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暴 ① 见孟子,曰:“暴见于王 ② ,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 ③ 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 ④ 之音,举疾首蹙 ⑤ 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 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①庄暴:齐国大臣。②见(xiàn)于王:拜见王。③庶几:差不多。这里意谓有希望。④管籥:古代吹奏乐器,笙管笛箫类。⑤疾首蹙 (é):皱眉皱鼻子,愁苦貌。
庄暴去见齐王,齐王告诉他自己爱好音乐。他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于是来问孟子。这个细节很像当年的叶公向子路询问孔子是什么人,子路没有回答,是孔子告诉他应该怎么说。但这里孟子是直接去见齐王,问他关于爱好音乐的问题。齐王还有点紧张,说自己爱好的是现代流行音乐而不是古代礼乐中的音乐。孟子则因势利导,说明爱好什么音乐没有关系,爱好音乐所带来的这种快乐就是齐国的希望。
但是,先王的古乐和世俗之乐真的没有区别吗?“今之乐,由古之乐也”,当今流行的音乐真的能同古代先王的音乐一样吗?其实无论是孟子还是齐王都心知肚明,这就要看孟子下面的推理了。朱熹说清楚了这层意思:“孟子切于救民,故因齐王之好乐,开导其善心,深劝其与民同乐,而谓今乐犹古乐。其实,今乐、古乐何可同也?但与民同乐之意,则无古今之异耳。”确实如此,下面孟子便反复强调了与众人同乐才会真正快乐的道理,如果齐王独自享乐,百姓一听到齐王的鼓乐之声便会皱眉忧愁,一看到齐王打猎的车马便会皱眉忧愁,那么还能有真正的快乐吗?而当百姓都愿意听到君王的音乐之声,希望看到君王打猎的车马时,便可以称王天下了。“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最后的结论斩钉截铁,而又正好符合齐王的心理需求。
“与民同乐”是儒家思想的一个亮点。佛教主张苦修,基督教主张赎罪,都认为现实人生是苦难的,充满罪恶,故要修行、要赎罪,把希望寄托于来世。儒家则认为一切苦乐都在今生,孔子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乐”便是一种自我修养得到提升后的精神满足之乐。这种乐推及开来便是人生之快乐。而统治者如果能够在自我修养之上追求与民同乐,则是最高级的快乐,也是最高级的领导艺术。这种境界虽然很难达到,但并不是没有现实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