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虚药的使用注意事项:补虚药原为虚证而设,凡身体健康,无虚弱表现者,不宜滥用,以免导致阴阳平衡失调。实邪方盛,正气未虚者,以祛邪为要,亦不宜使用,以免“闭门留寇”。补气药性多壅滞,易致中满,湿盛中满者忌用。补阳药性多温燥,易助火伤阴,阴虚火旺者不宜使用。补血药多滋腻黏滞,妨碍运化,凡湿滞脾胃、脘腹胀满、食少便溏者慎用。补阴药多甘寒滋腻,凡脾胃虚弱、痰湿内阻、腹满便溏者不宜用。补虚药使用时应注意顾护脾胃,适当配伍健脾消食药,以促进运化,使补虚药能充分发挥作用。补虚药若需久服,宜作蜜丸、煎膏(膏滋)、片剂、口服液、颗粒剂或酒剂等,以便保存和服用,若作汤剂,宜文火久煎,使药味尽出。个别挽救虚脱的补虚药,宜制成注射剂,以备急用。
【性能】甘、微苦,微温。归肺、脾、心经。
【功效】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增智。
【应用】
(1)元气虚脱证。为拯危救脱的要药,适用于因大汗、大泻、大失血、大病、久病所致元气虚极欲脱,脉微欲绝的危重证候。
(2)肺、脾、心肾气虚证。为补肺、补脾的要药。
(3)热病气虚津伤口渴及消渴证。
此外,与解表药、攻下药等祛邪药配伍,有扶正祛邪之效。
【用法用量】煎服,3~9g;挽救虚脱可用15~30g。宜文火另煎分次对服。野山参研末吞服,每次2g,每日2次。
【使用注意】不宜与藜芦同用。
【功效】补气养阴,清热生津。
【用法用量】另煎对服,3~6g。
【使用注意】不宜与藜芦同用。
【功效】补脾肺气,补血,生津。
【应用】
(1)脾肺气虚证。
(2)气血两虚证。
(3)气津两伤证。
此外,可与解表药或攻里药同用,用于气虚外感及正虚邪实之证,以扶正祛邪。
【功效】补气健脾,生津润肺。
【性能】甘,微温。归脾、肺经。
【功效】补气健脾,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消肿,托毒生肌。
【应用】
(1)脾气虚证。为补中益气要药。
(2)肺气虚证。
(3)气虚自汗。
(4)气血亏虚,疮疡难溃难腐,或溃久难敛。
此外,尚有补气行滞、补气摄血、补气生津作用,用于因气虚所致的血虚出血、消渴、中风后遗症、痹痛麻木等病证。
【性能】甘、苦,温。归脾、胃经。
【功效】健脾益气,燥湿利尿,止汗,安胎。
【应用】
(1)脾气虚证。被前人誉为“补气健脾第一要药”。
(2)气虚自汗。
(3)脾虚胎动不安。
【使用注意】本品性偏温燥,热病伤津及阴虚燥渴者不宜用。
【功效】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
【应用】
(1)脾虚证。
(2)肺虚证。
(3)肾虚证。
(4)消渴气阴两虚证。
【功效】补脾和中,化湿。
【性能】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功效】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应用】
(1)心气不足,脉结代,心动悸。
(2)脾气虚证。
(3)咳喘。
(4)脘腹、四肢挛急疼痛。
(5)热毒疮疡,咽喉肿痛,药食中毒。
(6)调和药性。
【使用注意】不宜与京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同用。大剂量久服可致水钠潴留,引起浮肿。
【功效】补中益气,养血安神。
【功效】补中,润燥,止痛,解毒。
【性能】甘、咸,温。归肾、肝经。
【功效】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
【应用】
(1)肾阳虚衰,精血不足证。为温肾壮阳、补督脉、益精血的要药。
(2)肾虚骨弱,腰膝无力或小儿五迟。
(3)妇女冲任虚寒,崩漏带下。
(4)疮疡久溃不敛,阴疽疮肿内陷不起。
【用法用量】1~2g,研末吞服;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服用本品宜从小量开始,缓缓增加,不可骤用大量,以免阳升风动,头晕目赤,或伤阴动血。凡发热者均当忌服。
【功效】补肾壮阳,祛风除湿。
【应用】
(1)肾阳虚衰,阳痿尿频,腰膝无力。
(2)风寒湿痹,肢体麻木。
【功效】补肾助阳,祛风除湿。
【应用】
(1)阳痿不举,宫冷不孕,小便频数。
(2)风湿腰膝疼痛,肾虚腰膝酸软。
【性能】甘,温。归肝、肾经。
【功效】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应用】
(1)肾虚腰痛及各种腰痛。善治肾虚腰痛。
(2)胎动不安,习惯性堕胎。
【性能】苦、辛,微温。归肝、肾经。
【功效】补益肝肾,强筋健骨,止血安胎,疗伤续折。
【应用】
(1)阳痿不举,遗精遗尿。
(2)腰膝酸痛,寒湿痹痛。
(3)崩漏下血,胎动不安。
(4)跌打损伤,筋伤骨折。
【功效】补肾助阳,润肠通便。
【功效】补肾壮阳,固精缩尿,温脾止泻,纳气平喘。
【应用】
(1)肾虚阳痿,腰膝冷痛。
(2)肾虚滑精、遗尿、尿频。
(3)脾肾阳虚,五更泄泻。
(4)肾不纳气,虚寒喘咳。
【功效】暖肾固精缩尿,温脾开胃摄唾。
【性能】辛、甘,平。归肾、肝、脾经。
【功效】补肾益精,养肝明目,止泻,安胎。
【应用】
(1)肾虚腰痛,阳痿遗精,尿频,宫冷不孕。
(2)肝肾不足,目暗不明。
(3)脾肾阳虚,便溏泄泻。
(4)肾虚胎动不安。
【性能】甘、辛,温。归肝、心、脾经。
【功效】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
【应用】
(1)血虚诸证。为补血之圣药。
(2)血虚血瘀,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为妇科补血调经要药。
(3)虚寒性腹痛,跌打损伤,痈疽疮疡,风寒痹痛。为活血行气要药。
(4)血虚肠燥便秘。
【性能】甘,微温。归肝、肾经。
【功效】补血养阴,填精益髓。
【应用】
(1)血虚诸证。为养血补虚之要药。
(2)肝肾阴虚诸证。为补肾阴之要药。
【性能】苦、酸,微寒。归肝、脾经。
【功效】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应用】
(1)肝血亏虚,月经不调。
(2)肝脾不和,胸胁脘腹疼痛,四肢挛急疼痛。
(3)肝阳上亢,头痛眩晕。
此外,配桂枝同用,可调和营卫。
【使用注意】阳衰虚寒之证不宜用。反藜芦。
【性能】甘,平。归肺、肝、肾经。
【功效】补血,滋阴,润肺,止血。
【应用】
(1)血虚诸证。为补血要药。尤善治出血而致血虚者。
(2)出血证。为止血要药。
(3)肺阴虚燥咳。
(4)热病伤阴,心烦失眠,阴虚风动,手足瘛疭。
【用法】5~15g,入汤剂宜烊化冲服。
【性能】制首乌甘、涩,微温。归肝、肾经。
【功效】制用:补益精血,固肾乌须。生用:解毒,截疟,润肠通便。
【应用】
(1)精血亏虚,头晕眼花,须发早白,腰膝酸软。
(2)久疟,痈疽,瘰疬,肠燥便秘。
【性能】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养阴清肺,益胃生津。
【应用】
(1)肺阴虚证。
(2)胃阴虚证。
【功效】养阴润肺,清心安神。
【应用】
(1)阴虚燥咳,劳嗽咯血。
(2)阴虚有热之失眠心悸及百合病心肺阴虚内热证。
【性能】甘、微苦,微寒。归胃、肺、心经。
【功效】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
【应用】
(1)胃阴虚证。
(2)肺阴虚证。
(3)心阴虚证。
【功效】养阴润燥,清肺生津。
【应用】
(1)肺阴虚证。
(2)肾阴虚证。
(3)热病伤津之食欲不振、口渴以及肠燥便秘。
【功效】益胃生津,滋阴清热。
【应用】
(1)胃阴虚证,热病伤津证。
(2)肾阴虚证。
【功效】养阴润燥,生津止渴。
【应用】
(1)肺阴虚证。
(2)胃阴虚证。
(3)热伤心阴,烦热多汗,惊悸。
【功效】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
【功效】滋补肝肾,益精明目。
【应用】肝肾阴虚及早衰证。
【功效】滋补肝肾,乌须明目。
【性能】甘,寒。归肾、肝、心经。
【功效】滋阴潜阳,益肾健骨,养血补心。
【应用】
(1)阴虚阳亢,阴虚内热,虚风内动。
(2)肾虚骨痿,囟门不合。
(3)阴虚血亏,惊悸,失眠,健忘。
此外,能止血,用于阴虚血热、冲任不固之崩漏、月经过多。
【用法】煎服,9~24g,宜先煎。本品经砂炒醋淬后,更易煎出有效成分,并除腥气,便于制剂。
【性能】甘、咸,寒。归肝、肾经。
【功效】滋阴潜阳,退热除蒸,软坚散结。
【应用】
(1)肝肾阴虚证。
(2)癥瘕积聚。
【用法】煎服,9~24g,宜先煎。本品经砂炒醋淬后,有效成分更易煎出,并可除腥气,易于粉碎,方便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