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王道思想的具体表现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 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 ,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 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 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子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 ,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 ,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 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 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 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 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 ,奚暇治礼义哉?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释】

①胡龁(hé):齐国臣子。②衅钟:古代新造成的重要礼器将要投入使用时举行的一种祭礼,要杀一只活的动物,用血涂上,这种仪式叫“衅”。③觳觫(hú sù):因恐惧而哆哆嗦嗦貌。④爱:吝啬。⑤异:惊异、奇怪。⑥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⑦折枝:曲折肢体,即鞠躬。

一说折树枝。⑧刑:典型、榜样。⑨便嬖(pián bì):在国君身边服侍的近臣。⑩愬:同“诉”。

罔:同网,设置罗网。 赡:本义是丰富充裕,这里指顾不上。

【细读】

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对于儒家思想的传播有着重要的贡献。战国中叶,孔子已经去世一个多世纪,孔子的弟子也都去世了,天下局面越来越乱。许多思想家纷纷站出来,为拯救纷乱的世道提出了自己的主张,百家争鸣的局面开始出现,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的局面有所改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孟子挺身而出,到处宣传儒家的政治主张,其核心便是推行仁政的王道、民本思想。

齐宣王与梁惠王不同,齐宣王比较谦虚,有礼贤下士的风度。明代大思想家李贽曾看出这一点,他说:“魏王根气大是骄浮,故老孟每每拦截之。独于齐王反复接引,亦只为齐王老实耳。看他此处问答,何等老实。”齐宣王开始时问的也是霸道问题,但孟子很快便把话题转向仁政,体现了他循循善诱的语言艺术。他开始讲述自己听说的有关齐王的一个小细节,就是他看到胡龁牵牛从堂下走过时,看到牛哆哆嗦嗦恐惧的样子怪可怜的,便问了一句。听说要拉去宰杀衅钟时,便不忍心而让放了它。但还要衅钟,于是让换成了羊。看来当时齐国首都的人都知道这件事,孟子当然也知道了。齐王也老老实实地承认是有这么回事,但他不理解老百姓为什么认为他吝啬,有点委屈。于是孟子顺着这个话题说开,并帮助他分析用羊换牛的心理。齐宣王听后非常开心。于是孟子顺势展开了自己的王道理想和政治设计。

宋代思想家朱熹分析说:“王见牛之觳觫而不忍杀,即所谓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扩而充之,则可以保四海矣。故孟子指而言之,欲王察识于此而扩充之也。”是对本章文脉和逻辑顺序的解说。孟子先一步一步引导出齐宣王的大欲,并用“缘木求鱼”的精妙比喻打消其争霸的念头,然后正面为之勾画蓝图。其路径与孔子和樊迟对话的想法基本一致,即先发展生产,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使他们“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当百姓富裕起来,生活有了保证,再引导督促他们走上仁义道德的道路,也就很容易而不感觉吃力了。使百姓富裕起来的方式是制定政策,让百姓都有田地可以耕种,在房宅周围栽种桑树养蚕,鼓励百姓保证吃穿的基本需求。

具体做法是:“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先富裕,再加强教化,这样的社会生活图景本身就具有极大的魅力,当然就会吸引天下的百姓前来了。应该看到,让百姓都有百亩之田,都有房宅,这是政府基本的职能,也是古代井田制的生产方式。这是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所要求的,核心在于“耕者有其田”,而这是中国古代社会各个历史时期都要提出的口号。故不能说孟子开历史倒车。至于齐宣王最后没有采纳孟子的意见,也没有王天下,那是另外的事,不能说明孟子的思想和政治主张有问题。 d6WK8CvVrJ7TWRnvQDOCzsLqs41ocjPuuV52AdJWBQP4FuTs7g3jjKeuNXdSmDz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