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与民同利者得民心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 方七十里,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

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 往焉,雉兔者 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注释】

①囿:古代蓄养禽兽以备狩猎的园林。有围墙者称“苑”,没有围墙者称“囿”。②刍荛(chú ráo)者:指割草砍柴的人。③雉兔者:指打野鸡兔子等小型狩猎。

【细读】

周文王的苑囿方圆七十里而没有遭到批评,自己的苑囿不过四十里而百姓却认为太大了,齐宣王不理解,有怨气。孟子则阐述了其中的道理:文王的囿虽然广大,但是向百姓开放,百姓割草砍柴的人,打野鸡兔子的人可以随便出入,百姓自然不嫌其大。而齐宣王的囿则不许百姓进入,凡是进入其中射杀麋鹿的人,则和杀人同罪。这样简直就如同陷阱一样。百姓怎么能不嫌其大呢?所以孟子说“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一般的陷阱不过一两丈大小,而在国家中间设立一个方圆四十里的大陷阱,不就是太过分了吗?汉代赵岐说:“设陷阱者,不过丈尺之间耳。今王陷阱乃方四十里,民言其大,不亦宜乎?”可谓一针见血。因此,国君的利益和百姓的利益要尽量统一起来,要与民同利,这样人民便会拥护国君。民众是否拥护统治者或者政权,关键在于统治者是否关心维护民众的利益。因此,统治者占有一定的物质资源也是正常的,只要不伤害百姓的利益,或者与百姓共同享有,便是合情合理的。 qVsjvZW1BW2J/VswcOmg7xZ5opbvXndT58N3k0AmA4bkOClrau025xrs5+5bX7E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