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法兰克王国的崛起

486年~843年

关键词:查理大帝

当今世界的五大西方强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和美国,这五个国家有四个位于欧洲,一个位于美洲。美国的历史至今不过两百来年,现在才说到中世纪,要谈它的诞生还早得很,但其余四个大国却在中世纪时先后诞生了,它们将在以后的西方乃至整个世界的历史舞台担当主角。不过,我们第一个要讲的不是它们四个,而是另一个更加古老的西方大国——法兰克。

克洛维立国

法兰克乃是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前身。476年西罗马帝国因众蛮族的入侵而灭亡,在昔日罗马帝国广袤的土地上取而代之的是许多蛮族小王国,主要有西哥特王国、东哥特王国、汪达尔王国、法兰克王国等,其中西哥特王国占有了欧洲西部,包括现在的西班牙和法国西部;东哥特王国占领了意大利;汪达尔王国在非洲占领了许多地方;法兰克王国占有了现在的法国与德国的大部分。

法兰克王朝时期的象牙雕刻

战场上的克洛维

公元486年,克洛维一世战

在这几个主要的蛮族国家中,以日耳曼人的法兰克势力最强,当罗马帝国日薄西山时,他们乘机而起,到处抢占罗马人的地盘,他们的南边紧挨着高卢,所以第一个征服的自然就是它了。这时法兰克涌现了它的第一个伟大的王——克洛维。

克洛维统领法兰克人不断攻城略地。486年,他率军在苏瓦松之战中击败了罗马人在高卢最后的残余势力,征服了整个高卢,建立起一个强大而统一的法兰克国家,建立了墨洛温王朝。

在位期间,克洛维做了几件对于以后的法兰克以至整个欧洲都影响深远的事:第一件事是他皈依了基督教。这时候基督教已经成了罗马的国教,欧洲各地都有了大量基督徒,基督教教会也有了庞大的势力,这对于任何征服者都是莫大的财富。克洛维审时度势,决心把这股力量收归己用。496年,他率领3000亲兵接受洗礼,成了基督徒。从此他的征服得到了基督徒的大力支持。经常是,当他兵临某城下时,城里的基督徒偷偷地打开城门迎他入城,令他在战争中势如破竹,最终建立起了庞大的法兰克王国。

第二件事是他大封法兰克贵族、亲兵和教士。每征服一地,他便将三分之二的土地分给上面这些人,这些人和他们的后代后来便成了封建领主,建立了封建庄园。一句话,克洛维确立了欧洲的封建制。第三件事是他编纂了一部法典,称为《萨利克法典》。它的特点是处处要钱,金钱万能。例如杀一个主教只要赔款900个金币,杀一个国王的亲兵赔款600个金币,杀一个普通法兰克人只要赔款200个金币就可以了。虽然这部法典比不上原来罗马人的法典,但没有章法无以立国,有了这部《萨利克法典》后,法兰克也就成为一个真正的国家了。

查理大帝

克洛维死后,国土分给了四个儿子。后来,由于墨洛温王朝的王一个比一个懒,被称为“懒王”。他们不问国家大事,整天沉湎于美女美酒之中,大权渐渐落到了“宫相”手中。这些宫相本来只是王宫的总管,后来他们不但控制了政权,让国王成了傀儡,还把职位变成了世袭。到了687年,宫相赫斯塔尔·丕平成了法兰克的统治者。

赫斯塔尔死后,他的儿子查理·马特继位做宫相,他又是一个雄才大略之人。当此之时,欧洲面临一场极大的危机:伊斯兰教的冲击,伊斯兰教势力已经远达非洲,并从非洲越过直布罗陀海峡占领了西班牙。此后又将触角伸过了比利牛斯山,直达高卢,使欧洲面临被伊斯兰教占领的危险。查理·马特起兵抵抗,在普瓦提埃附近的大战中决定性地击败了穆斯林圣战者,使欧洲依旧是基督教的天下。

768年,查理继承了法兰克

查理·马特死后,按惯例将他的国家平分给两个儿子卡罗曼和丕平。卡罗曼是虔诚的基督徒,过了几年便放弃王位,到修道院做修士去了。整个法兰克王国便落到了丕平一人手里,这丕平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矮子丕平”。

这时,法兰克名义上还是由克洛维建立的墨洛温王朝统治,丕平只是宫相。有一天,丕平派了一个人到教皇那里,问谁是真正的法兰克人的王,是头戴王冠的懒汉呢还是掌握王权、为法兰克人辛勤操劳的人?教皇那时正需要强者的支持,便回答是后者。于是,丕平召集法兰克的贵族,由贵族“选举”,名正言顺地做了国王。这是751年的事,他建立的王朝叫作加洛林王朝。

“矮子丕平”死后,法兰克王国又由他的两个儿子卡罗曼和查理平分,但只过了三年卡罗曼就死了,法兰克王国便统一于查理之手,这查理就是伟大的查理曼大帝。查理曼继位后,发动了全面的扩张战争,其势力一直达到罗马。这时罗马的教皇是利奥三世,时常受到东罗马皇帝和罗马城贵族的欺压,他认识到只有查理曼能够为他撑腰,便把罗马城最有名的圣迹——圣彼得墓的钥匙和一面旗帜送给了查理曼,以示查理曼是罗马城之主。

查理大帝像

799年时,有一次教皇在大街上受到了罗马人的袭击,据说被挖出了双眼、割掉了舌头。但不管怎样,他没死,他逃到了查理曼那里。查理曼统兵来到罗马,在罗马住了很长一段日子,以保护这个脆弱的教皇。第二年——也就是800年——圣诞节,在罗马最大的圣彼得教堂发生了一个戏剧性场面:当查理曼跪在地上,向神祈祷过后,刚要起立时,利奥三世冷不丁把一顶皇冠戴在了他的头上,宣布他继承昔日的罗马帝国,成为全体罗马人的皇帝,尊为奥古斯都。这样,三百多年之后,罗马帝国再一次在名称上得到了复兴,它的疆域大约包括现在的法国、德国和意大利三国。

814年,查理曼死了,他的儿子路易继位,路易有个绰号“笃诚者”。比之父亲更是个虔诚的基督徒。继位才三年,他便把国土分给三个儿子。但过了足足15年后,他又反悔了,要求更改。这是因为老婆死后,他又娶了个老婆,这老婆又给他生了个儿子,这儿子有个特点,就是头上一根毛都没有,被称为“秃头查理”。但父不嫌子丑,路易对这个小秃头爱得不得了,要求三个儿子每人分一些领土出来给这个小弟弟。到嘴的肥肉哪能让它飞了?三个哥哥谁也不答应,气愤的父亲便向三个儿子宣了战,战争打了整整十年,直到840年路易死了,他的大儿子罗退尔做了皇帝才告一段落。三年后,在凡尔登签订了一个条约,规定:“秃头查理”获得法兰克西部;日耳曼路易获得法兰克东部,罗退尔获得法兰克中部和南部、包括意大利在内的地区。

这三部分后来就形成了三个独立的国家,分别相当于现在的法国、德国、意大利。至此,这三个现代西方的主要国家就步入了历史舞台,开始扮演各自的角色了。

历史断面

十二圣骑士

在查理大帝的征战历程中,有十二个侍卫立下汗马功劳,他们被尊称为十二圣骑士(或者叫作圣武士),统帅着加洛林王朝的骑士。随着查理大帝的征服,骑士精神传遍了欧洲大地,逐渐发扬光大,成了一种荣誉的象征。而那些有教籍的骑士往往会因为立下战功而被授予圣骑士的称号,这种称号不仅是荣耀更是一种实际的利益,骑士可谓名利双收。此后,所有见习骑士都会在成为真正的骑士前进入教会获得教籍,而那些被开除教籍的骑士则会终生不得志。 TUFgvd70nk0HDrqvTZjIBJQ738hiZbDV3PxXZWkOCwuDx5tPyV2MDhQRY42Xow92



法兰西的诞生

843年~1477年

关键词:英法百年战争/女英雄贞德

远在克洛维时代,法兰克人征服高卢时,法兰克人已经开始分化。那些征服高卢的人逐渐被原来居住在这地方的罗马人同化了,连语言也放弃了日耳曼语,转而采用拉丁语,这就是法兰西民族形成的开始。它的成分包括高卢人、罗马人和法兰克人,等等。到了843年“秃头查理”获得法兰克王国西部时,法兰西民族国家正式具备了雏形。

割据时代

诞生伊始,法兰西便陷于一片混乱之中。“秃头查理”分得法兰克西部后不久就遭受了外敌入侵,入侵者是来自北欧的诺曼人,他们身材高大,作战勇敢,尤其善于航海,他们像从前毁灭罗马帝国的蛮族一样,在欧洲到处侵略。885年,他们将彼时的国王“胖子查理”围在巴黎城内,国王付出了一大笔钱才保住性命,这种怯懦行为令他丢掉了王位。

接替“胖子”的新王是巴黎伯爵埃德,但拥戴他的只是一部分贵族,另一部分贵族仍拥护加洛林王朝,他们从加洛林王族选出了一个新王,叫“简单查理”。如此,法兰西刚刚诞生就陷入大分裂。后来的一百年是法兰西的“战国时代”,陷入两个王朝和它各自的拥护者之间无休止的争斗之中。大大小小的封建主为了争权夺利相互攻击,没个闲着的时候。这时候的法国是最典型的欧洲中世纪封建割据社会。

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987年。这年,法兰西的贵族和主教召开了一次全体大会,强者罗伯特的后人——巴黎伯爵休·卡佩被选为唯一的国王,从而结束了法兰西的分裂局面。此后,他和他的后代统治法国三百余年。这时的法兰西算是统一了,但这只是表面现象,法国的封建割据依然如故,公爵伯爵依旧统治着法兰西绝大部分领土,属于国王的土地在其他封建主领地的包围下仿佛是汪洋中的一个小孤岛——只是巴黎和它郊外的一小片土地,其他许多封建主,如阿奎塔尼公爵、勃艮第公爵、图鲁兹伯爵等的领地要比国王的领地大得多。

然而正所谓天下分久必合,这种割据的局面到了卡佩王朝的后几代国王时开始有所改观了。这几位国王都是些不甘于身为国王却穷得靠抢劫商人过日子的人,他们设法扩充自己的势力,从他的“附庸”手中剥夺采邑,由此开始了法兰西历史上长达数百年的强化王权、建立君主专制政体的过程。开始这一过程的是腓力二世,他要夺取的是英国国王在法国的领地。

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是驰名世界的天主教大教堂,被视为

英法之争

这是我们第一次提到英国,实际上,英国这时早已崛起并成为欧洲强国了,这个过程我们下面还要专门讲到。由于英国国王的先人是法国的诺曼底公爵,他在征服英国之前就在法国占有大片领地,更通过不断联姻,使英王在法国的领地越来越大,后来整个法国的土地它占了一半还多。

腓力二世的第一步就是要从英王手中夺回领土。1202年,英法之间终于爆发了战争。到1214年,在布汶底之战中,腓力二世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法国从此成为欧洲列强之一,腓力二世也被尊为腓力·奥古斯都。腓力二世死后三年,他的孙子继位了,是为路易九世。他从国家内部入手,加强中央集权。

法王路易七世的王后埃莉诺

这位王后是中世纪的传奇女

斯普伊斯海战

1340年6月24日,英国舰队在港口城市

他统一了法国的币制,又改革法制,规定了“国王四十日”,即规定如果谁想与谁决斗,必须提前40天让对方知道,受到挑战的人在这40天内可以向国王申诉,请国王来裁决。国王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会同意搞决斗,这样既挽救了法兰西贵族精英的生命,又提高了国王的威信。1270年路易九世死在十字军北非突尼斯的军营里。

15年后,路易九世的孙子腓力四世继位,腓力四世是名闻全法的美男,有一个绰号“漂亮的腓力”,他所做的一件主要大事是与教皇之间的斗争。通过努力,从教皇与教会那里夺取了权力与财富,甚至将教廷从罗马迁到法国南部的亚威农城,教皇于是成了他的掌中之物,前后达70年之久,这些教皇就被称作“亚威农之囚”。

“漂亮的腓力”做的第二件大事是召开了“三级会议”。所谓三级会议就是全法国三个等级的人民都有代表参加的会议,这三级就是教士、贵族和市民。三级会议只是腓力四世的御用工具,他的目的只是想通过它多弄点钱,多征些税,但由于参加者的广泛性,它有利于法国各阶层的团结和法国的统一。1313年,“漂亮的腓力”死了。15年之后,由休·卡佩建立、延续了三百多年的卡佩王朝完蛋了,代之而起的是瓦洛王朝,它的第一任国王叫腓力六世,这个腓力六世所做的大事就是发动了著名的“百年战争”。

百年战争

百年战争有三个起因:一是争夺法国王位。腓力六世是代卡佩王朝而起的,但卡佩王朝并非真的没了传人,这时的英王爱德华三世就是腓力四世的外孙,有资格继承法国的王位,他也提出了这个要求,这对腓力六世是个极大的威胁。二是英法之间历史悠久的争夺领地的斗争。正式引发百年战争的是第三个原因——争夺弗兰德斯。

弗兰德斯大约相当于今天的比利时与荷兰一带,很早就是有名的商业中心了,特别是羊毛纺织业十分发达,成了有名的富裕之城。羊毛业最重要的原料——羊毛,几乎全是从英国来的。这时弗兰德斯的统治者是路易伯爵,腓力六世的亲戚,他愿意让弗兰德斯并入法国。1336年他下令逮捕了许多在弗兰德斯的英国商人,并禁止弗兰德斯与英国通商。英王立即予以回击,禁止羊毛输往弗兰德斯。这等于把弗兰德斯人的饭碗砸了,他们群起反对,弗兰德斯一片混乱。有了这个借口,腓力六世便宣布没收英王爱德华三世在法国的领地。1337年11月,爱德华三世向腓力六世下了挑战书,百年战争从此开始。这是西方,也是人类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战争,持续了足足116年之久。

英法第一场大战发生在三年后弗兰德斯北面的海上,英国海军大胜。1346年,双方在法国北面靠近弗兰德斯的克勒西再次大战,是役英国的弓箭手大显威风,把法国的骑士射得人仰马翻,溃不成军。次年英国人占领了加莱,它紧靠弗兰德斯,是法国最重要的商港之一。从此英国人牢牢占据加莱,直到百年战争结束时仍在英国人的手里。1356年英军又在普瓦提埃与法军大会战,法军再次大败,连法国国王都成了英国人的俘虏。

三年后英国人再次进攻,这时法国国王正在英国的监牢里,法国由王太子查理执政,但他哪有力量再战呢?只得妥协求和。1360年英法签订《布勒丁尼和约》,英国从法国西南部获得了大片领地,法国又以300万克朗巨款赎回国王,但法国也得到了一个好处,就是英王爱德华三世放弃了对法国王位的要求。

法王回国后没几年就死了,儿子查理王太子继位,称查理五世。他在与英国的战争中深受其辱,决心让法国强盛起来。他利用三级会议的帮助获取了大量税收,又大力整顿国家,重整军备,建立了庞大的陆海军。依靠这些力量,他在与英国的战斗中节节胜利,将英国在法国内地的领地一一收复,这时英国正处于内乱之中,无力还手。1369年,双方再次签订停战协定。

全副武装的英王爱德华三世

黑太子爱德华

此人是英王爱德华三世的

查理五世死后,他的儿子继位,称查理六世。这是个年仅十二岁,又患了癫痫病的家伙,无力治国安邦,朝臣也分成了两大派,分别称奥尔良党和勃艮第党,互相争权夺利,刚安定了几年的法国重新陷入混乱。勃艮第党战败后便向英国人求援,这时的英王已经是亨利五世了,他一见法国人鹬蚌相争,便知道自己可得渔翁之利了,急统大军登陆法国,大败由奥尔良公爵率领的法军,英军乘胜前进,一直打到巴黎。这是1415年前后的事。法国的首都和整个北方皆处于英国人占领之下。

一直过了十来年,亨利五世和查理六世接连死去。此前,英王亨利五世已经和他的战利品之一——一位法国公主成了亲,并且生下了一个孩子,但这时孩子还不到一岁,就继位为英王,称亨利六世,同时由于他是法国公主所生,又被宣告为法国国王。法国人哪承认这个小英国佬是他们的王,这时在法国南部,以王太子查理为首,仍然坚持抵抗英军。

1428年10月,英军再次攻击法军,包围了法国中部重镇奥尔良。

这时,出现了也许是整个法兰西历史上最不可思议的一幕:一个农民女儿、年仅16岁的贞德拯救了法国。

女英雄贞德

1412年,贞德生于法国东北部一个叫德雷米的小村庄。她的父亲是一个农民,母亲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从小教她熟读《圣经》,叫她背诵圣人的箴言,因此贞德很早就成了一个虔诚无比的基督徒。令人惊奇的是,她还在十三四岁时就经常说她能听到圣人的声音,甚至看到他们的光辉形象。这时正值法国的多事之秋,英国人占领了法国的大部分领土,包括她的家乡。

某一天,贞德听到了圣人的呼唤,叫她去解救奥尔良,并且将这时已经被剥夺了王位继承权,正躲在一个山谷里的法国王子查理带出来,让他正式加冕称王。贞德立即按照神的旨意行事。她到了邻近一个城市,一见面就对城防司令说:“上帝派我来拯救法兰西,为查理加冕!”也许真是天意,或者是病急乱投医,那城防司令竟然相信了这个16岁的小姑娘,为她提供了一支卫队,她带着这支卫队千里迢迢赶到了查理王子躲藏的罗亚尔河谷地,向王子说明了她的目的——也就是神意。王子起初不相信她,觉得这太离谱了,便让几个博学的教士和神学家去考验她,发现她的心理完全正常,真像接受了神意。大喜过望的查理立即给了她一支不大不小的军队去奔袭奥尔良的英军。

历史断面

战争中的英格兰长弓手

在英法百年战争中,英国大规模地将长弓手应用于战争。英格兰长弓手主要使用长弓作为武器,弓长1.5米左右,大致齐眉,极个别的长达1.8~2米。长弓的箭也是特制的,箭头铁铸,可以轻易贯穿骑兵的胸甲。即使在三百米的极限距离,锥形箭还是可以穿透普通的锁甲。

射箭时射手朝天开弓,让箭沿抛物线落下。敌军正面多有盾牌防护,但却不易躲过从天而降的箭雨,而且箭在下落中提高了速度,增大了杀伤力。在火器还未盛行的中世纪,这无疑是一种可怕的远程杀伤武器。

圣女贞德戎装像

这幅画像大约成于

1429年5月,贞德到达了奥尔良,向英军发动了猛攻,原来在法国人面前常胜不败的英军这时却被贞德打得溃不成军,狼狈而逃。接着,在奥尔良西北面的巴泰城,贞德统军再次大败英军,还逮住了英军统帅。奥尔良得救了!这消息和贞德的名字像狂风一样席卷法国,人们称她为“奥尔良姑娘”。她激起了长久以来萎靡不振的法国人的斗志,使他们燃起了战胜英国人、解救祖国的信心与决心。

解放奥尔良后,贞德立即着手她的第二项工作——让查理登基称王。她依着神意,向兰斯进军,因为她听到神要她在那里让查理成为王。她的军队所向披靡,不久攻占了一直在英国占领之下的兰斯。1429年7月,查理正式即位称王,是为查理七世,加冕之时,贞德就站在新王身边,当他的保护人。自从查理六世死后一直无王、处于群龙无首状态的法国终于有了自己的王,这大大鼓舞了法国人的士气,许多原来投到了英国一边的法国城市纷纷站到了祖国一边。面对大好形势,贞德力主马上进军巴黎,解放首都,但当了王的查理在这个时候却把他的怯懦暴露无遗:他想和谈,不想再打了。

在贞德和他的军队统帅的坚决要求下,他只得勉勉强强往巴黎进发,活像个被父亲逼着上学堂的7岁孩童。由于初战稍稍失利,查理七世立即逃回原来的罗亚尔河谷去了,甚至解散了业已聚集起来的庞大勤王军队。但贞德不愿就此放弃神要她完成的伟大事业,当她听说康边城被围的消息后,就带着仍追随她的一小支军队支援,然而康边的指挥官不喜欢她,也许是恨这个小姑娘竟然享有这么大的名声,他这个大男人却还是个小人物。当贞德快要进城时,他关上了城门,贞德因此被追上来的敌人抓住了。抓她的人不是英国人,而是与英国人联合起来打同胞的法国勃艮第党人。贞德被俘后,勃艮第人将她卖给了英国人,价格是1.6万法郎。

圣女贞德从奥尔良战

法国卢瓦雷省首府奥尔良市政厅外的贞德塑像

1431年5月30日,贞德被当众活活烧死在法国卢昂的广场上,是年19岁。

1920年,她被罗马教廷正式尊为圣徒。

到1449年,查理七世决定性地打败了英国人,收复了英国人在法国的主要领地勃艮第。他继续作战,1453年,在一个叫卡斯蒂永的地方,施鲁斯伯里指挥的英国军队被彻底击败,法国人光复了加斯科涅。虽然仍没有签署正式的停战条约,漫长的百年战争事实上结束了。

查理七世死后,他的儿子继位,称为路易十一。他继承乃父的事业,继续消灭封建割据,推进法兰西的统一。这时剩下来的最后一个大封建主就是前面与英国人勾结的勃艮第党人的头子勃艮第公爵了。他是个好战的家伙,绰号“大胆查理”,路易十一想出了一个借刀杀人之计,他诱使“大胆查理”与团结而强悍的瑞士人交战,1477年,“大胆查理”被瑞士人杀死,路易十一乘机夺了他的领地。至此,全法国再也没有一个封建主有力量和他抗衡了,法国事实上成了一个君主专制国家。

所以,百年战争的结束也是一个新的开始:法国君主专制政体的开始,同时也是法兰西民族大振兴的开始。法兰西从此不但完成了统一大业,独特的法兰西文化也已形成并走向成熟,其标志是以巴黎方言为基础的法语成为全法兰西的通用语言。 399MVCVa20b0nfaFzT/89pu/75Sp+SRlys3pnCFzdaG/R/hyMPfQoxiYhIE3BTmP



不列颠的成长

公元61年~1485年

关键词:征服者威廉/红白玫瑰之战

不列颠是岛屿,与法兰西隔着一个窄窄的英吉利海峡,英国和法国的历史自古就联系到了一起。我们在前面讲罗马帝国的征服时曾经说到,恺撒征服高卢人之后,顺便渡海征服了英国南部。英国的历史从此开始。

罗马与蛮族

恺撒征服之后,英国南部成了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又过了一百多年,罗马另一个皇帝克劳狄乌斯一世对不列颠进行了全面的征服,把不列颠大部分纳入了罗马版图。但这时不列颠的土著不列吞人也开始建立起自己的国家。其中生活在北部的不列吞人勇敢善战,不时袭击已经被罗马人征服的南部。后来,罗马皇帝、五贤帝之一的哈德良只好在靠近苏格兰的地方筑起了一道“长城”来拦阻他们。

在文明的罗马人的统治下,不列颠渐渐文明化了,大家都说上了拉丁语,建立了一些罗马式的城市和大马路,还有不少人成了基督教徒。罗马人统治了几百年后,到5世纪初已经在风雨飘摇中自身难保了,只得撤退。罗马人前脚刚走,另外的入侵者就踏进了门,这些人就是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他们都是日耳曼人,原来与其他日耳曼部落一样住在易北河与莱茵河一带,当罗马帝国崩溃时,他们与其他日耳曼人一起蜂拥进入罗马帝国,英国也是他们进攻的目标之一。

蛮族们来到不列颠后,一开始建立了三个小国家,分别叫东、西、南撒克逊。到7世纪左右,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的小国增加到了七个,包括肯特、威塞克斯等。这些小国斗来斗去,形成了英国的“战国时代”。先是肯特做了霸主,接着是威塞克斯,它的王艾格伯特先后征服了肯特等国,逼它们称臣纳贡,承认他是“全不列颠的统治者”。事实上他统一的只是盎格鲁—撒克逊诸国。这是英国统一的开始,英国的常用称呼“英格兰”就是这么来的。

8世纪后期,不列颠发生了另一次大入侵,这次的入侵者是丹麦人。9世纪时,他们已经从东到西横扫不列颠,眼看盎格鲁—撒克逊人就要被征服,这时一个人站了起来,他就是威塞克斯的阿尔弗雷德大帝。他组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与丹麦人作战,并于878年打败了丹麦人,但泰晤士河以北仍被丹麦人占领,称“丹麦区”。

英格兰汉普郡的温彻斯特大教堂

这座教堂有900年以上的历史,是欧洲最大的

阿尔弗雷德大帝死后,又经过几番大战,丹麦人再次取得了优势。1016年,丹麦人卡纽特登上了英国王位。他死后,儿子哈地卡纽特继位,哈地卡纽特死后继位的却是阿尔弗雷德大帝的后人爱德华,他一直寄住在法国的诺曼底公爵家,是个十分虔诚的基督教徒,被称为“忏悔王”,这是1042年的事。

1066年发生了英国历史上一件翻天覆地的大事。

这年,“忏悔王”死了,他的姻兄哈诺德被推为国王。爱德华王曾长期寄居在诺曼底公爵威廉家中,威廉公爵称爱德华曾经亲口说愿死后把王位给他,以表达对他的感激之情,他又是爱德华王的亲戚,有继承王位权利。他于是统军渡过海峡,进入英国,在哈斯丁一役中大败哈诺德。12月,法王的封臣威廉在伦敦戴上了英国王冠,史称“征服者威廉”,他建立的王朝称“诺曼底王朝”,这是英国历史一个崭新的开始。

征服者威廉

“征服者威廉”没有像法国国王一样把大量土地赐给臣子。他首先让自己的直辖领地超过任何一个封臣,其他土地也主要封给了兄弟子女等近亲,他还把大量土地给了教会;他又解除了各个城市的武装,拆除了许多城堡。这种种措施被延续下去,使英国以后不致像法国那样陷入四分五裂的封建割据之中——这就是英国以后日渐强盛的基础。

1135年亨利一世死后,诺曼底王朝就结束了,继之而起的是“金雀花王朝”,建立者是法国的安茹伯爵。他是“征服者威廉”孙女的儿子,史称亨利二世。亨利二世在位期间,继续加强王权,不但在英国,还在法国拥有广大的领地,使英国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他的继位者却一个比一个糟糕,先是号称“狮心王”的理查,他在位十年有九年不在英国,他也热衷于用战争为英国开疆拓土,但碰上的却是法王奥古斯都·腓力,所以屡战屡败,1199年战死沙场。他的弟弟约翰继位,他有个称号“无地王”。因为他乃是亨利二世的小儿子,所以没有能在法国分得一块领地。

“狮心王”理查像

根据历史记载,理查

这个“无地王”被称为英国历史上最昏庸的君主,对外对内都搞得一塌糊涂,后来在暴风雨似的内外夹攻下,被迫与人民妥协,签署了《自由大宪章》,中心是限制王权,保护贵族、骑士和市民的权利、自由和钱袋。这是英国议会制度的萌芽。

“无地王”死后,他的儿子继位,称亨利三世。他是比“忏悔王”还要虔诚的基督徒,甚至要把国家收入的1/3送给教皇,遭到臣民的激烈反对。一些贵族乘机向国王发动“兵谏”,强迫亨利三世同意他们所定的《牛津条例》,大大限制了国王的权力,从此国会成了英国政治的一种传统。1295年,他召开了所谓的“模范国会”,特点是贵族和主教在一个地方开会,市民和骑士则在另一个地方,它们后来就分别发展成了英国国会的上院和下院,现在仍然如此。

英国接下来的大事是百年战争,这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

红白玫瑰之战

百年战争失败后,英国人开始反省自己失败的原因。有很多人把失败归咎于亨利六世的妻子、法国公主玛格丽特,说是她出卖了英国。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约克公爵,他的支持者佩戴白色玫瑰以表对约克的支持;而国王属于兰开斯特家族,他的支持者则佩戴红色玫瑰。他们之间的纷争就是英国历史上有名的红白玫瑰战争。

展现亨利六世(右)和约克公爵(左)在莱斯

一开始,约克公爵才能优异,又得民心,在战争中屡屡得胜,但他为人心慈手软,俘虏了国王又将他释放,终于在玛格丽特王妃发起的复仇之战中失利被杀。但他的儿子继承父业,决定性地击败了王军的势力,自己登上了王位,建立约克王朝,称爱德华四世。不过玛格丽特是个不屈不挠的女人,在法国的支持下,一度胜利地回到英国,赶走了爱德华四世,让她的夫君亨利六世复了位。爱德华逃亡后,并没有投降,而是养精蓄锐,东山再起。1471年在德克斯贝里等战役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并杀了亨利六世和他的儿子。兰开斯特家族似乎在这场玫瑰之战中永远失败了。

然而意外出现了。爱德华四世的弟弟理查在他的王兄死后,暗杀了两个侄儿,自己做了国王,称理查三世。这时兰开斯特家族乘机再次登上了舞台,他的代表就是亨利·都铎,他率军向天怒人怨的理查三世发动了战争,战败并杀死了他。红白玫瑰战争是这样结束的:亨利·都铎娶了爱德华四世的女儿伊丽莎白,将兰开斯特家族与约克家族合二为一,他于1485年登上王位,称亨利七世。关于亨利七世和都铎王朝的事我们以后再说,那是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历史断面

玫瑰之战的本质

在英法百年战争中,英国的各封建贵族都建立了自己的武装,这些武装对于抵御外敌很有效,但一旦外部威胁解除,这些割据的武装就威胁到了国家政权的稳定。各封建贵族都觊觎国家的统治权,这是玫瑰之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经过一系列分化组合,贵族分成两个集团,分别支持金雀花王朝后裔的两个王室家族,即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兰开斯特家族的家徽上绘有红蔷薇,蔷薇又称玫瑰,所以支持者佩戴红玫瑰;约克家族的家徽上绘有白蔷薇,所以支持者佩戴白玫瑰。两个封建集团为争夺王位继承权进行了三十多年的自相残杀。 399MVCVa20b0nfaFzT/89pu/75Sp+SRlys3pnCFzdaG/R/hyMPfQoxiYhIE3BTm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