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痰止咳平喘药的使用注意事项:某些温燥之性强烈的刺激性化痰药,凡痰中带血或有出血倾向者,宜慎用;麻疹初起有表邪之咳嗽,不宜单投止咳药,当以疏解清宣为主,以免恋邪而致久喘不已及影响麻疹之透发,对收敛性及温燥之药尤当禁忌。
【性能】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
【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
【应用】
(1)湿痰、寒痰证。为燥湿化痰、温化寒痰要药。善治脏腑之湿痰。
(2)呕吐。为止呕要药,尤对痰饮或胃寒呕吐为宜。
(3)心下痞,结胸,梅核气。
(4)瘿瘤,痰核,痈疽肿毒,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煎服,3~10g。一般宜制过用。炮制品中有姜半夏、法半夏等,其中姜半夏长于降逆止呕,法半夏长于燥湿且温性较弱,半夏曲则有化痰消食之功,竹沥半夏能清化热痰,主治热痰、风痰之证。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反乌头。
【功效】燥湿化痰,祛风解痉。外用散结消肿。
【应用】
(1)湿痰、寒痰证。
(2)风痰眩晕,中风,癫痫,破伤风。
(3)痈疽肿痛,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煎服,3~10g,多制用。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阴虚燥痰及孕妇忌用。
【功效】温肺化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
【应用】
(1)寒痰喘咳,悬饮。
(2)阴疽流注,肢体麻木,关节肿痛。善治“皮里膜外之痰”。
【用法用量】煎服,3~6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作发泡用。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走散,耗气伤阴,久咳肺虚及阴虚火旺者忌用;消化道溃疡、出血者及皮肤过敏者忌用。用量不宜过大。
【功效】降气化痰,降逆止呕。
【应用】
咳嗽痰多,痰饮蓄结,胸膈痞满;噫气,呕吐。
【用法用量】煎服,3~10g。本品有绒毛,易刺激咽喉作痒而致呛咳呕吐,故宜包煎。
【功效】降气化痰。
【性能】苦、甘,微寒。归肺、心经。
【功效】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肿。
【应用】
(1)虚劳咳嗽,肺热燥咳。尤宜于内伤久咳、燥痰、热痰之证。
(2)瘰疬,乳痈,肺痈。
【使用注意】反乌头。
【性能】苦,寒。归肺、心经。
【功效】清热化痰,散结消痈。
【应用】
(1)风热、痰热咳嗽。长于清肺。
(2)瘰疬,瘿瘤,乳痈疮毒,肺痈。
【使用注意】同川贝母。
【性能】甘、微苦,寒。归肺、胃、大肠经。
【功效】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润肠通便。
【应用】
(1)痰热咳喘。
(2)胸痹,结胸。
(3)肺痈,肠痈,乳痈。
(4)肠燥便秘。
【使用注意】本品甘寒而滑,脾虚便溏者及寒痰、湿痰证忌用。反乌头。
【功效】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凉血止血。
【应用】
(1)肺热咳嗽,痰热心烦不寐。
(2)胃热呕吐,妊娠恶阻。
(3)吐血,衄血,崩漏。
【功效】降气化痰,疏散风热。
【性能】苦、辛、平。归肺经。
【功效】宣肺,祛痰,利咽,排脓。
【应用】
(1)咳嗽痰多,胸闷不畅。咳嗽无论属寒、属热,有痰、无痰均可应用。
(2)咽喉肿痛,失音。
(3)肺痈吐脓。
【功效】消痰软坚,利水消肿。
【使用注意】传统认为反甘草。
【功效】清热化痰,清心定惊。
【性能】苦,微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
【功效】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应用】
(1)咳嗽气喘。为治咳喘要药。
(2)肠燥便秘。
【使用注意】阴虚咳喘及大便溏泻者忌用。用量不宜过大,婴儿慎用。
【功效】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应用】
(1)咳喘痰多。
(2)肠燥便秘。
【性能】甘、苦,微温。归肺经。
【功效】润肺止咳,杀虫灭虱。
【应用】
(1)新久咳嗽,百日咳,肺痨咳嗽。功专润肺止咳,无论外感、内伤,暴咳、久嗽,均可用之。
(2)蛲虫,阴道滴虫,头虱及疥癣。
【功效】润肺化痰止咳。
【功效】润肺下气,止咳化痰。
【功效】清肺止咳,降逆止呕。
【功效】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应用】
肺热咳喘;水肿。
【性能】苦、辛,大寒。归肺、膀胱经。
【功效】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应用】
(1)痰涎壅盛,喘息不得平卧。
(2)水肿,悬饮,胸腹积水,小便不利。
【功效】敛肺化痰定喘,止带缩尿。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不宜多用,小儿尤当注意。过食白果可致中毒,出现腹痛、吐泻、发热、发绀以及昏迷、抽搐,严重者可致呼吸麻痹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