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义利之辨”的现实意义

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 ,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释】

①梁惠王:即魏惠王,魏国都城在大梁,即今河南开封,北宋时称汴梁。魏惠王名 。公元前370年即位,前362年将都城由安邑迁到大梁,故称梁惠王。在战国中叶是著名诸侯,魏国很强大,因此第一个自封为王。②万乘(shèng)之国:拥有一万辆战车的诸侯国,是大国。③餍(yàn):满足。

【细读】

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人都追求的,但不是通过正道获得,则不取。追求利益没有错,只不过利益永远是第二位的。如果把追逐利益摆在第一位,这个人便不值得尊敬,有的可能会是罪人。孔子在《论语》里仁篇中曾经说过非常概括而经典的一句话:“放于利而行,多怨。”即完全以利益来引导社会、指挥人们的行动,结果一定会招致更多的怨气甚至怨恨。

孔子的话过于简略,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孟子时期金钱的诱惑更大,天下拜金之风更加盛行。这种倾向会严重腐蚀人的灵魂,使人逐渐违背人性而成为金钱的奴隶。因此孟子曾反复强调“义利之辨”,且开篇便是这个话题。

孟子去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是将要对我国有利吧?”孟子立即回答:“大王何必说利,只要有仁义也就行了。大王说‘怎么有利于我国’,大夫说‘怎么有利于我家’,士人和庶人说‘怎么有利于我自身’,上下交互争取利益,国家就危险了。拥有万辆战车的大国,杀害其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千辆战车的大夫之家;拥有千辆战车的中等诸侯国,杀害其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百辆战车的大夫之家。在万辆战车的国家,拥有一千辆战车;在千辆战车的国家,拥有一百辆战车,不算不多了。但如果先追求利益而把正义放在后面,那么不全部抢夺到手就不会满足。然而,没有仁义之人遗弃亲人的情况,也没有仁义之人轻慢国君而将其放在后面的情况。王只要说仁义就可以了,何必说什么利益?”

仔细琢磨,孟子这番话很有针对性,实际上也是对当时天下局势和弊端的高度概括和深刻解析。杀害国君者必定是大夫,这一点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极其尖锐的看法,对于国君威胁最大的不是百姓而一定是国君身边的重臣或权臣。如果国君只是强调利益,那么大臣最大的利益是弑君篡位,接近上级领导的人最大的利益便是取而代之。这样,社会和官场便会布满陷阱和机关,哪里还会有正义和公平呢?

时代在发展,人们想要生存就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物质基础便是利益所在。追求正当的物质利益是生活所必需,故追求利益本身并没有错。但是,追求利益的前提是正义。对于正义虽然很难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但人人心里都明白,“义”者,“宜”也,宜是适宜、合适、应当的意思。孔子的弟子樊迟问仁,孔子回答:“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其实这个回答既是仁的问题,也是义的问题。“先难而后获”即先劳动后获得报酬的意思,这种获得就是应该的、适宜的,就是“义”。

当年子贡出使齐国,想办法带回了几名因战争被俘而在齐国做奴隶的鲁国百姓。按照国家规定,这种情况国家要按照人数给予补偿,应该有一定数量的金钱。但子贡拒不接受,有弟子在孔子面前表扬子贡,却遭到孔子批评。孔子认为子贡这样做不对,因为该得的利益就应心安理得地接受。如果不接受,那么其他人再出国,就不会去想办法拯救沦落在外的鲁国百姓了。因为做这种事有一定风险,也可能要付出一定的金钱。

孔子的弟子子路曾奋不顾身救出一名溺水儿童,家长一定要送给子路一头牛表示酬谢,子路就将牛拉回家了。有弟子向孔子汇报,说子路不应该接受人家的牛。孔子却说子路没有错,因为这样以后鲁国人便会乐于做好事,尤其是如果有溺水者就一定会有人去救了。子路救儿童绝不是为了那头牛,但如果家长一定要酬谢,接受也没有什么不对,不然便可能会陷家长于不义,那么大的恩情一点酬谢都没有好像也不应该。

需要说明的是,孟子是在特定对象和背景下讲述的义利之辨,实际上是针对当时上层统治者贪婪饕餮,奢侈腐败,根本不管百姓疾苦,“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的情况而发的。梁惠王还在追逐利益,故孟子才这样劝谏。 cj6svLnM5B0YzwJAtGTLjWj5vQtHCEOXZ6U+WxV6rteNRBCJfdqLHs2yq5r/3t8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