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关键词:道家

老子与道家哲学

春秋时期

道家学派的始祖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厉乡曲仁里人,曾担任周王室守藏室的官职,掌管国家图书,晚年西出函谷关退隐,著《老子》一书。《老子》亦称《道德经》,成书略晚于《论语》,共81章。《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书中以“道”来说明宇宙万物演变生息的规律,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主张“绝圣弃智”“无为而治”的政治观点和忘情寡欲的修身方式,这些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之道

关于老子其人及其生平、生活年代,历来都有争议,有说他是太史儋,有说是老莱子,较多学者认为是李耳。李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他被尊为道家学派的始祖。老子年轻的时候曾担任周王室守藏室的官职,掌管国家图籍,晚年西出函谷关退隐,著《老子》一书。

作为一位极具智慧的古代哲学家,老子深入观察自然万物变化的情况,以及古往今来社会发展的关系与因果,发现事物的矛盾性比任何古代哲学家都更为广泛和深刻。老子提出“道”是万物的本源,它先于天地而生,最终归于静止,无声无形无味,是不可认识的精神性的存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他还将“道”说成是“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但是同时也要注意到,老子认为“道”是混沌原始未分化的物质,有物、有象、有精,还循环往复地运动着,这就包含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老子的哲学本体论是矛盾的,所以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思想家都有影响。

认识与政见

老子的认识论基本属于先验论的范畴。他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相反“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所以他主张“塞其兑,闭其门”,完全与实践脱离,只要“致虚极,守静笃”,就能获得认识,并且“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老子的这种思想是其愚民政策的依据。

老子已经认识矛盾的辩证性,特别是正反两面互相转化的法则成为老子学说的精髓。他认为有无、难易、长短、美丑、刚柔、强弱、福祸、生死、智愚等都是互相依存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同时这些矛盾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他认为“物极必反”,提出“反者道之动”的著名命题,这是对《易经》辩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但是作为没落贵族的代表,老子学说的精神不是解决矛盾,向前推进,而是要阻止发展,保持原状甚至向后倒退。他消极地防止事物的充分发展,保持柔弱的地位,避免转化到反面去。“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这就是老子以柔弱胜刚强的理论,也反映出他所代表阶级的日趋没落和畏惧斗争的心理。

牺尊·春秋

尊是商周时代的一种酒器,这件兽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和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他认为“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因此要采取“无为”的策略来治理国民。其具体内容包括:反对“法治”,反对“尚贤”,反对“礼治”,反对战争,反对多征地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剧烈,人民迫切希望安静休息,老子的“无为”“清虚”和“静止”思想,反映出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为达到“无为而治”,老子提出“小国寡民”的设想。他要“使民无知无欲”“复归于婴儿”状态,企图回复到“小国寡民”的远古时代去。有器械不用,有舟车不乘,有甲兵不战,废除文字,结绳记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骑牛图·明·张路

张路(1464—1538) wRGizvFdFy4hifkwEOpOKF6NAKfZdRPUynjSC4GZr/DtBsw2NevhMBVQKZHQO5H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