期,对匈奴实行错误的贬抑政策,汉朝与匈奴关系恶化,匈奴侵扰频繁,又一次成为严重威胁。东汉初年,经济破坏严重,对匈奴只能采取守势。当时由于匈奴也连年遭受旱蝗灾害,草木尽枯,人畜饥疫,死亡大半;又由于匈奴贵族内部争权夺利,内讧不断,又面临东方乌桓势力的逼迫,匈奴日逐王比率其所统辖的南边部众四五千人投奔汉朝。

建武二十四年(48),匈奴南边八部大人商议,拥立比为呼韩邪单于,遣使至五原塞(今内蒙古河套北),向东汉王朝表示“愿永为藩蔽,御北虏”。汉廷正苦于应付匈奴连年之侵扰,便接受了他的请求。匈奴于是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内附,边境得以安定,而原来内徙的边郡居民多陆续返回。南匈奴人入塞居住,缓慢内迁,与汉人杂居,逐步向定居和农耕生活过渡。

东汉和帝年幼即位,窦太后临朝听政,窦氏家族势力膨胀。窦宪凭借外戚辅政之机,仗势欺人,诛杀无辜。罪行被人揭露后,窦宪害怕被太后处置,故上书请求出击北匈奴以赎罪过。当时,北匈奴大乱,又遭遇干旱、蝗灾,部众、牲畜死亡严重。南匈奴也想乘机吞并北匈奴,上书请求汉朝出兵助战,窦太后遂决定讨伐北匈奴。永元元年(89),窦宪、耿秉率兵出征,会合南匈奴,与北匈奴战于稽落山(今蒙古汗呼赫山脉),大败北匈奴,斩首众多,俘获牲畜百万余头,北匈奴归降者约二十万人。窦宪与耿秉出塞三千余里,登上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令班固写铭,刻石颂功而返。次年,汉军又击败伊吾地区的北匈奴。窦宪想乘北匈奴衰落之机,一举歼灭之,于永元三年(91)派军出居延塞,围击北匈奴单于于金微山(今阿尔泰山),终于彻底击溃北匈奴。自此之后,北匈奴余部或降附汉朝,或归附鲜卑,其余大部则离开故地而走上西迁路程。延续数百年的汉匈战争至此基本结束。

带链双鹿纹铜牌·西汉

铜牌带链全长

北匈奴大败之后,北单于逃亡,不知所终。西迁的匈奴人,历经厮杀血战,先到达西域地区,后又迁往中亚、东欧。大约从公元4世纪中后期起,匈奴人开始出现在欧洲大地上,时间是374年。罗马史学家阿密阿那斯·玛西里那斯的《历史》,是最早记录匈奴人的西方史学著作。他说:匈人从顿河以东向阿兰人展开进攻,遭遇顽强抵抗,双方激战于顿河之上。阿兰人以战车为主力,但敌不过勇敢善战的匈人骑兵,结果大败,国王被杀,民众降服。阿兰人被征服的消息传到东欧国家和罗马,这是他们第一次听到“匈人”这个名称,对其骤然来临感到十分恐慌,对匈人掠夺破坏的行为更是心惊胆战。匈人占领匈牙利平原后,逐渐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匈奴帝国,特别是在匈奴王阿提拉时代,积极向外扩张,席卷欧洲大部。直到18世纪后期,法国学者才根据中国的历史记载,指出“匈人”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匈奴”。直到今天,大多数匈牙利人还认为自己是匈奴人的后裔。匈奴西迁,由此引起欧洲持久的“民族大迁徙”,也加速了东、西罗马帝国的衰落与灭亡,改写了欧洲历史的进程。 Kc7pMlfcuL23/RzO3bgYpb0gobVUdrQr46XvhkTND4rqG9ytDmMOM717WifW4bf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