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关键词:秦人崛起/大一统

秦王扫六合

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写过这样一首颂扬秦始皇的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这首诗描绘了千古一帝秦始皇威震六国、一统天下的雄姿和气概。但实际上,秦国论地不过千里,且偏居一隅;论习近戎俗,远不比文明日久的中原诸国。然而,“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的盖世奇举却最终由虎狼之秦来完成。史学家司马迁就认为此非天意而难为,历代学者对此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崛起于蛮荒之地

秦,嬴姓,是众多嬴姓族群的一支,嬴姓族群声称其始祖是“帝颛顼之苗裔”,同出于黄帝一脉。几乎与世界上所有的族群一样,嬴姓族群也有一个英雄始祖的神奇传说。据《史记·秦本纪》载,颛顼孙女名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之子大费(即伯翳,一说伯益)曾经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又曾为帝舜主管畜禽,因而被帝舜“赐姓嬴氏”。周孝王在位时,西迁秦陇的一支嬴氏首领非子养马有功,受封邑于秦地汧渭二水交汇之区,并让他“续祀嬴氏”,该族群由此得名嬴秦,这是见于史籍的秦人祖先嬴姓及族名为秦的由来。

高足云纹玉杯·秦

这件玉杯出土于陕西

平王东迁以后,周王室困守一隅,天子权威一落千丈。与此相应,社会正进入大分裂、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秦襄公应对得体,亲率大兵护送平王东迁,功勋卓著。平王封襄公位列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到秦穆公时,穆公任贤使能,重用蹇叔,巧收百里奚和由余,在他们的谋断辅佐下,秦国坐拥关中,东向结成“秦晋之好”,西向讨伐戎狄,“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战国之初,僻居边陲的秦国因立国较晚,内部动荡,经济落后,屡遭邻国欺凌。之后,秦人痛定思痛,决心变法图强。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在政治上,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清明吏治,提高行政效率。在经济上,奖励耕织,重本抑末,统一度量衡,以法令的形式确认土地私有,扶植小农经济。在军事上,实行“军功爵”制,打压世袭贵族,扶植新兴军功地主,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积极性和战斗力。在法律上,编制户口,加强刑罚,赏罚分明。商鞅变法的成功为秦国打下了富强之基。秦自商鞅变法图强以来,就逐渐形成“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不断发动兼并战争,蚕食东方六国。秦军主要把矛头对准两个方向:东方三晋之地及西南的蜀汉和楚地。在三晋方向,秦军挥师关外,直逼中原:公元前331年、公元前329年和公元前328年,秦3次攻魏,魏国先后献河西地及上郡15县;公元前307年,秦攻占韩宜阳,秦国领土扩展到中原;公元前289年,秦再度攻魏,取61城。在西南方向,秦先夺取巴蜀,尔后进逼楚地汉中。

铜矛·秦

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

秦俑像·秦

秦始皇陵中的兵马俑造型逼

公元前3 16年,秦灭巴、蜀。此战可以称得上是以秦国国运相赌,收到了秦将司马错所预见到的功效:“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果然,在此以后,秦军取得对楚的一系列关键胜利,为日后称雄六国、兼并天下打下坚实基础:公元前312年,秦攻占楚汉中地600里,置汉中郡;公元前298年,秦攻楚,取16城;公元前278年,秦取楚都郢,置南郡;公元前277年,秦取楚巫、江南,置黔中郡;公元前272年,秦置南阳郡。公元前256年,秦灭周,取九鼎。此后,山东列国争先“朝”秦,秦昭襄王俨然像是“天下共主”,他留给子孙的是日益明朗的天下。

剪灭群雄,天下归一

公元前246年,嬴政即秦王位,年仅13岁。当时秦国的大权由其母后宠幸的假宦官嫪毐和相国吕不韦掌握,他们争权夺利的斗争日趋白热化。少年嬴政忍气吞声,主动示弱,待他22岁亲政后,即刻诛杀起兵作乱的长信侯嫪毐,随后又免“仲父”吕不韦相国职,并逼迫其服毒自杀。嬴政解决两大政敌,集中王权,扫清了棘手的障碍,开始着手进行统一天下的大业。在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秦王政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这一进程主要分为前后两个重要阶段。

前一阶段,即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5年,主要对距秦较近的三晋之地及疲弱之燕国用兵。三晋之中韩最弱,故攻韩一役拉开了秦国大规模兼并战争的序幕。公元前230年,秦派内史腾取韩,俘虏韩王安,韩国灭亡。公元前229年,秦大将王翦等人领兵攻赵国,不到一年就大破赵军,克赵都邯郸,俘虏赵王迁,赵亡。赵公子嘉逃至代(今河北蔚县),自立为代王。秦国的举动引起了赵国北端之燕国的极大恐慌,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遂派壮士荆轲以献图之名行刺秦王政,妄图打乱秦国野心勃勃的吞并计划。不料,图穷匕见,行刺败露,荆轲不仅没有刺及嬴政,反而喋血秦宫。秦下令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都蓟(今北京),燕王喜迁都辽东。报完这一箭之仇以后,秦国按照既定计划向三晋余敌魏国用兵。公元前225年,秦派王贲攻魏,围魏都大梁,决水灌大梁城,魏王假降,魏亡。

后一阶段,即公元前225年~公元前221年,主要对南方和东方的大国楚国及齐国用兵,并以摧枯拉朽之势歼灭前一阶段遗留余敌。公元前225年,秦将李信年轻气盛,扬言率兵20万即能灭楚,秦王政被胜利冲昏头脑,不顾老将王翦等人劝谏,轻率出兵,不克反败。公元前224年,秦王政遂改派王翦率60万大军攻楚。楚国举国皆兵,王翦则坚壁清野,任楚人一再挑战,均置之不理。楚军不得战,引而向东,王翦乘机追击,大破楚军,诛杀项燕(一说项燕自杀)。次年,虏楚王负刍,楚遂亡。剪灭强楚,兼并战争大局已定,了无悬念。公元前222年,王贲率秦军如秋风扫落叶般先后攻取辽东和代,虏燕王喜和代王嘉,燕、赵遂亡。次年,王贲自燕南攻齐国。秦兵长驱直入齐都临淄,齐王建降,齐亡。十年兼并战争就这样谢幕了。在短短十年的时间里,秦王政在尉缭、李斯、王翦等文臣武将的辅佐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闪电般剪灭六国,完成了波澜壮阔的统一进程,揭开了中国古代历史崭新的一页。秦的统一,既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也是秦与东方六国实力对比逐步扩大的必然结果,同时还与秦王政个人的雄才大略分不开。秦的统一,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斗兽纹镜·秦

这件秦代的铜镜

封建政治金字塔

秦王嬴政横扫六国,缔造秦朝,结束春秋战国“天下共主”名存实亡的局面;而作为始皇帝的嬴政,则摒弃王制,开创帝制,推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构建起庞大的封建政治金字塔,可谓“定一制而传千古”。

秦代以前,商、周最高统治者均称“王”。战国时期,王室式微,群雄并起,称“王”称“帝”引为风尚。秦灭六国,秦王政以为不改名号,“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他提出用“皇帝”的称号。这是秦王政的第一个历史性创造。此后,“皇帝”这一称号为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所沿用。为显示皇帝的独尊地位,秦王政采纳李斯等人的建议,制定了一套制度。如皇帝的命为“制”,令为“诏”,自称为“朕”,皇帝所用玉印称“玺”,文字要避皇帝“讳名”,等等。此外,为了巩固统治,他还设立了三公九卿制度。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三公之首,金印,紫绶,秩万石,“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有左、右之分,是直接听命于皇帝的文官之首。太尉,金印,紫绶,秩万石,“掌武事”“主五兵”,为武官之长。御史大夫,银印,青绶,“掌副丞相”,承转诏令制书,负责监察百官。御史大夫多为皇帝心腹,由位微职低的御史改置擢升,以平抑相权。三公之下有诸卿,号九卿,实际不只九位,多数为秦国原有,主要有:掌宗庙礼仪的奉常、负责皇室宗族和外戚事务的宗正、掌守卫宫殿门户的郎中令等,三公九卿均由皇帝任免,概不世袭。

三公和诸卿的设立,行政、军事、司法、监察、财政的分设以及博士议政,既分工,又相互制衡,皇帝操大权于股掌,驭群臣如牛马,体现出高超的政治手腕,强化了家国一体的政治“大一统”格局。以三公诸卿为主组成的封建朝廷,绝对听命于皇帝,受命代行政务,是秦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核心。围绕这个核心,秦王朝还组建了以郡、县、乡、里为主遍布全国的地方权力网络。除首都、京畿要地设立内史直辖中央以外,秦朝地方政权多设置郡。对于秦郡设置,学界素有争议。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刚统一,秦朝“分天下为卅六郡”,以后随着边远地区的开拓及郡治的调整,总郡数最多可能达到46个(一说为54个)。各郡一律置“守、尉、监”。郡守,“掌治其郡,秩二千石”,是最高地方行政长官,统摄辖区政治、军事、财政、民政、司法、监察等要务。郡守之下设有郡丞、佐守,秩六百石。郡尉,“掌佐太守,典其武职”,亦秩二千石,可见其在军事帝国中的地位。

秦始皇像

秦始皇(前259—前

郡下设县,县级机构都由郡统辖。县万户以上置县令,秩六百石至一千石;不满万户设县长,秩三百石至五百石。县令或县长统领一县赋役征发、审判、治安等政务。县令、尉分工与郡守、尉类似。县下设乡,乡下有里,里下有十户编成的什和五户编成的伍。户是个体小农家庭,而什和伍则是秦王朝最基层的单位。

秦朝特别重视监察郡县官吏与巡行地方。御史大夫之下置监御史,负责监郡。通过上述系列行政建制,秦始皇构筑起从中央到地方,从三公九卿到乡里什伍的金字塔般的统治机构。皇权高高在上,雄踞塔尖,劳动群众则被压在塔底。这样奇异的金字塔,标志着秦帝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官僚制度三位一体政治体制文明的确立。

秦始皇作为中华帝制的创建者确立了政治“大一统”文明,他还施行车同轨、书同文、统一货币与度量衡等社会生活、经济制度,促成中华社会经济共同体的基本形成,奠定了“大一统”文化的基本格局,在当时乃至以后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历史断面

秦修灵渠

灵渠位于今广西北部,又称零渠,是始皇三十三年(前214)修成的人工运河,它与陕西的郑国渠、四川的都江堰并称为秦代的三大水利工程。始皇三十三年,秦国军尉屠睢指挥50万秦军,分5路南下,对居住在今两广地区的南越和西瓯进行大规模的战争。为了支援征服南越和西瓯的战争,解决进攻南越秦军的供应问题,秦始皇派监禄在今广西兴安县北开凿一条连接湘水和漓水的运河,以“通粮道”,这就是著名的灵渠。灵渠选择湘水和漓水最近的地方开凿,全长34千米,沟通了江南的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灵渠的修成,保障了秦军作战的需要,为秦军取得统一南越的胜利创造了重要条件。灵渠的建成,对中原地区同南方、西南的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直到明、清时代,灵渠还被称为“三楚两粤之咽喉”。 RjRWieHCb0mkK57u2TUlxaxirVA/hXY5VmrerUuOa+e+ihTIc4onCxiqYceAIDd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