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可以助饮食物消化,是脾胃运化功能得以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并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
胆具有对事物进行判断、做出决定的机能。
胆藏的胆汁由肝之余气所化,称为“精汁”,胆又主决断与精神活动有关,故又属奇恒之腑。
胃又称“胃脘”,上部为上脘,包括贲门;胃的下部为下脘,包括幽门;上下脘之间为中脘,包括胃体。贲门上连食道,幽门下通小肠。
(1)胃主受纳水谷:指胃具有接受和容纳饮食水谷的作用。饮食入口,经过食管进入胃中,由胃接受和容纳,故胃有“太仓”“水谷之海”之称。中医常把人体的正常的消化机能,概括为“胃气”。机体精气血津液的化生,有赖于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认为“人以胃气为本”,胃气强则五脏俱盛,胃气弱则五脏俱衰,甚至认为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诊治疾病,常把“保胃气”作为重要的原则。如《素问·平人气象论》说:“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2)胃主腐熟水谷:指胃气将饮食物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作用。容纳于胃中的饮食物,经过胃气的磨化和腐熟作用后,精微物质被吸收,并由脾气转输而营养全身,未被消化的食糜则下传于小肠作进一步消化。胃的腐熟,能促进水谷游溢出人体所需要的精微物质,人的气血才能充盛,脏腑组织才能得到水谷精微的充养而发挥各自的功能,故又称胃为“水谷气血之海”“五脏六腑之海”。如胃火亢盛,腐熟功能亢进,表现为吞酸嘈杂,消谷善饥等;胃的腐熟功能减退,表现为胃脘部胀满疼痛,食欲不振,甚或饮食停滞。
(1)胃主通降:指胃气向下通降运动以下传水谷及糟粕的生理特性。①胃容纳饮食物;②经胃气的腐熟作用而形成的食糜,下传小肠作进一步消化;③食物残渣下移大肠,燥化后形成粪便;④粪便有节制地排出体外。藏象学说以脾胃之气的升降运动来概括整个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升胃降协调,共同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2)胃喜润恶燥:指胃当保持充足的津液以利饮食物的受纳和腐熟。胃的受纳腐熟,不仅依赖胃气的推动和蒸化,亦需胃中津液的濡润。胃中津液充足,则能维持其受纳腐熟的功能和通降下行的特性。胃为六腑之一,属阳土。胃又为“水谷之海”,多气多血,故胃喜润而恶燥。胃津胃阴不足,胃失和降,可见饥不欲食、干呕、呃逆等。在治疗用药上,应慎用苦寒燥烈之品,以防损伤胃阴,从而损伤胃气。
小肠接受经胃初步消化的食糜,必须在小肠内停留相当长的时间,称为“受盛”;进一步对食糜进行消化,并吸收水谷之精微,称为“化物”。
一是食糜经过小肠消化,分别(泌别)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个部分;二是将清者即水谷精微吸收,并将浊者即食物残渣传输于大肠;三是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的水液,使无用的水液渗入于膀胱,故称“小肠主液”。
饮食物在小肠泌别清浊后,其浊者即糟粕则下降到大肠,大肠将糟粕经过燥化变成粪便,经大肠之气的运动,传送至大肠末端,并经肛门有节制地排出体外,故大肠有“传导之官”之称。《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大肠的传导功能,是胃气降浊功能的体现。
大肠接受小肠下传的食物残渣,吸收其中的水液,使之形成粪便,即所谓燥化作用。大肠吸收水液,参与体内的水液代谢,故说“大肠主津”。大肠主津功能失常,水液不得吸收,水与糟粕俱下,可出现肠鸣、腹痛、泄泻等症;若大肠实热,消烁津液,或大肠津亏,肠道失润,又会导致大便秘结不通。
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尿和排尿。津液经过肾的蒸腾气化作用,清者经脾达肺,重新参与津液代谢,浊者留而为尿。膀胱可贮留一定量的尿液,开合有度,排出体外。膀胱的开合有度依赖于肾气的推动和固摄作用调节。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因其在人体脏腑中,惟它最大,又无脏与之相表里,故又有“孤府”之称。
(1)通行诸气:指三焦是诸气上下运行之通路。肾藏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元气,自下而上运行至胸中,布散于全身;胸中气海中的宗气,自上而下到达脐下,以资先天元气。故《难经·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
(2)运行津液:指三焦是全身水液上下输布运行的通道。三焦水道不通利,则肺、脾、肾等脏的输布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将难以实现,所以又把水液代谢的协调平衡作用,称作“三焦气化”。正如《类经·藏象类》所说:“上焦不治则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三焦气治,则脉络通而水道利。”
(1)“上焦如雾”:指心肺输布气血营养到全身的作用。如《灵枢·决气》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2)“中焦如沤”:指脾胃等脏腑腐熟水谷、运化精微的作用。如《灵枢·营卫生会》说:“中焦……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灵枢·决气》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3)“下焦如渎”:指肾、膀胱、大肠等脏腑的生成和排泄二便的功能。
心与小肠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构成表里相合关系。小肠分别清浊,其清者可转化为心血。心主血脉,将气血输送于小肠,有利于小肠的受盛和化物。在病理上,心火炽盛,可以循经下移于小肠,引起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失常,出现小便短赤、灼热疼痛甚或尿血等症,此即“心火移热于小肠”。反之,小肠有热,也可循经上扰于心,出现心烦、口舌生疮等症。
肺与大肠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构成表里相合关系。肺气的下降可以推动大肠的传导,有助于糟粕下行。大肠传导正常,腑气通畅,有利于肺气的下降。在病理上,肺失清肃,津液不能下达,大肠失润,传导失常,可见大便干结难下。若肺气虚弱,推动无力,大肠传导无力,可见大便困难,称为“气虚便秘”。在治疗中,中医常用通腑泄热以治疗肺热咳喘,也用宣降肺气治疗大肠腑气不通。
脾与胃通过经脉相互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一纳一运,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以营养全身。胃主受纳、腐熟,即初步消化,为脾的运化水谷精微提供物质基础;脾主运化,助胃受纳。在病理上,胃受纳失常则脾之运化不利,脾失健运则胃纳失常,出现恶心呕吐、脘腹胀满、不思饮食等,称为“脾胃不和”。
脾气上升,水谷之精微得以输布;胃气下降,饮食水谷及其糟粕才得以下行。脾升胃降,气机调畅,方能维持饮食物消化吸收的正常进行。在病理上,脾气不升,水谷夹杂而下,出现泄泻,甚则完谷不化;胃气不降反而上逆,可见恶心呕吐、呃逆嗳气。
脾属阴喜燥而恶湿,胃属阳喜润而恶燥,两脏燥湿相合,协调共济,方能完成饮食物的腐熟和运化过程。病理上脾阳易损,而导致水湿不运;胃阴易伤,而致消化异常。
肝胆经脉互为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胆汁来源于肝之余气,肝主疏泄,促进胆汁的排泄和发挥作用。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胆主决断,与人之勇怯相关。病理上,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就会影响胆汁的分泌与排泄。胆汁排泄不畅,就会影响肝的疏泄。临床可见口苦、纳呆、腹胀、胁肋胀痛甚或黄疸。肝胆病变还常引起精神、情志异常,可见多疑善虑、胆怯易惊等。
肾与膀胱通过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依赖肾的气化。肾气充足,固摄有权,膀胱开合有度,以维持津液的正常代谢。在病理上,肾气虚衰,固摄无权,则膀胱开合无度,可见尿频、小便清长、遗尿甚或尿失禁等;若肾阳虚衰,肾与膀胱气化不利,可见小便不利甚或癃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