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二单元
病 机

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制。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变化,与患病机体的体质强弱和致病邪气的性质密切相关。病邪作用于人体,机体的正气必然奋起抗邪,而形成正邪相争,破坏了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或使脏腑、经络的功能失调,或使气血功能紊乱,从而产生全身或局部的多种多样的病理变化。因此,尽管疾病的种类繁多,临床征象错综复杂,千变万化,各种疾病、各个症状都有其各自的病机,但总体来说,离不开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和津液代谢失常等病机变化的一般规律。这一般规律也是疾病变化的基本病理机转,是机体对于致病因素侵袭或影响所产生的基本病理反应,是分析认识各种各类疾病和病证的理论基础。因此,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水液代谢失常属于基本病机。

细目一 邪正盛衰

邪正盛衰病机,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所发生的盛衰变化。其直接关系着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和病证的虚实变化。

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在疾病的发展变化中,正气和邪气这两种力量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般来说,正气增长而旺盛,必然促使邪气消退,反之,邪气增长而亢盛,则必然会损耗正气。随着体内邪正的消长盛衰,形成了病证的虚实变化。

实,即指邪气亢盛,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致病邪气的毒力和机体的抗病能力都比较强盛,或是邪气虽盛而机体的正气未衰,能积极与邪抗争,故正邪相搏,斗争剧烈,反应明显,在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病理性反应比较剧烈的有余的证候,即谓之实证。

实证常见于外感六淫致病的初期和中期,或由于痰、食、水、血等滞留于体内而引起的病证。如痰涎壅盛、食积不化、水湿泛滥、瘀血内阻等病变,以及壮热、狂躁、声高气粗、腹痛拒按、二便不通、脉实有力等,都属于实证。

虚,即指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机体的气、血、津液和经络、脏腑等生理功能较弱,抗病能力低下,正气对于致病邪气的斗争,难以出现较剧烈的病理反应,所以,临床上可出现一系列虚弱、衰退和不足的证候,谓之虚证。

虚证多见于素体虚弱或疾病的后期,以及多种慢性病证。如大病、久病消耗精气,或大汗、吐利、大出血等耗伤人体气血津液、阴阳,均会导致正气虚弱,出现神疲体倦、面容憔悴、心悸气短、自汗、盗汗,或五心烦热,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正虚的临床表现。

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中,正邪双方相互斗争所产生的消长盛衰变化,决定着疾病的发展与转归,最常见的是由实转虚、因虚致实和虚实夹杂。

(1)由实转虚:指因疾病失治或治疗不当,以致病邪久留,损伤人体正气,导致疾病由实转化为虚。

(2)因虚致实:指因正气不足,无力驱邪外出,或正虚,而内生水湿、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的凝结阻滞,导致疾病由虚转化致实。

(3)虚实夹杂:一是实中夹虚,指以邪实为主,兼见正气虚损的病机变化。如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邪热炽盛,消灼津液形成的实热伤津、气阴两伤病证,既有高热、烦渴欲饮,又有尿少便干的表现。二是虚中夹实,指以正虚为主,兼夹邪实的病机变化。如脾阳不振,运化无权之水肿病。虽有水湿之邪滞留于体内(称之为实),但其邪实乃由脾虚不运所致,其病理变化仍以虚为主,邪实居其次。

(4)虚实真假:一是真实假虚,因实邪结聚,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可导致真实假虚的现象,称为“大实有羸状”;二是真虚假实,因脏腑的气血不足,运化无力,可导致真虚假实的现象,称为“至虚有盛候”。疾病的现象与本质不完全一致时,在临床上可形成疾病本质与症状不符的许多假象,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真正把握住疾病的虚实变化。

细目二 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即是阴阳消长失去平衡协调的简称,是中医学的基本病机之一,是人体阴精、阳气等各种生理性矛盾和关系遭到破坏的概括,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根据。

1.阴阳偏盛

阴阳偏盛,是指“邪气盛则实”的实证。

(1)阳偏盛: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出现的阳邪偏盛,机能亢奋,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其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证。阳偏盛,即出现热象,所以说“阳胜则热”。如壮热、面红、目赤等,即是阳偏盛的具体表现。

(2)阴偏盛: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邪偏盛,机能障碍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其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盛而阳未虚的实寒证。阴偏盛,就出现寒象,所以说“阴胜则寒”。如形寒、肢冷、舌淡等,即是阴偏盛的具体表现。

2.阴阳偏衰

阴阳偏衰,是指“精气夺则虚”的虚证。

(1)阳偏衰:是指机体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热量不足的病理状态。其病机特点多表现为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相对亢盛的虚寒证。阳虚则寒,不但可见到面色 白、畏寒肢冷、舌淡、脉迟等寒象,而且还有喜静蜷卧、小便清长、下利清谷等虚象。

(2)阴偏衰:是指机体精、血、津液等物质亏耗,以及阴不制阳,导致阳相对亢盛,机能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其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液不足,滋养、宁静功能减退,以及阳气相对偏盛的虚热证。阴虚则热,症见五心烦热、骨蒸潮热、颧红消瘦、盗汗、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等,

3.阴阳互损

阴阳互损,指阴或阳的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累及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理机转。

(1)阴损及阳:指在阴虚的基础上,导致阳虚,继而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

(2)阳损及阴:指在阳虚的基础上,导致阴虚,继而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

4.阴阳格拒

阴阳格拒,指在病变过程中阴或阳的一方偏盛至极,或阴和阳的一方极端虚弱,双方盛衰悬殊,盛者壅遏于内,将虚弱、不足的一方排斥格拒于外,迫使阴阳之间不相维系,从而出现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的复杂病理现象。

(1)阴盛格阳:是指阴寒之邪壅盛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使阴阳之气不相顺接,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病变本质是阴寒内盛,临床除可见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等症外,又可见阳浮于外之症,如身热反不恶寒(但欲盖衣被)、面颊泛红等假热之象,属真寒假热之证,也称为“格阳”。如主要表现为两颧泛红,即面红如妆,称为“戴阳”。

(2)阳盛格阴:是指邪热过盛,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透布达于肢体,从而形成阴阳格拒、排斥,而格阴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其临床除见身热、面红、气粗、烦躁等症外,又突然出现四肢厥冷(但身热不恶寒)、脉象沉伏(但沉数有力)等假寒之象,属真热假寒之证,也称为“格阴”。

5.阴阳亡失

阴阳的亡失,是机体的阴液或阳气突然大量亡失,导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

(1)亡阳:是指机体的阳气发生突然性脱失,而致全身机能突然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临床多见大汗淋漓、汗稀而凉、肌肤手足逆冷、精神疲惫、神情淡漠,甚则见昏迷、脉微欲绝等症。

(2)亡阴:是指机体由于阴液发生突然性的大量消耗或丢失,而致阴精亏竭,滋养濡润功能丧失,全身机能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临床多见汗出不止、汗热而黏、手足温、喘渴烦躁,或昏迷谵妄、身体干瘪、皮肤皱折、目眶深陷、脉疾躁无力等症。

细目三 气血失常

气血失常,是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各种病机变化的基础,而且亦是分析和研究各种临床病证病机的基础。

1.气的失常

(1)气不足:又称“气虚”,系指元气耗损,功能失调,脏腑功能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的病理状态。气不足,则推动、营养、防御等功能减弱。若某一脏腑之气不足,则表现为该脏腑功能减弱的虚证。如心气不足,推动血液运行的功能减弱;卫气不足,则易为外邪所侵袭。

(2)气行失常:气行失常是指气的升降出入运行失常的病理状态。可概括为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和气脱等。

2.血的失常

血的失常是指血不足和血行失常(出血和血瘀)的病理变化。

(1)血不足:又称“血虚”,是指血液不足或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

(2)出血:是指血液不循常道,流出脉外的病变。

(3)血瘀:是指血液的循行迟缓和不流畅的病理状态。血瘀可出现于不同部位,各有其特征。

3.气血关系失调

(1)气滞血瘀:指气的运行郁滞不畅,以致血液循行障碍,继而出现血瘀的病理状态。

(2)气不摄血:指气虚不足,统摄血液循行的功能减退,血不循经,溢出于脉外,从而导致各种失血的病理状态。

(3)气随血脱:指在大量出血的同时或过后,气随血液的流失而脱散,从而形成气血两虚或气血并脱的病理状态。

(4)气血两虚:气血两虚,是指气虚机能衰退与血虚组织器官失养同时存在的病理状态。

(5)气血失和,不荣经脉:指因为气血两虚,导致气血之间相互为用的功能失于和调,影响经脉、筋肉和肌肤的濡养,从而产生肢体筋肉等运动失常或感觉异常的病理状态。

细目四 津液代谢失常

津液失调是指津液代谢障碍所产生的津液不足和输布排泄障碍的病理变化。

1.津液不足

津液不足是指津液在数量上的亏少,导致内则脏腑,外而孔窍、皮毛,失其濡润滋养作用,因之产生一系列干燥失润的病理状态。常见口、鼻、皮肤干燥,大吐、大泻、多尿时所出现的目陷、螺瘪,甚则转筋等。若热病后期或久病伤阴,则见舌光红无苔或少苔,唇舌干燥而不引饮,形瘦肉脱,肌肤毛发枯槁,甚则肉 ,手足震颤蠕动等临床表现。

2.津液输布、排泄障碍

津液的输布障碍是指津液得不到正常的输布,导致津液在体内环流迟缓,或在体内某一局部发生滞留,因之产生的津液不化、水湿内生、酿痰成饮的一系列病理状态。

3.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

津液与气血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三者中的任何一种失常,都会对另外二者发生影响,导致其功能失去协调。

(1)水停气阻:指水液停留,导致气机阻滞的病理状态。如水饮阻肺,见胸满咳嗽,喘促不能平卧;水饮凌心,阻遏心气,见心悸心痛;水饮停滞中焦,阻遏脾胃气机,见头昏困倦,脘腹胀满,纳化呆滞,恶心呕吐;水饮停于四肢,阻滞经脉气血运行,除浮肿外,尚可见肢体沉困、胀痛等症。

(2)气随液脱:指津液大量丢失,气失其依附而随津液外泄,导致暴脱亡失的病理状态。如《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所说:“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即汗出太过,津液外泄,阳气随之而亡失。《金匮要略心典》认为:“吐下之余,定无完气。”此指频繁而大量的呕吐、泄泻,则亦可使气随津液的耗伤而脱失。

(3)津枯血燥:指津液亏乏,甚则枯竭,从而导致血燥虚热内生,或血燥生风的病理状态。津枯血燥,常见心烦,鼻咽干燥,或五心烦热,口渴喜饮,肌肉消瘦,小便短小,舌红少津,脉细数等症。

(4)津亏血瘀:指津液亏损,血液循行郁滞不畅的病理状态。常见在原有津液不足基础上,出现舌质紫绛,或见瘀点、瘀斑。

细目五 内生“五邪”

所谓内生“五邪”,并非是指致病邪气,而是在疾病过程中由于脏腑气血阴阳的功能失调所产生的五种病理状态,即是中医临床上所谓的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等病证的病理机转。

1.风气内动

风气内动,也称为“内风”,是机体阳气亢逆变动而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由于“内风”与肝的关系较为密切,故又称其为“肝风内动”或“肝风”。《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1)热极生风:热极生风,指邪热炽盛,煎灼津液,伤及营血,燔灼肝经,使筋脉失于濡养所致,属肝风内动的病理变化。其病理表现痉厥、抽搐、鼻翼扇动、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目睛上视,并常伴有高热、神昏、谵语等症。

(2)肝阳化风:肝阳化风,指肝肾阴亏,水不涵木,浮阳不潜,阴不制阳,导致肝之阳气升动无制,亢而化风的一种病理变化。其病理表现轻则可见筋惕肉 ,肢麻震颤,眩晕欲仆,或发作口眼斜,或发为半身不遂,甚则血随气逆,猝然仆倒,或为闭厥,或为脱厥。

(3)阴虚风动:阴虚风动,指机体阴液枯竭,无以濡养筋脉,筋脉失养而变生内风的病理变化。临床可见筋挛肉 、手足蠕动等动风之症,并常伴有潮热盗汗、五心烦热、低烧颧赤等虚热内生之候。

(4)血虚生风:血虚生风,是指由于血液虚亏,导致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或血虚不能荣络,所产生的虚风内动病理变化。临床可见肢体麻木不仁,筋肉跳动,甚则手足拘挛不伸等症状。

(5)血燥生风:血燥生风,是指津枯血少,失润化燥,肌肤失于濡养,经脉气血失于和调,于是血燥化而为风的病理变化。临床可见皮肤干燥或肌肤甲错,并有皮肤瘙痒或落皮屑等病理表现。

2.寒从中生

寒从中生,是指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导致生理功能活动衰退,虚寒内生,或阳虚阴盛,阴寒之邪弥漫的病理状态。寒从中生,又称为“虚寒内生”或“内寒”。《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1)阳虚则阴盛,阳虚则内寒自生。《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煦之。”指出机体阳气不足,产热减少,则温煦失职,阴寒内盛,从而使脏腑组织表现为病理性的机能减退,产生虚寒性的病理反应。出现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蜷卧喜暖、腹泻便溏、舌润不渴等阳热不足之症,其中以畏寒喜暖为其基本特征。

(2)阳气虚衰,气化功能减退或失司,人体水液代谢活动障碍,水液不得温化,从而导致阴寒性病理产物积聚或停滞的病理表现。《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临床多见尿频清长,涕、唾、痰、涎稀薄清冷,或大便泄泻,或发水肿等病证。

3.湿浊内生

湿浊内生,是指由于脾的运化功能(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湿)及输布津液功能减退或障碍,从而导致机体水谷津液代调失调,引起水湿痰浊等蓄积停滞的病理状态。因内生之湿多因脾虚所致,故又称为“脾虚生湿”或“内湿”。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内生之湿浊不仅是脾阳脾气虚损,津液不化而形成的病理产物,与肾的功能失调也有密切的关系。肾主水液,肾阳为人体诸阳之本,在肾阳虚损时,亦必影响脾之运化而导致湿浊内生。内湿病变,在于阻滞机体上、中、下三焦气机的通达,其病理表现常随湿邪阻滞部位的不同而各异,但仍以湿阻中焦脾胃为主,故脾虚湿困常是必见之症状。

4.津伤化燥

津伤化燥,是指机体津液不足,机体各部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从而产生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津伤化燥又称为“内燥”,临床多见干燥不润之病证,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燥胜则干。”

内燥病变,可发生于各脏腑组织,但以肺、胃及大肠为多见,大肠为燥金之腑而主津,胃为阳明燥土,故胃肠实热结滞,每易灼伤津液,以致胃肠津亏液少而致燥,则可见大便干结之症。肺为燥金之脏,司全身津液的敷布,肺气虚弱或肺本身阴津不足,水精不得宣发敷布,均能化燥。外感热邪或寒邪入里化热,也易耗伤肺之阴津,从而导致肺热叶焦,形成燥热阴虚之证,临床可见干咳无痰,甚则肺燥络伤,而见痰中带血或咯血之症。

5.火热内生

火热内生,指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或气血郁滞,或病邪郁结,产生火热内扰,机能亢奋的病理状态。又称“内火”或“内热”。

(1)阳气过盛化火:机体阳盛有余,机能亢奋,转化为火热的病理状态。此种病理性的阳气过亢,中医学称为“壮火”,即“气有余便是火”。此气之有余,即指阳气的亢盛有余而言。

(2)邪郁化火:外感六淫,或痰湿、痰血、食积等,阻滞气机,导致阳气的郁滞,气郁则生热化火,形成实热内结的病理状态。

(3)五志过极化火:多指精神情志的刺激,使机体阴阳、气血和脏腑生理失衡,导致气机郁结,久则从阳化热,火热内生的病理状态,又称为“五志之火”。

(4)阴虚火旺:此属虚火。为精亏血少,阴液大伤则阳亢,因而虚热、虚火内生的病理状态。一般阴虚内热多见全身性的机能虚性亢奋之虚热征象。阴虚火旺,其火热征象常集中于机体的某一部位,如阴虚火旺所引起的牙痛、咽痛、骨蒸、颧红等。

总之,火热内生中的实火多源于阳气有余,或邪郁化火,或五志过极化火等。其病势急速,病程亦较短,临床多见壮热面赤、口渴喜冷、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口舌糜烂生疮,或舌红目赤,甚则神昏、狂躁、舌苔黄燥、脉洪数等症。

虚火多源于精亏血少,阴虚阳亢,虚火上炎。其病势一般缓慢,病程较长,其临床多见五心烦热,或骨蒸潮热,午后颧红,失眠盗汗,口燥咽干,眩晕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

细目六 疾病传变

1.疾病传变的形式

(1)病位传变:指在病变的发展变化中,其病变部位发生相互转移的病理过程。即某一部位或某一脏腑的病变,可向其他部位或其他脏腑传变,引起疾病的发展变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说明了掌握疾病传变规律,实施早期治疗的重要性。

(2)病性转化:指在一定条件下疾病或病证的寒热虚实性质发生转换与变化的病理过程。

一是寒热转化,指疾病发展过程中,阴阳的消长盛衰改变了原来疾病或病证的寒热性质,转化成相反的性质,即由寒化热或由热化寒的病理变化。

二是虚实转化,指疾病发展过程中,当邪正双方力量的消长变化达到主要与次要矛盾方面互易其位的程度时,虚与实的病机也就发生了转化,出现由实转虚或因虚致实的病理变化。

2.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

(1)体质因素:一是可以影响正气之强弱,从而影响发病与传变的迟速。二是在邪正斗争过程中,对病邪的“从化”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素体阳盛者,则邪多从火化,疾病多向阳热实证演变;素体阴盛者,则邪多从寒化,疾病多向寒实或虚寒等证演变。

(2)病邪因素:一是疾病传变的迟速与邪气的性质直接相关。如外感六淫,阳邪传变较快,阴邪传变较慢,疠气传变急速;邪盛传变较快,邪微传变较慢。二是不同病邪,其伤人途径不同,病位传变途径有差异。三是病邪从化,病性变化与病邪属性有一定联系,如燥为阳邪,易从热化,湿为阴邪,易从寒化等。

(3)地域因素和气候因素:一是地域因素长期作用,形成不同人群的体质特征和疾病谱差异,从而影响疾病的传变。二是时令气候对疾病传变的影响。

(4)生活因素:包括情志、饮食、劳逸等,主要通过对正气发生作用而影响疾病的传变进程。 HTQ+1JNnG9DgEAI92lNX4NStSR+Qv3qydCfTYin3mIfa5BLEPs7MloLv11qHU/C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