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民心就是出路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得免焉,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币 ,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乃属其耆老 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乎无君?我将去之。’去邠,逾梁山 ,邑于岐山之下居焉。邠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从之者如归市。

“或曰:‘世守也,非身之所能为也。效死勿去’。

“君请择于斯二者。”

【注释】

①皮币:皮毛衣服和缯帛。②耆老:老人。六十岁以上者可以称耆,七十以上者可以称老。③梁山:在今陕西省乾县西北,是邠至岐必经之路。

【细读】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仍,小国生存很艰难。战国时期尤甚。小国如何生存下去确实需要智慧。滕文公请教孟子:“滕国是个小国,尽力侍奉大国,却不能免于亡国的危险。怎么办才好呢?”孟子以古公亶父为例,指出小国一味地“事大国”,并不能免于入侵。他为滕文公指出两条路:一是效法当年的古公亶父,躲避战争,推行仁政,使天下百姓从之如流;二是若有敌人来侵犯,则与之拼死战斗守卫祖先留下的土地,宁可战死也不离开。前者是委曲求全,寻求长期发展而最后得以强大,后者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做法,也是一种选择。前者看似容易,其实更难,因为那需要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后者行为刚烈但没有退路。作为小国的国君,只有这两条路可走。孟子的意见是很明智的。而且退一步讲,如果滕文公真正能够得到本国百姓的拥护,百姓就会与国君同心协力拼死守城,那么敌人是很难将其攻打下来的。故“得民心”才是使国家政权得以延续的关键。 t1l4x57SGAO+2lhISqMgvtULKJk9z966p3EkMqyGP2mZtjoB/io7aMYGCo0oHtB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