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人性本善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 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 之心,非所以内交 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 ,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注释】

①乍:忽然。②怵惕(chì tì):恐惧。恻隐:同情。③内交:结交。内,通“纳”。④然:同燃。

【细读】

孟子是“性善论”的倡导者,在中国思想史上有重要影响,本章便是其性善论表述最集中的地方。他说,所有的人都不忍心看到别人遇到危难和困苦,古代先王因为有不忍之心而推行不忍之政,故使天下和平繁荣如同在手掌上运转一般容易。“运于掌”的比喻实际上是继承了孔子的表达手法。《论语·八佾》篇第十一章:“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有人问孔子关于禘祭典礼的问题。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禘祭的人对于治理天下,就好像把天下摆在这里一样吧!”同时指着他的手掌心。

接着孟子用具体事例来说明人人皆有善心,他说,现在的人如果突然看见一个小孩儿爬行即将掉到井里,都会产生恐惧可怜的心理而出手相救。这种出手相救纯粹是由人内心的善良而生发的,并不是要去结交孩子的父母,也不是要向乡党邻里沽名钓誉,更不是厌恶孩子的哭声。这说明人人皆有同情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这四端便是仁义礼智信前四种品质的先天因子,只要人能够保持这种先天存在的品质,不断发展扩充,就会成为君子。如果天下这种君子越来越多,自然就会形成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想要保持这种天生的美好品质,就需要引导和培养,这便是教育的必要性。孔子没有明确提出人性善与恶的问题,但他所说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也同样要求后天的教育,故孔子和孟子在人性方面的主张虽然不同,但在注重教育方面却是一致的。 /22g5RVRdbdPoTkNaG9KwiiqeXfYo7kTWiFUzFmHee+Zf6Cuf7vcMV/P8ueW60n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