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金匮,金属制成的藏书柜,用来收藏重要的书籍。柜的繁体字作“櫃”。匮是“櫃”的古字。真言,真理之言。本篇论述了“五脏应四时”的理论。根据五行学说,中医学建立了以五行为内核,四时(五时)、五方为间架,五脏为中心,配合以人的五窍、五体、五华、五志等及外界的五色、五味、五音、五畜、五谷等,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统一的医学宇宙观。这就是“五脏应四时”的理论。这部分内容是中医学的理论核心之一,所以用《金匮真言论》名篇。该篇还论述了外邪触犯人体的发病规律和特点,对阴阳学说也有初步的论述,并且提出了“精者,身之本”的重要命题,对保精养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八风发邪,五脏受病

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 ,何谓?岐伯对曰:八风发邪 ,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所谓得四时之胜 者,春胜长夏 ,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东风生于春 ,病在肝 ,俞在颈项 ;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 ;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注释】

①五风:指肝风、心风、脾风、肺风、肾风。②八风发邪:张志聪:“八方不正之邪风,发而为五经之风,触人五脏,则邪气在内而发病也。”③胜:克制。④长夏: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但与五行相配则少一季。中医增加了一季,在夏秋两季之间,相当于农历六月。⑤东风生于春:马莳:“春主甲乙木,其位东,故东风生于春。”南风、北风、西风可以类推。⑥病在肝:根据五行学说春季与东方及人的肝脏对应,东风成为致病邪气则伤肝,所以说病在肝。其他,在心、在肺、在脾、在肾可以类推。⑦俞在颈项:王冰:“春气发荣于万物之上,故俞在颈项。”⑧股:大腿。

【细读】

黄帝问道:天有八方之风,人的经脉有五脏之风,是指什么呢?

岐伯回答说:八风会产生致病的邪气,侵犯经脉的风邪,触动人的五脏,因而发病。所说的感受四时季节相克的情况是指,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这就是所说的四时季节相克。按照五行学说,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胜的关系。相胜的关系是木胜土,土胜水,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这样构成了一个相胜亦即相克的循环。五季与五行的配属关系是春为木,夏为火,长夏为土,秋为金,冬为水。这样就有了“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之说。古人发现,自然的八风变成邪气会侵入经脉,触动五脏而致病。

但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即时发病;一种是延时发病。如果不是当时而是延时发病,其规律一般是到了感邪时所胜的季节发病。春天感邪不发,就会到其所胜的长夏发病。春天感受了风邪,到了长夏是土气主令,而风邪克制土气,故容易发病。同样,长夏感受邪气不发,就会到冬天发病;冬天感受邪气不发,会到夏天发病;夏天感受邪气不发,会到秋天发病;秋天感受邪气不发,会到春天发病。

东方与春天都属于木,所以东风生于春季。人体的五脏中肝属木,春天风邪的病变多发生在肝经,而表现于颈项。春天之气发于万物之上,而颈项也在人体的上部,所以,春天的邪气一般是从颈项的腧穴侵入。俞,同“腧”(shù),腧穴。“腧”与“输”为同源字,有运输气血的意思。腧穴既是气血积聚处,也是外邪侵入人体的通道。

《说文》云:“俞,空中木为舟也。从亼,从舟,从刂。刂,水也。”段玉裁改作“从亼,从舟,从巜。巜,水也。”并注云:“合三字会意。”人坐在舟中在水中行,当然也可以运输物资。加车表示用车在陆地运输。《内经》把“输”字用于医学,表示人体内气血的转输。后来为了区别于外部的运输而创造了“腧”,表示人体内气血的运输。从根本意义上说,俞、腧、输三字可以通用,但在《内经》的不同篇章中用的字不同。本书做如下处理:1.文中按原写法不改;2.井、荥、输、经、合用“输”,穴位名的“俞”字不改;3.译文中一般意义的腧穴用“腧”。

南方与夏天五行都属于火,所以南风发生于夏季。而人体五脏中的心也属于火,因此夏天风邪的病变常发生在心经,心居胸中,所以心病表现于胸胁。西方与秋天五行都属于金,所以西风发生于秋季。人体的肺五行属金,所以西风的病变常发生在肺经。肺居人体的整个胸腔中,所以肺病表现于肩背。北方与冬天五行都属于水,所以北风生于冬季。人体中五脏的肾也属于水,所以病变常发生在肾经。腰为肾之府,肾病表现于腰股;中央与长夏五行属土,人体的脾脏也属于土,所以病变常发生在脾经,脊背多肉,脾主肌肉,所以脾病表现于脊背。

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故春气 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 ;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支 。故春善病鼽衄 ,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 ,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故冬不按 ,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夫精 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

【注释】

①气:外界气候。②脏:内脏,此处指心。③四支:即四肢。支与肢、枝为古今字关系。支,意为分支。为了区分,人的分支作“肢”;树木的分支作“枝”。肢、枝为同源字。④鼽(qíu):鼻流清涕。衄(nǜ):鼻出血。⑤寒中:寒气在中,指里寒证。⑥痹厥:手足麻木逆冷。⑦按(qiáo):按摩导引。这里指扰动筋骨的过度活动。⑧精:饮食所化之精华,人类生殖之原质都叫精。

【细读】

所以春天邪气为病,多在头部;夏天邪气为病,多在心;秋天邪气为病,多在肩背;冬天邪气为病,多在四肢。四季邪气发病的部位各不相同,道理与上文“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是一样的。前面已经说明,可参考。所以,在本节经文的开头用了一个“故”字。

所以春天多生鼻流清涕和鼻出血的病,仲夏多生胸胁病,长夏多生里寒洞泄泻病,秋天多生风疟病,冬天多生痹病。这是接着上文论述四季邪气发病的症状特点,所以也以“故”字开头。春天的“鼽衄”在上部(鼻)与春气相应。仲夏的“胸胁”与夏气(心火)相应。长夏的“洞泄寒中”在脾胃与长夏的湿气相应。秋天的“风疟”在肺与秋气相应。冬天的“痹厥”在肾与冬气相应。

所以冬天不做剧烈运动而扰动潜伏的阳气,春天就不会发生鼽衄,不发生颈项病,夏仲也不会发生胸胁病,长夏不会发生里寒洞泄病,秋天不会发生风疟病,冬天也不会发生痹证、飧泄、汗出过多的病。本节是接着上两节四季邪气发病的特点,讲应该如何养生,避免四季邪气侵袭致病。鉴于四时邪气发病的特点,在养生活动中应该采取相应措施以避免疾病的发生。特别提示“冬不按 ”为避免四时之病的关键。这与《四气调神大论》冬三月的养生原则是一致的。因为冬三月为闭藏的季节,收敛而不扰动阳气是冬三月养生的关键,也是一年四季健康无病的关键。因为一年阳气的生发全赖冬三月闭藏的状况。就像夜晚不能很好地休息,白昼就不能很好地工作一样。

精对人体就如同树木的根本,是生命的源泉。所以冬季善于保养精气的,春天就不易得温病。夏天暑热之时,应该汗出而不出汗,到了秋天就会得风疟病。这是在论述了避免外邪侵袭之后,进一步阐明健康不病的最后的根据还是自身精气的充旺。提示人们除了按照四季特点养生之外,最关键的是要保养好精气。由此提出了“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的著名观点。这也正是《生气通天论》阳气以阴气为根基的观点。张介宾说:“人身之精,真阴也,为元气之本。精耗则阴虚,阴虚则阳邪易犯,故善病温。此正所谓冬不按跷 则精气伏藏,阳不妄升则春无温病,又何虑乎鼽衄颈项等病?”

阴阳之中有阴阳

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 ,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 ,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 ,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 ,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为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 也。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 ,脾也。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 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注释】

①平旦至日中:清晨至中午,即六至十二时。②日中至黄昏:中午至日落,即十二至十八时。③合夜至鸡鸣:日落至半夜,即十八至二十四时。④鸡鸣至平旦:半夜至清晨,即零时至六时。⑤针:针刺。石:砭石。⑥至阴:根据中医理论,脾属土。古人认为天为最大的阳,地为最大的阴,即至阴。所以脾为至阴。⑦阴阳、表里、内外、雌雄:这些相对的名词都是用来取象比类说明阴阳的。输应:阴阳、表里、内外、雌雄发生相互对应、呼应的关系。

【细读】

所以说,阴中有阴,阳中有阳;从清晨至中午,自然界的阳气是阳中之阳。从中午至黄昏,自然界的阳气是阳中之阴;从日落到半夜,自然界的阴气是阴中之阴;从半夜到清晨,自然界的阴气是阴中之阳。所以人的阴阳之气也是如此。这一段论述一日中阴阳的划分,阴阳之中复有阴阳。

就人体阴阳来说,外部为阳,内部为阴。单就身体部位来说,背为阳,腹为阴。就脏腑来说,脏属阴,腑属阳。肝、心、脾、肺、肾五脏都属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都属阳。为什么要知道阴中有阴、阳中有阳的道理呢?这是因为冬病发生在阴,夏病发生在阳;春病发生在阴,秋病发生在阳。都要根据疾病所在部位来进行针刺或砭石治疗。所以说,背部为阳,阳中之阳为心;背部为阳,阳中之阴为肺;腹部为阴,阴中之阴为肾;腹部为阴,阴中之阳为肝;腹部为阴,阴中之至阴为脾。这些都是人体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的相应关系。它们合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本段承上段论述上下内外脏腑的阴阳,并与天地阴阳相应,作为养生治病的纲领。

阴阳是中医学也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最基本的思想之一。从哲学的意义上说,阴阳有存在论和认识论两个方面的意义。从存在论的意义上说,阴阳哲学认为阴阳的相互作用是万物发生、发展、消亡的决定性力量。从认识论角度看,阴阳是基本的逻辑分类方法,古人对纷繁复杂的现象世界的把握就是通过对事物的阴阳类分实现的。本节经文就体现了作为认识论阴阳的基本内容。

在《内经》看来,自然界的事物或某种性质状态,凡属表露于外的、热的、实的、明亮的、伸张的、开放的、向前向上的、无形的、活跃的、急速的等,均属阳类;凡属收藏于内的、寒的、虚的、晦暗的、屈缩的、闭合的、向后向下的、有形的、平静的、迟缓的等均属阴类。这种阴阳分类属于形式逻辑的分类法。同时包含着辩证逻辑分析方法的因素。对事物进行分类是人类认识的起点,人们欲对事物有所认识必须对事物整体分开来考察,否则事物就只是一个混沌的整体表象,就谈不上对它的认识。而二分法可以说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分析方法了。通过对世界万物的阴阳二分,就可以对事物现象有了一个根本的把握。

但是,这种阴阳二分法虽然简洁,但毕竟过于简单,仅以阴阳二分法还不足以准确地把握事物现象。古人又根据世界万物具有的层次性特点,对事物现象在不同层面进行阴阳划分,这样就使得阴阳分类法丰富深刻了。

根据阴阳二分法,首先把一天分为:属于阳的白昼和属于阴的夜晚。这是第一层。然后再对白昼和夜晚进行第二层的划分:上午是阳中之阳,下午是阳中之阴;前半夜是阴中之阴,后半夜是阴中之阳。同样,对人体的脏腑结构也可以进行多层次的划分。就整个人说,外表为阳,内里为阴。这是第一层。就人身说,背为阳,腹为阴。这是第二层。就脏腑说,脏为阴,腑为阳。这是第三层。同样属于阴的五脏又有属于阳中之阳的心、阳中之阴的肺、阴中之阴的肾、阴中之阳的肝和阴中之至阴的脾。这是第四层。从理论上说,阴阳的层次性是无穷的。正如《庄子·天下》辩者二十一事所谓“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素问·阴阳离合论》也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但限于人的认识能力与实际的需要,阴阳的层次性划分实际上是有限的。

五脏应四时,各有所受

帝曰:五脏应四时,各有攸受 乎?

岐伯曰:有。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故病在头。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 ,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音角 ,其数八 ,其臭臊。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舌,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 ,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徵,其数七,其臭焦。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脊。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 。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 ,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谿 。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 ,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 ,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

故善为脉者 ,谨察五脏六腑,逆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

【注释】

①攸受:所用。攸,同“所”。受,发生作用。②岁星:木星。③角(jué):五音之一。角、徵、宫、商、羽为五音,分别与五行相配,角属木、徵属火、宫属土、商属金、羽属水。④其数八:“八”为“木”的成数。根据易理,数生五行: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肝属木,所以说其数八。万物生成都有“父母”,父生母成,天生地成。十数产生五行也有生数和成数。一至五为生数,六至十为成数。这里列出的是五行的成数。⑤荧惑星:火星。⑥镇星:即土星。⑦太白星:金星。⑧谿(xī):指肘、膝、腕、踝等处肌肉聚集形成的小的凹陷。谿,与溪为同源字。溪,是小水流。谿,是肌肉的小汇聚处。《气穴论》:“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谿。”⑨彘(zhì):猪。⑩辰星:水星。 为脉:诊脉。

【细读】

黄帝说:五脏与四时相对应,都各有所用吗?岐伯答:有。东方青色,和肝相应。肝开窍于目,精华藏于肝脏,它发病多在头部。比象来说,在五味中为酸,在植物中为木,在五畜中为鸡,在五谷中为麦,在四时中上应于岁星。所以肝病多发生在筋。在五音中为角,在五行生成数中为八,在五气(五臭)中为腥臊。南方赤色,和心相应。心开窍于舌,精华藏于心,发病多在五脏。比象来说,在五味中为苦味,在五行(五类)里为火,在五畜中为羊,在五谷中为黍。在四时中上应于荧惑星,所以心病多发生在血脉。在五音中为徵音,在五行生成数中为七,在五气中为焦臭。中央黄色,和脾相应。脾开窍于口,精华藏于脾脏,发病多在脊部。比象来说,在五味中为甘味,在五行中为土,在五畜中为牛,在五谷中为稷。在四时中上应于土星(镇星)。所以脾病多发生在肌肉。在五音中为宫音,在五行生成数中为五,在五气中为香。西方白色,与肺相应。肺开窍于鼻,精华藏于肺脏。发病多在背部。比象来说,在五味中为辛味,在五行中为金,在五畜中为马,在五谷中为稻。在四时中上应金星(太白星)。所以病多发生在皮毛。在五音中为商音,在五行生成数中为九,在五气中为腥。北方黑色,与肾相应。肾开窍于二阴,精华藏于肾脏,发病多在四肢。比象来说,在五味中为咸味,在五行中为水,在五畜中为猪(彘),在五谷中为豆。在四时中上应于水星,所以肾有病会发生在骨骼。在五音中为羽音,在五行生成数中为六,在五气中为腐。

所以善于诊脉的医生,小心地审察五脏六腑的气血逆顺以及阴阳、表里、雌雄的所以然,把这些道理牢记于心中,用心精思以知常处变,灵活运用。这样的脉学是宝贵的,但不要传授给不适当的人,不是真正的医学理论也不要向人传授,这才是医学传授之道。

“五脏应四时”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是天人相应观念的具体化。作为天人相应观念具体展开的五脏应四时理论不仅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也是古代中国普遍信奉的世界观、价值观体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常可以在《管子》《吕氏春秋》《白虎通》等古代文献看到类似论述的原因。在古人眼中这个世界是有秩序的,其秩序来源于天地四时,阴阳五行。其展开的最终结果是五行。万物通过五行联系为一个统一的系统整体。同属于五行中一行的事物相互之间较之与其他事物具有特别的联系,由于五行之间具有生克制化的关系,不同五行属性之间的事物也存在着相互滋生或抑制的关系。中医学就是根据这一理论来指导养生和治病的。比如五行之木,于时为春,于方位为东方,在人体对应于肝,五色为青,五窍为目,五味为酸,五畜为鸡,五谷为麦,五音为角,五体为筋等,所以肝病往往在春天发生,表现为青色,在目和筋上有明显的变化;治疗上可以选酸味的药物,鸡和麦有利于肝病的恢复,如果用音乐疗法以角音为宜。

五脏应四时理论作为《内经》核心的学术思想贯穿于全书之中,在《内经》中集中论述这一理论的,见于本篇及《阴阳应象大论》和《五运行大论》。各篇由于写作目的的差异,在内容上各有侧重,不尽相同,但其思想实质是一致的。我们根据本篇的论述整理成下表,以便于读者理解。对这张表,我们不能机械地理解记忆,而应该明白是以五行的生克制化为内核,以五方、五时为基本架构,以五脏为中心建立起来的立体网络系统。这是一个生生不息的活的系统,而不是一个僵死的结构。唯此,才能真正把握中医学的五脏应四时理论,才能有效地指导我们的养生和治疗实践。

最后要说明的是,今天接受过现代科学思维训练的人,对于五脏应四时理论一定会感到不合乎逻辑,难以理喻,甚至是胡说八道。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民族由于与自然界不同的交往方式,形成了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建立了各自独特的科学技术体系。这些精神文化成果都是人类生存实践的结晶,在一定意义上都是对世界的真理性认识,都有效地指导着人类的生存、生活实践。我们不能由于某种文化系统形成的思维和认识定式,对不易理解的其他文化系统的精神成果简单地指斥为迷信或不科学。现代西方科学传入我国并取得统治地位之后,我国固有的传统文化及科学技术于今天的大多数国人就成为一种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文化成果,受现代科学及其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很容易对中国传统科学技术产生排斥反应。这不是对待传统经典应有的态度。我们应该暂时放下在现代科学世界观价值观影响下形成的判断,以一个小学生的心态,谦虚地走进经典、学习经典,然后再下判断不迟。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受益于经典。时下反对中医、认为中医不科学、主张废弃中医的人,其实对中医学及传统文化只有皮相的感觉,根本没有深入地了解和把握。如果他们能够放下身段,谦虚地倾听古人的教导,我想是会改变观点,并为自己过去的无知而感到羞愧的。 YpXN2rochsD295Tig0tsnPJEhdUFwMfecV7+323R+rpwls5cYxCuaAQLohKohuO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