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选拔贤臣要听取民意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 者,非谓有乔木 之谓也,有世臣 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 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注释】

①故国:历史悠久的国家。②乔木:高大的树木。③世臣:几代老臣。④亡:流亡,这里指离开。

【细读】

民主制度可以处理好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可以不通过战争和暴力来解决一切争端。这需要有智慧的贤人来执政,故选拔贤人到政权中来便成为政治好坏的关键。在如何选拔重用人才,如何处理甚至诛杀贪墨之官吏方面,历来以“民本思想”著称的孟子曾提出接近“准全民公决”的观点,这是最民主的方式,因此我们在寻找古代思想资源时,只要认真阅读和思考,便会有很多惊喜的发现。

孟子去见齐宣王,说:“所谓有传统的国家,不是有高大的树木,而是有治世的大臣。大王你已经没有可以信任亲近的大臣了。从前提拔的人,现在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都不在朝廷了。”这很明显是批评齐宣王不识人、不能重用提拔贤士,以前提拔重用的人如今都不在位了。

齐宣王马上反问:“我怎么辨别他不是人才而舍弃不用呢?”这提到了怎样甄别选拔人才的关键问题,引用孟子的一段话来回答这个问题:“国君起用提拔人才,是不得已的。而提拔人才就会使地位低下的人超越地位高的人而被人尊重,使关系疏远的人超越亲戚的地位,怎么可以不慎重呢?君王左右的人都说此人贤良,不能认可;诸位大夫都说贤良,也不能认可;国都百姓都说此人贤良,然后进行考察。见其确实贤良,然后提拔重用他。君王左右的人都说此人不可以用,不要听信;诸位大夫都说此人不可以用,也不要听信;国都百姓都说此人不可以用,然后进行考察。见其确实不可以用,然后废黜罢免他。君王左右的人都说此人应该杀掉,不能听信;诸位大夫都说此人应该杀掉,也不能听信;国都百姓都说此人应该杀掉,然后进行考察。见其确实应该杀掉,然后把他杀掉。因此可以说:‘是国都百姓杀了他。’这样做,然后才可以称百姓的父母。”

孟子的意见很明确,就是无论提拔官员还是处罚、罢免甚至处死官员,国君都不能只听身边人的话,也不能只听大臣的意见,而要听取“国人”一致的意见。古代的国人狭义是指生活在国都的所有人,大多数当然是百姓。“左右”指国君身边的人,一般包括后妃和宦官,诸大夫则指朝廷大臣。这些人很可能是利益相关集团,故不可全信。而国人则是绝对多数,这些人因为在局外,眼睛更明亮,心地也比较公正,故这些人的意见才是最关键的。可以理解,孟子的意见是把任用、罢免,甚至处罚、处死官员的权力交给全体国人来行使,这难道还不是当时最高的民主吗?

这里有一点需要指出,即“国人”不仅限定生活在国都,还要有一定的身份地位。上古时期,“人”和“民”不是一个概念。“人”指贤人,起码应该是自由民。最下层劳动大众则称“民”。这样,最下层的百姓是无权参与讨论国家大事的。在两千多年前,能够提出如此高度民主的思想观念已经难能可贵了。

孟子的民主思想还是比较突出的,重视百姓生活,提倡发展生产,首先保证百姓衣食充足,然后再进行礼乐道德教育,注意听取百姓的意见,这些都是思想精华,贯穿于其文章之中,故孟子的散文气势充沛,主要是由于其胸中有一种浩然之气。 qAQZz4AFB2OjQO34n/hJUdwGOReyjY6aZDtIB4oXBcKPVJXNnzupbSwolmzuvox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