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脆弱的新生儿

843年~1806年

关键词:神圣罗马帝国

这个新生儿的名字叫德意志,也叫日耳曼,至于我们为什么称它是“脆弱的新生儿”,这主要和它曲折的发展史有关。德意志的历史和前面讲到的英国和法国不同,它的早期君主力图建立集权,结束封建割据,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随着几位强势帝王的去世,整个国家变得四分五裂,直到中世纪结束都没能完成统一。

早期的统一

前面我们说到了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瓜分帝国的事,其中日耳曼路易获得了帝国东部,那就是德国的前身。到了911年,日耳曼路易死了,接下来是法兰克尼亚的康拉德做王,称康拉德一世。康拉德一世死后,撒克逊的亨利一世做了王,他有两个绰号,一个叫“捕鸟者”,另一个叫“无柄之剑”。因为他很讨厌当时在德国作威作福的教会,登位时不肯行“涂油礼”,这就表明他没有得到上帝的祝福,是非法的,所以是“无柄之剑”。

⚑德国圣杜鲁修道院的圣餐杯

上台伊始,他就发动了一系列的内外征讨。对内他先后平定了士瓦本公爵和巴伐利亚公爵的反叛,对外与来犯的马札尔人作战。这些马札尔人与过去的匈奴人有密切的往来,也是现在匈牙利人的先祖,曾令欧洲人寝食难安,但“捕鸟者”将他们彻底击败,从此没有在欧洲兴风作浪。他又对斯拉夫人发动战争,夺取了大片土地。他的这些胜利看上去很辉煌,不过代价也大得很。为了让诸侯支持他做王,出钱出兵帮他打仗,他给了他们很大的特权,如铸造钱币、审理案件等,还把诸侯封地内的教堂修道院也交由他们管理,让他们从那里收钱收粮。这些都大大加速了德国的分裂,埋下了德国以后长期分裂的种子。

德国科隆大教堂

科隆大教堂始建于1248年

不过,至少在形式上德国还保持着统一。如果德国的君主从此将精力放在维护国家的统一与加强中央集权之上,德国的未来也许会是另一种状态。亨利一世死前,指定他的大儿子继承王位,称奥托一世。奥托一世与父亲不一样,他接受了涂圣油的仪式,成了合法的君主,随即发动了大规模的征战。他先征服了易北河与奥得河之间的广大地区,又向斯拉夫人发动侵略,占领了大片土地,将德意志的领土一直延伸到波兰和丹麦。

奥托大帝

奥托一世像

通过这一系列成功的征战,奥托一世大长了声望扩大了权力,他乘机扩大自己的王权,包括要求德国的主教像普通封建主一样做他的附庸,为他的征战出钱出力。他的这些目标一一达到了,如果这时他静下心来,专注于德意志的事务,像他在法国和英国的同行一样致力于建立君主专制,凭他的文治武功,完全有可能消灭德国的封建割据,建成统一的德意志国家。如果做到了这点,那德国的历史就会是另一番景象了。

然而他没有,他并没有把目光放在德意志,而是投向了意大利——昔日辉煌伟大的罗马帝国的老家。他梦想征服它,重温伟大的帝国之梦。也是天缘凑巧,这时统治意大利的君主罗退尔死了,这不是查理曼的长孙——分得中部法兰克的罗退尔,而是他的后人。这个小罗退尔死后,他的遗孀受到了威胁,她久仰奥托一世的大名,逃到了德国,请求帮她复国。正愁找不到借口侵入意大利的奥托一世即刻兴兵南下,不久占领意大利的整个北部,成为伦巴第国王。这是951年的事。

这只是第一步,他次年与小罗退尔的遗孀结了婚,回到了德国,但他回去只有两个目的:一是把德国国内的事务安排好,好让他既无后顾之忧,又有一个可靠的大后方;二是向他的附庸要钱要人打仗。达到这两个目的后,960年,他借口教皇有请,再次兴兵侵入意大利,兵锋直指罗马。两年之后,他攻入罗马,帮助教皇打垮了宿敌。为了向他表示感谢,这年,在圣彼得大教堂,就是查理曼曾经被教皇封为罗马人的皇帝和奥古斯都的地方,奥托一世被教皇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这个帝国从此延续了八百多年,直到被拿破仑灭亡。

奥托一世大半时间都在意大利度过了,等他再回德国时,已经60岁,第二年就死了,他的儿子继位,称奥托二世。奥托二世效法父亲也向罗马进军。但982年一仗,他被阿拉伯人打败了,回到德国后,想重整旗鼓,向阿拉伯人报一箭之仇,可惜天不假年,第二年就死了。他的儿子奥托三世这时只有3岁,由他的母亲等人摄政。13年后,到他满了16岁时,才把国政交予他。他做的首要大事又是像他的爷爷和爸爸一样向意大利进军,并指定他的一个亲戚为教皇。但这时许多地方都不承认他的统治,而他也束手无策,他的威望和势力已经无法与先王相比了。

权力之争

正当皇帝势力下降之时,德国境内的基督教势力却一直在增长,他们掌握了德国大部分财富,皇帝都常常要向他们借钱,登位也要由他们加冕才行,加冕甚至可以不惊动教皇,由大主教来主持就可以了。势力变得比国王还大的教会就提出了各种要求,如把教会财产严格控制在教会手中,主教等教职也要由教皇来任命——以前这都是皇帝的事,其目的只有一个:要让教权凌驾于世俗政权之上。

势力日衰的皇帝在势力逐渐膨胀的教会面前步步退让,到亨利四世时达到顶点。这个亨利四世本来也不是好惹的,1076年,他在沃姆斯地方举行帝国会议,想联合德国的教俗两届与教皇展开斗争。他在会后向罗马教皇发布了最后通牒式的公告,以这样的话结尾:“朕,亨利,神授的皇帝,联暨全体主教告尔:滚开!”但这时的教皇格里戈利七世可不是好惹的,他宣布革除亨利四世的教籍,并叫亨利四世所有的臣民都不要效忠于他。

亨利四世像

这样的圣谕一来,德国那些本来就讨厌亨利四世的贵族立即表示遵守圣谕,不承认亨利为王,不效忠于他,亨利四世一下子陷入众叛亲离的境地。除了向教皇屈服别无出路。当他打听到教皇要去卡诺莎城堡访问玛狄尔德女伯爵时,便千里迢迢翻越阿尔卑斯山,到达了卡诺莎城堡。他穿着罪人的衣衫,赤脚光头,在冰天雪地里站了整整三天,教皇才召见他,恢复了他的教籍。这是1077年1月的事。

受到如此侮辱的亨利四世回到德国后卧薪尝胆,过了三年,积蓄了力量后,他宣布废黜格里戈利七世,另立克利门特三世教皇。过了四年后,统兵进入罗马,赶走了格里戈利七世,第二年这位一度叫皇帝下跪的教皇孤独地死于一座叫萨勒诺的小城。但教权与皇权之间还在竞争。到1085年,这时亨利四世也已经死了,继位的亨利五世与新教皇卡力凯斯特二世在沃姆斯签订了条约。双方各自做了一些妥协,定明了皇帝和教会各自的权限,教权和皇权的争夺才暂时平息。

但这暂时的平息与其说是斗争的结束,不如说是新一轮斗争的开始。这时德国的封建割据日趋严重,诸侯各自为政,根本没有统一的德意志这个概念。加之德国有一个传统——皇帝可以不世袭,而由选举产生,那些想当皇帝的大诸侯为了登上帝位,不得不给其余诸侯许下种种诺言,给予各种好处,好让他们把选票投向自己。这些好处当然是让封建主在各自的领地里拥有更大的权力,可以更加为所欲为。就这样,德国便渐渐分崩离析了。

两任霸主

1138年,一个新的王朝——霍亨斯陶芬王朝登上德国的历史舞台,它产生了又一个奥托一世式的大帝——腓特烈一世。腓特烈一世即腓特烈·巴巴罗萨,在叔叔康拉德三世死后被选为王。他是个天生的野心家,一生的目的就是要征服意大利,重温大罗马帝国的旧梦。所以,像诸葛亮六出祁山、讨伐曹魏一样,他也曾五出阿尔卑斯山、攻打意大利。

1154年,他第一次攻入意大利,借口是教皇请他帮助平定布里西亚的叛乱。他行军神速,不久直抵罗马,平定了叛乱,第二年被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过了四年,由于北意大利的米兰等城反抗他,他第二次入侵意大利,取得大胜。他也得意扬扬地大吹特吹,说自己是“上帝所加冕的、伟大的和平使者”,是“光荣的胜利者与帝国不断地扩大者”,等等。

《猎鹰术》插图

腓特烈二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君主,他在文学、音乐等方面都有

但正所谓物极必反、否极泰来,这已经是腓特烈一世光辉的顶点了,他后面的人生,包括他对意大利的征服就满是辛酸和苦痛了。这一过程开始于他与公开宣称教权高于皇权的新教皇亚历山大三世的教权与皇权之争。为了反击教皇,腓特烈一世宣布废除亚历山大三世的教皇之位,并在1163年发动了第三次意大利远征。亚历山大三世针锋相对,宣布革除腓特烈一世的教籍,要他的臣民不再忠于他,他知道伦巴第的伙伴肯定挡不住腓特烈大军,先行一步躲到了法国,那里有他的老朋友法王路易七世。在罗马,腓特烈一世另立了教皇维克多四世,这样,在基督教世界出现了并立的两个教皇。

但这种局面并不持久,第二年维克多四世就死了,亚历山大三世又回到了罗马,腓特烈一世于是再次、第四次,挥军南下,直奔罗马,亚历山大三世忙又溜到法国去了。但不久腓特烈大军染上了可怕的瘟疫,敌人乘机进攻,大败的腓特烈一世差点被杀了,最后总算化装成乡农逃回了德国。这是1168年间的事。过了6年,他又卷土重来,第五次杀入意大利。1176年,腓特烈大军与意大利的城市同盟军展开了生死之战。结果腓特烈大军几乎被全歼,剩下的全做了俘虏,包括腓特烈一世本人。经此一役,腓特烈一世屡次征伐意大利所得的好处化为乌有,他放弃了在意大利的一切权力和利益,并且承诺再也不干涉教皇的事务。

腓特烈一世最后的事业是参加第三次十字军东征,1190年6月,在横渡小亚细亚的塞勒夫河时,河水吞没了他。

腓特烈一世的儿子亨利六世继位后,马上接过了父亲的事业,几年之后,他把大他足足15岁的妻子的产业——西西里王国弄到了手,做了西西里国王。可惜他的命不长,才过了3年就死了,其子称腓特烈二世。

腓特烈二世继位时年纪太小,根本理不了朝政,教皇就当起他的“监护人”来,实际上把西西里王国掌控在了自己手中,长达15年之久。这15年中德国等于没有王,有王管着他们还要乱呢,何况没了王,那混乱的局势可想而知。腓特烈二世长大后,正式执政了。对于西西里,他可说生于斯、长于斯,把这里当作了故乡,德国在他眼里就像一块遥远的封地,无关痛痒。所以他大大方方地把德国交给那些封臣去管,差不多把一个独立国家所要的一切权力都给了他们,自己只是名义上的神圣罗马帝国国王。

对于西西里和意大利,他的“故乡”,腓特烈二世却不让它放任自流。他大力铲除封建割据集团,拆掉领主的坚城固垒,剥夺各城市的自主权,并且征收重税。伦巴第同盟联合教皇再次起来对抗。教皇格里戈利九世宣布革除腓特烈二世的教籍,但腓特烈二世以战争来回应他,1238年,他大败伦巴第同盟,整个意大利都在其掌握之中了。

九年之后,腓特烈二世也走到了他精彩人生的尽头。他在意大利树敌过多,他一死意大利诸城市和教皇一哄而起攻击他的继承人,他的继承人哪有他的本事?不过十几年工夫腓特烈二世在西西里和意大利辛苦创下的基业就土崩瓦解了。

走向分裂

腓特烈二世死后,他的儿子称康拉德四世,但继位才4年便死了,至此腓特烈大帝建立起来的霍亨斯陶芬王朝也就完了。

依据德意志的传统,应当从诸侯中选举新皇,于是想做皇帝的各路诸侯纷纷出来争抢。经过多年纷争之后,1273年,在教皇主持下,德意志诸侯齐集法兰克福,选出了瑞士的一个小封建主、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为皇,这就是有名的哈布斯堡王朝的开始。鲁道夫能做王全亏了他的两个“优点”:一无广大的领地,二无特殊的声望。诸侯以为这样的人即使做了王也不能对他们的封国产生什么威胁。

纽伦堡景观

图为13至14世纪的纽伦堡,这座城市当时是欧洲商业和文化

查理四世金玺

这是查理四世颁布金玺诏书

但鲁道夫可不像看上去的那么软,一当上皇帝就开始扩大势力,不久大败捷克的波希米亚王,夺取了奥地利,为以后哈布斯堡王朝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的后继者艾伯特一世也同样致力于为哈布斯堡开疆拓土。这一切众诸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所以艾伯特一死,他们立即丢开哈布斯堡,另选了卢森堡家族的亨利七世为皇。几年后又选了威特斯巴哈家族的人为王。再往后又是卢森堡家族的查理四世登上了帝位。这位查理四世做了一件大事——颁布了《金玺诏书》。

诏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把选帝的规章制度定下来,免得以后诸侯再乱选,造成多王或者无王。具体措施大略是这样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选举会议由美因斯大主教召集并主持,由七个最大的诸侯在法兰克福选举,以票数的多少来决定谁当皇帝,同时排除教皇的干涉。另外还明文规定了封建割据的合法性;给予各领主在各自领地之内的全权;领主世袭,其辖下的山川河流矿藏,连同土地上的城市和人民等都属于领主所有;他在领地之内有行政、立法、司法、铸币、税收等大权,并拥有自己的军队。

这样的诏书各封建主当然举双手赞成,德国的分裂却得到了崇高的法律的认可,直到中世纪结束很久,再无国家统一之希望。至于谁当德国的皇帝此时已经关系不大了,结果是这样的:先是卢森堡家族的西格斯曼又做了皇帝,但卢森堡此后就衰落了。强大起来的哈布斯堡家族重登帝位,从此把这个称号留在了家里,做起皇帝专业户来。

哈布斯堡家族的皇帝也曾经搞了一系列的征服兼并,特别是有名的马克西米连一世,他和他的儿孙通过联姻之类的办法东兼西并,建立了一个范围十分广大的家族帝国,连西班牙都包括在内。但他们兼并的目的可不是扩大德意志,只是建立了与神圣罗马帝国无关的哈布斯堡王朝。德意志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号对于他们只是一个兼职、一个阔气的名号罢了。这个神圣罗马帝国,实际上是德意志帝国,直到1806年才在拿破仑的铁拳之下寿终正寝。

历史断面

选帝侯

选帝侯是德国历史上的一种特殊现象,它指的是那些有资格选举德意志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诸侯。选帝侯的出现严重削弱了皇权,加深了德意志的政治分裂。1356年,卢森堡家族出身的德意志国王查理四世为了谋求诸侯对其子继承王位的承认,在纽伦堡制定了著名的宪章《金玺诏书》,从法律上正式确认大封建诸侯选举皇帝的合法性。诏书确立了帝国的七个选帝侯。分别是三个教会选帝侯:美茵茨大主教,科隆大主教,特里尔大主教;四个世俗选帝侯:萨克森公爵,勃兰登堡侯爵,莱茵伯爵和捷克国王。 41+nDh3eAijKgxjdKDHnlmI+uCroWoEhc3SzF/yH9y5VL1ZbwvmWKywAMTBKbIw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