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关键词:性善论/性恶论

孟子和荀子

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38年

孟子是传统儒家的主要继承人,地位仅次于孔子,因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杰出贡献,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被人尊为“亚圣”“中国之柏拉图”。荀子是孟子之后、战国末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提倡“性恶论”,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进行比较,对儒家思想体系的发展有所贡献。

孟子其人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他受业于孔子的嫡孙子思,在思想上与孔子一脉相承。孟子一生的经历和孔子有些类似,少年求学,壮年怀揣政治理想,带着学生游历齐、宋、滕、鲁等国,前后长达二十多年。然而孟子到了任何一国,都在宣传他“效法先王、施行仁政”的主张,被梁惠王、齐宣王等急于“富国强兵”的君主视为空谈家,一生都未得到重用。晚年,孟子回到老家著书立说,教育子弟。孟子的核心思想都记录在《孟子》一书中,书中还包括他多年的政治活动、政治理想和唯心主义哲学思想,等等。

孟子墓碑

孟子墓位于山东邹城

孟子像·现代·吴承砚

孟子,伟大的思想家

在政治上,孟子主张效法先王,实行“仁政”和“王道”,反对当时部分国君的虐政和霸道,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他竭力鼓吹尧舜,说:“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他把政治体制分为“霸道”和“王道”两种,“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所谓的“王道”,实质就是他的政治理想,即“尊贤使能,俊杰在位”“为民制产”“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这样就能使人民归心,“无敌于天下”。“民为本”“民贵君轻”,这就是孟子的仁政学说的核心所在,也可以说是孟子人本精神的集中体现。

在个人修养方面,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这是他“仁政”思想的理论依据。他认为人的性情本来是善的,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四端,这是天生的仁、义、礼、智的萌芽,只要不为物欲所累而满心向善,“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的修养论并不局限于内心的自省自律,他更提倡力行,激励人们于忧患之中锤炼自己,由此而引出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著名论断。他认为,只有通过苦、劳、饿、乏、乱等磨难来锤炼意志,强健筋骨和体肤,增强思维水平和办事能力,人才能担当重大使命。孟子从先贤的人生经历中感悟到:险恶的不幸往往更易激发人,使人不断地完善自己;而安逸的生活却会磨灭人的意志,使人颓废,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客观地说,孟子的思想仍然带有历史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局限性,但他痛恨暴政、重视人民生活的思想又具有古代民主的特征,对之后的中国历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荀子其人

荀子(约前313—前238,另一说约前298—前238),名况,被尊称为荀卿,赵国人,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杰出的代表人物。荀子的一生和孔子、孟子非常相似,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曾经到齐国、赵国、秦国、楚国等国游历,参与了很多的政治活动。在齐威王、宣王时期,荀子游学齐国著名的稷下学宫,曾三次担任祭酒的职务。后来因为遭到齐国人的妒忌,荀子前往楚国游历,楚国重臣春申君任命他为兰陵令。春申君死后,荀子隐居著书,教导子弟,其中最出名的两个学生,一个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韩非子,另一个是为秦国统一天下立有汗马功劳的重臣李斯,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人物。荀子的著作《荀子》现今仅存3 2篇,主要有《天论》《非相》《正名》《议兵》《非十二子》《劝学》等篇。

荀子像·清

作为战国

就学派而言,荀子属于儒家,但他政治思想与孔孟有许多不同,甚至有许多截然相反的地方。比如说荀子主张尊王道,举贤能,与孟子相同;而兼称霸力,法后王,则与孟子相反。荀子以儒家思想为出发点,批判地吸收春秋战国时期各家的理论,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荀子否定天命论,宣传朴素的自然观。荀子认为自然界有其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社会的治乱兴衰与“天命”没有关系,人事才是决定性的力量。此外,荀子还认为人对自然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通过人的主观努力去改变自然,这种人定胜天的思想在当时是非常进步的。

荀子主张“法后王”,以“礼”“法”“术”实行有效统治,崇尚君权集中和思想统一,也就是所谓的“尊无上”“一天下”。荀子更强调学习后王,从实际出发,解决社会问题。荀子认为国家和家庭一样,只有树立一个权威,才能彻底安定。他主张“天下为一”,在追求政治上统一的同时,思想上也必须统一,应该是“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二心”。这些思想都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此外,荀子反对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孟子认为人的道德观念是先天的,因此启发人的“良知”就可以使人为善,成为圣人。而荀子则认为人的道德观念和社会环境教育有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种环境决定人道德品质高下的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荀子还强调后天教育和隆礼重法的作用,认为礼与法并举才能做到“无功不赏、无罪不罚”。

历史断面

孟母教子

孟母就是孟子的母亲,也是中国历史和教育史上最善于教导子女的女性之一。据说孟子幼年丧父,全靠母亲含辛茹苦地把他养育成人。最初,孟子家住在墓地附近,孟子耳濡目染下以埋死人作为嬉戏。孟母怕环境对孟子影响不好,就将家搬到市集附近,结果孟子又开始学商贩叫卖。孟母再次搬家,迁徙到学宫附近,孟子在游戏时开始模仿各种礼仪,孟母认为找到了潜移默化教育孩子的好地方,这才将家安定下来。在后来的学习中,孟子不肯用功,孟母非常生气,用刀把正在织的布割断了,以此教育孟子做事不要半途而废。这两个故事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和“孟母断织”。毫无疑问,孟子后来能成为一代宗师,母亲的教育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7VwGPPGbocknPugDCB22XXaPawXZoRMcliA52HYgxVKbaEueURohSppsoq6TJdwT



关键词:合纵/连横

纵横之术动天下

战国中后期

在战国中后期,魏、楚、齐相继衰落,秦国成了唯一的“超级大国”。面对这一形势,那些在各国间奔走的纵横家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外交政治主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合纵”和“连横”。合纵,是指东方各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因为其国家态势为东方各国间南北向的联合,所以称为“合纵”;连横是指东方各国分别与秦国交好,国家态势为东方各国与秦进行东西向的联合,所以称为“连横”。为了争取盟友,孤立敌国,战国诸强们本着“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的原则进行了错综复杂的纵横结约活动,战国时代也成为中国古代“伐交”谋略运用最频繁的时期。

苏秦佩六国相印

在战国时期的纵横家中,推行合纵政策最为得力的是燕国的苏秦(?—约前284)。苏秦是东周洛阳人,相传他曾到齐国跟随鬼谷子先生学习,和张仪(?—约前309)是同窗关系。最初,苏秦在外游说诸侯,没有人理睬他,他的盘缠耗尽,只好返回家乡,遭到亲人和乡里的冷遇和嘲讽,于是更加发愤读书,“头悬梁,锥刺股”,终于学业大进。公元前3 14年,燕国发生内乱,齐国乘机大举攻燕,几乎灭掉了燕国。公元前3 11年,燕昭王即位,他不忘亡国之耻,广纳贤才,力图报仇。这时苏秦来到燕国,他受命出使齐国,劝说齐宣王归还了燕国土地,因此受到燕王器重。他一生主要谋求燕国的强大,在齐国从事反间活动,同时奔波于齐、赵、韩、魏等国之间,组织合纵攻齐和合纵攻秦。

猿形银带钩·战国

这件带钩为猿猴造型,伸出右侧长臂,以

公元前288年,秦昭襄和齐湣王相约称帝,秦为西帝,齐为东帝。秦、齐联合对其他国家更加不利,燕昭王于是再次派苏秦到齐国,劝说齐王进攻宋国。宋处在齐国南面,齐若攻宋,必然就减弱北面对燕的防守;宋与楚、魏接壤,而且还和秦国交好,齐国进攻宋国,肯定与这三个国家产生矛盾,处于四面树敌的境地。苏秦又劝齐湣王放弃帝号,孤立秦国,拉拢各国反秦,以便乘机灭宋,齐湣王采纳了他的主张。于是苏秦于公元前287年分别游说韩、赵、魏、燕四国国君,各自出军兵粮草,进攻秦国。这次合纵声势很大,联军与秦国军队对峙在荥阳(今属河南)、成皋(今属河南)一带。然而,各国表面上联合起来了,其实都有自己的打算。齐国乘各国无暇东顾之机,同时出兵攻打宋国,引起各方不满。秦国乘机对五国联盟进行分化瓦解。齐国并不卖力,其他各国自然也都互相推让,逡巡不进,联军始终未与秦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尽管如此,这次合纵还是取得了一些成果,秦昭襄王放弃了帝号,退还了过去所占魏国、赵国的一些土地。

中山王方壶·战国

壶是古代盛酒或盛水的器皿

公元前286年,齐国灭掉了宋国,土地和人口大大扩张,各国感到了齐的强大压力。公元前285年,秦昭襄王趁机约韩、赵、魏、燕攻齐,在济西(今属山东)大败齐军。公元前284年,燕昭王趁机派乐毅率军南下攻入齐国。由于齐湣王对苏秦十分信任,所以对燕军毫无防备,齐军大败,几乎亡国。但苏秦身在齐国、心在燕国的间谍身份完全暴露,被处以车裂之刑。从此以后,东方巨人齐国一蹶不振,秦国独霸的局面形成。

此外,战国时期还有一批纵横家,如李兑、公孙衍等人,他们也曾发起和组织合纵,但是无论从规模上还是影响上都比不上以前。

张仪替秦奔走

如果说苏秦是合纵政策的第一推行人,那么组织连横最有成效、最著名的就是秦国的张仪。张仪是魏国贵族的后代,据说他曾经到楚国游说,和楚相饮酒。不久楚相发现自己的一块玉璧不见了,他的手下都怀疑是张仪偷的,于是抓住并鞭打他,张仪不肯承认,只好释放了事。张仪的妻子埋怨他说:“要是你不去读书游说,怎么会受到这样的羞辱呢?”张仪对妻子说:“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他的妻子笑着说:“还在。”张仪说:“这就够了。”

张仪像

张仪,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

公元前329年,张仪进入秦国,公孙衍离秦赴魏。张仪入秦后,被秦惠文王拜为客卿,直接参与谋讨伐诸侯的大事。不久之后,秦国就发兵进攻魏国,夺取河东的汾阴(今山西万荣西南)、皮氏(今河津西)、焦(今河南三门峡西)、曲沃(今河南漯河东)。公元前328年,张仪建议秦王把刚刚攻占的蒲阳归还魏国,向魏国示好,游说魏王结盟秦国。结果魏王被张仪说动,割地与秦,两国结好。张仪的连横政策首战告捷。公元前323年,纵横家公孙衍趁机发起魏、赵、韩、燕、中山“五国相王”,就是五国国君都宣布称王,互相承认,联合抗秦,借以增强魏国的防御力量。但是,楚国就在当年发兵攻魏,大败魏军,占领了八个城邑,魏与楚结下了深仇。张仪再次出使,讨好和拉拢魏国,魏惠王果然放弃公孙衍的合纵政策,接受了张仪的联合秦、韩以对付齐、楚的政策。公元前319年,张仪为秦国谋利的内情暴露,被赶出了魏国,公孙衍在齐、燕、赵、韩、楚五国的支持下做了魏相。公元前3 18年,公孙衍发起合纵,联合魏、赵、韩、燕、楚五国,联合伐秦。但由于各国的利害关系不同,楚、燕两国对合纵不热心,没有出兵,在公元前317年的修鱼(今河南原阳西南)之战中,三晋联军大败于秦军,被斩首8万,这次合纵以失败告终。

眼见秦国越发强盛,齐国和楚国开始接近,互相结盟,加强了与秦国争雄的力量。因此,齐楚联盟成了秦国的心腹之患,而离间齐楚联盟,削弱齐楚力量就成了张仪推行连横的关键。公元前313年,张仪来到楚国见楚怀王,宣称只要楚国断绝与齐国的关系,秦惠文王就献出商於(今河南淅川、内乡一带)六百里的土地给楚国。目光短浅的楚怀王中计了,决定和齐国断交,派人去秦国接管土地。张仪假装坠车受伤,三个月不上朝。楚王以为张仪嫌他与齐国断交的意念不诚,于是派人骂了齐王一顿。齐王盛怒之下,和秦国联合起来,要进攻楚国。这时张仪却翻脸不认账,对楚国使者说:“秦国的土地怎么可能随便送人的呢?我答应让给楚国的是我的六里封地,不是什么六百里。”楚王得到使者的回报后勃然大怒,于公元前312年调集大军进攻秦国,结果在丹阳(今河南淅川北)一战中被秦军打得大败,楚国的汉中(今陕西西南部)也被秦国夺去。失败的消息传到楚国,怀王恼羞成怒,倾全国之力进攻秦国。同年,秦楚又战于蓝田(今陕西蓝田县),楚军再次大败。这时,韩、魏两国趁火打劫,攻击楚国,楚军两面受敌,只好割城与秦国,草草撤兵。公元前3 11年,秦惠文王派使者知会楚怀王,说愿意以秦国武关以外的地方换取楚国的黔中地。怀王对张仪痛恨未已,说:“只要得到张仪,就愿意献上黔中地。”张仪听说后请求到楚国去,秦惠文王认为危险,张仪却认为在秦强而楚弱的大环境下,楚王不敢对自己下手。果然,张仪到楚国后被关押起来,张仪买通了楚怀王的宠臣靳尚和爱妃郑袖。郑袖对楚王说,杀掉张仪于事无补,而且势必破坏与秦国的关系,不如放掉张仪,与秦国和好。怀王果然听从了她的意见,放了张仪。之后,张仪又游说齐国、赵国、燕国与秦国连横,都取得了成功,受封武信君。不久,秦惠文王病死,秦武王继位。武王自幼讨厌张仪,群臣中忌妒张仪的人又趁机向武王进谗言,张仪害怕大祸迟早降临,因而辞掉相位,去了魏国,于公元前309年病死。从公元前328年开始,张仪游说于魏、楚、韩等国之间,利用各国之间的矛盾,或组织连横,或拆散合纵,为秦国利益谋划。尽管他不讲信义,在外交场上运用欺骗伎俩,为人所不齿,但在整个秦惠文王时期,他使秦国在外交上连连取得胜利,为秦国日后统一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心怀机诈权谋,巧舌如簧,活动于政治舞台,一旦他们的主张被采纳,各国关系就可能面临调整,关系到一国兴衰,所以《孟子》上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足见他们的影响力之大。 7VwGPPGbocknPugDCB22XXaPawXZoRMcliA52HYgxVKbaEueURohSppsoq6TJdwT



关键词: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韩非和法家

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333年

法家产生自春秋前期,其代表人物有管仲、子产、商鞅、申不害、慎到等人,他们主张“法治”,严明律令,使民“畏威如疾”。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相继提出和发展“法”(政令)、“术”(策略)、“势”(权势)的思想。战国末期,思想家韩非进行了总结概括,形成了完备的法家理论体系。作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积极倡导君主集权,提出重赏罚,重农战,反对儒、墨“法先王”等观点,主张变法改革,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基础,也深刻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政治生活。

韩非其人

韩非(约前280年—前233),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韩非是韩国贵族后裔,和李斯一起拜在荀况的门下。虽然有口吃的缺陷,但他的思辨能力和文笔很好,文章写得入情入理,逻辑性很强。青年时代的韩非见韩国日渐衰落,几乎沦为战国七雄中最弱小的国家,就上书韩王,主张进行变法,强盛韩国,却遭到了韩王的无视。一个偶然的机会,秦王政看到了韩非写的《孤愤》《五蠹》等文章,大加赞赏,对韩非有了一种恨不相逢的感觉。不久,秦国出兵攻打韩国,韩非作为求和使者被派往秦国。秦王政见到了仰慕已久的韩非,非常高兴,向其询问治国称霸的意见。韩非的同窗李斯这时已经在秦国位居显官,他担心韩非受到秦王政的重用,影响到自己的地位,就和大臣姚贾等人一起向秦王政进谗言,说韩非心怀故国,导致韩非被关入监狱。后来,李斯又派人送毒药给韩非,迫使后者自杀于狱中。

虎狼搏斗纹金牌饰·战国

这件金牌出土于内蒙古东胜,是一

韩非的著作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现存55篇,10万余字。全书风格犀利,文字简练,保存了大量的寓言故事,比如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等。这些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凭借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也通俗易懂地宣传了韩非的法治思想,风格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堪称独树一帜。

编磬·战国

磬为古代乐器中的重要礼器。磬架由青

法家的法、术、势

在韩非之前,法家内部分为任法、用术、重势三个思想派别。其中任法派讲究法律条文的制定和赏罚的执行,代表人物为秦国的商鞅;用术派注重对官吏的选拔任用、监督考核、奖赏处罚和驾驭的方法和手段,代表人物为韩国的申不害;重势派强调保持和运用国君的权势地位,代表人物为赵国的慎到。韩非观往者得失变化,认为必须综合“法”“术”“势”三派的精华,才能完成帝王霸业。他提出要剪除私人势力,加强君主专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做到“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的这种君主专制理论是受墨家“尚同”思想的启示。同时,韩非主张禁止私学,百姓要“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实行文化专制政策。另外他还要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谋求国家富强。他说,“明其法禁,必其赏罚,尽其地力以多其积,致其民死以坚其城守”“此必不亡之术也”。韩非具有进步的历史观。他坚决反对儒家的复古思想,主张因时制宜,“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认为用先王的方法来治理当今的国家,就如同是“守株待兔”,荒唐可笑。但韩非没有注意到人民的历史作用,主张对下层百姓实行残酷镇压。

韩非顺应历史的发展趋势,完成专制集权的法治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君主专制的重要政治思想工具。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的“显学”,后来秦始皇全部采用韩非的上述主张,成为秦王朝统治天下的政治理论。韩非的学说对整个中国古代统治和传统文化有着深远而复杂的影响。其历史进化论观念、严刑峻法的主张,成为历代君主励精图治、改革变法的思想武器,具有进步意义,但他的理论重暴力而轻怀柔,任法术而尚功利,信赏必罚,排斥仁爱,容易激化社会矛盾。西汉以后,儒学独尊,成为正统思想,但法家学说始终被历代统治者或隐或显地重用着。“儒法并用”或者说“阳儒阴法”是中国传统的政治统治方术。

法家人物像·现代·徐燕孙

此图从左至右依次为管仲、子产 7VwGPPGbocknPugDCB22XXaPawXZoRMcliA52HYgxVKbaEueURohSppsoq6TJdw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