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关键词:性善论/性恶论

孟子和荀子

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38年

孟子是传统儒家的主要继承人,地位仅次于孔子,因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杰出贡献,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被人尊为“亚圣”“中国之柏拉图”。荀子是孟子之后、战国末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提倡“性恶论”,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进行比较,对儒家思想体系的发展有所贡献。

孟子其人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他受业于孔子的嫡孙子思,在思想上与孔子一脉相承。孟子一生的经历和孔子有些类似,少年求学,壮年怀揣政治理想,带着学生游历齐、宋、滕、鲁等国,前后长达二十多年。然而孟子到了任何一国,都在宣传他“效法先王、施行仁政”的主张,被梁惠王、齐宣王等急于“富国强兵”的君主视为空谈家,一生都未得到重用。晚年,孟子回到老家著书立说,教育子弟。孟子的核心思想都记录在《孟子》一书中,书中还包括他多年的政治活动、政治理想和唯心主义哲学思想,等等。

孟子墓碑

孟子墓位于山东邹城

孟子像·现代·吴承砚

孟子,伟大的思想家

在政治上,孟子主张效法先王,实行“仁政”和“王道”,反对当时部分国君的虐政和霸道,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他竭力鼓吹尧舜,说:“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他把政治体制分为“霸道”和“王道”两种,“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所谓的“王道”,实质就是他的政治理想,即“尊贤使能,俊杰在位”“为民制产”“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这样就能使人民归心,“无敌于天下”。“民为本”“民贵君轻”,这就是孟子的仁政学说的核心所在,也可以说是孟子人本精神的集中体现。

在个人修养方面,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这是他“仁政”思想的理论依据。他认为人的性情本来是善的,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四端,这是天生的仁、义、礼、智的萌芽,只要不为物欲所累而满心向善,“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的修养论并不局限于内心的自省自律,他更提倡力行,激励人们于忧患之中锤炼自己,由此而引出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著名论断。他认为,只有通过苦、劳、饿、乏、乱等磨难来锤炼意志,强健筋骨和体肤,增强思维水平和办事能力,人才能担当重大使命。孟子从先贤的人生经历中感悟到:险恶的不幸往往更易激发人,使人不断地完善自己;而安逸的生活却会磨灭人的意志,使人颓废,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客观地说,孟子的思想仍然带有历史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局限性,但他痛恨暴政、重视人民生活的思想又具有古代民主的特征,对之后的中国历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荀子其人

荀子(约前313—前238,另一说约前298—前238),名况,被尊称为荀卿,赵国人,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杰出的代表人物。荀子的一生和孔子、孟子非常相似,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曾经到齐国、赵国、秦国、楚国等国游历,参与了很多的政治活动。在齐威王、宣王时期,荀子游学齐国著名的稷下学宫,曾三次担任祭酒的职务。后来因为遭到齐国人的妒忌,荀子前往楚国游历,楚国重臣春申君任命他为兰陵令。春申君死后,荀子隐居著书,教导子弟,其中最出名的两个学生,一个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韩非子,另一个是为秦国统一天下立有汗马功劳的重臣李斯,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人物。荀子的著作《荀子》现今仅存3 2篇,主要有《天论》《非相》《正名》《议兵》《非十二子》《劝学》等篇。

荀子像·清

作为战国

就学派而言,荀子属于儒家,但他政治思想与孔孟有许多不同,甚至有许多截然相反的地方。比如说荀子主张尊王道,举贤能,与孟子相同;而兼称霸力,法后王,则与孟子相反。荀子以儒家思想为出发点,批判地吸收春秋战国时期各家的理论,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荀子否定天命论,宣传朴素的自然观。荀子认为自然界有其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社会的治乱兴衰与“天命”没有关系,人事才是决定性的力量。此外,荀子还认为人对自然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通过人的主观努力去改变自然,这种人定胜天的思想在当时是非常进步的。

荀子主张“法后王”,以“礼”“法”“术”实行有效统治,崇尚君权集中和思想统一,也就是所谓的“尊无上”“一天下”。荀子更强调学习后王,从实际出发,解决社会问题。荀子认为国家和家庭一样,只有树立一个权威,才能彻底安定。他主张“天下为一”,在追求政治上统一的同时,思想上也必须统一,应该是“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二心”。这些思想都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此外,荀子反对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孟子认为人的道德观念是先天的,因此启发人的“良知”就可以使人为善,成为圣人。而荀子则认为人的道德观念和社会环境教育有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种环境决定人道德品质高下的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荀子还强调后天教育和隆礼重法的作用,认为礼与法并举才能做到“无功不赏、无罪不罚”。

历史断面

孟母教子

孟母就是孟子的母亲,也是中国历史和教育史上最善于教导子女的女性之一。据说孟子幼年丧父,全靠母亲含辛茹苦地把他养育成人。最初,孟子家住在墓地附近,孟子耳濡目染下以埋死人作为嬉戏。孟母怕环境对孟子影响不好,就将家搬到市集附近,结果孟子又开始学商贩叫卖。孟母再次搬家,迁徙到学宫附近,孟子在游戏时开始模仿各种礼仪,孟母认为找到了潜移默化教育孩子的好地方,这才将家安定下来。在后来的学习中,孟子不肯用功,孟母非常生气,用刀把正在织的布割断了,以此教育孟子做事不要半途而废。这两个故事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和“孟母断织”。毫无疑问,孟子后来能成为一代宗师,母亲的教育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sD9kf+2l1vFAB87sBl7YJ2iQt3Q6c1em1iRMvRLpzzf978f85G4Pll9G57G7Ovw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