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数百年间的焦点话题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 ,武王伐纣,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 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注释】

①汤放桀:夏桀暴虐,商汤讨伐他,把他流放到南巢,即今安徽巢湖。②传(zhuàn):指史书。③一夫:即独夫,指众叛亲离的独裁者。

【细读】

商汤伐夏桀王,武王伐商纣王,几百年间曾经令许多哲人和君王纠结。商汤和周武王都是以臣子身份讨伐当时的天子,这样做到底对不对?是个两难命题。孔子时代似乎还没有涉及这一话题,至少孔子和弟子之间没有明确谈论这个问题。但作为对于历史事件的评价,这是个无法逾越的话题,而齐宣王又偏偏问到这个问题,于是孟子做了非常大胆而明确的回答。这是非常尖锐敏感的话题,孟子敢于在君王面前做这样的回答,需要极高的魄力和胆识。

试想,如果肯定汤、武伐桀、纣,那么只要是出现昏君,臣子便可以堂而皇之地讨伐之。这无疑是悬在一切君主头上的一把刀,而且判断是不是昏君也没有准确的标准,这样有实力的大臣和权臣便可以找个借口就造反,这实在是一切君王所反感的答案。但如果否定汤、武革命,那么殷商政权和周政权就都没有了合理性,而且这对于一切暴君、昏君都将是最大的保护伞,君主的权力失去了约束,即使他们任意胡来,臣民也没有任何办法。因此这是一个两难的话题。孟子的回答态度明确,其前提是:践踏仁义的人就是残贼,残忍的民贼,那么就是独夫,不是君主了。既然不是君主,那么诛杀之就没有什么不可以了。如果君主随意践踏仁义道德,残害黎民百姓,就应该诛杀之。孟子在这里用的是“诛”,是堂堂正正地杀,所以不能称为弑。孟子的这一观点对于后世帝王一直像个无形的紧箍咒,因此有许多帝王不喜欢孟子。

汉代景帝时,代表道家的黄生和代表儒家的辕固生曾经在景帝和窦太后面前展开争论,便涉及这一敏感话题。当论及汤、武革命之是非时,辕固生高度肯定,而黄生则否定。黄生说,帽子再破,也要戴在头上,鞋子再新,也要穿在脚上。君主再不对,当臣子的也不应该将其杀害。杀害就是弑君。辕固生说,按照这个逻辑,高祖推翻秦朝也不对了。因为高祖也是臣子啊。对方无言以对。景帝连忙制止,并要求以后不要再论及这个话题。因为景帝也没有办法折中,支持辕固生会给后人留下话柄,一些心怀叵测的人便可以利用这一点来造反,支持黄生则汉朝的政权本身也缺乏合理性。可见这一话题的复杂和敏感。 mhCjw5ltvqe+BHW1hv9eS+dNH4pdVh4YAummPixn8vcLXTiSdCi4jedkUmvsnSP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