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孝悌是仁的根本

有子 曰:“其为人也孝弟 ,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 之本与!”

【注释】

①有子:姓有名若,孔子弟子之一。②孝弟(tì):通“悌”,是指对前辈和同辈长于自己的人应有的态度。③务本:追求根本。务,经营。本,树根,引申为根本、根基、基础。④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主要含义是热爱、关怀和照顾他人。

【细读】

有子说:“一个人如果能够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而爱冒犯上级长官的,很少很少。不冒犯上级长官而好叛乱的人,是没有的。因此君子务必要确立做人的根本原则,根本原则确立了,自然就明白做人的道理了。孝敬父母和尊敬兄长,大概就是仁的根本吧?”

孔子去世后,孔子的其他弟子因有子之言似夫子,故欲尊他为师。有子自己不同意,故未成此事。《论语》中除孔子称“子”外,只有有若和曾参二人称“子”。有子还排在曾子前面。翁天和说有子是孔子的儿子孔鲤的老师,所以才会发生这种情况。孔子的儿子与孔子的弟子是师兄弟关系,从这层意义上讲,孔子其他弟子尊有子为师也不无道理。如果没有这层关系,有子很难被如此尊敬。

“孝”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关怀、照顾、顺从,使其心情愉快,没有负担。“弟”是横向关系,要求对于兄长要尊敬。人们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人便是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因此,处理好这些关系是人之为人的基础和关键。孔子强调孝悌是仁的根本,认为做人要有根本,而孝悌是“仁”最根本的表现。

“仁”是亲近关怀别人的品格,观察判断人们是否具备这种品格一定要在至少两个人在一起或处于人群中时。古人在举行一些仪式时,会安排两个人同时出场,相互作揖以示礼节。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就可以观察各人的修养和气度。古人在耕田这种劳作中,也是两个人并肩使用一个农具“耦”而耕。“耦”就是二人,偶字也是从这里派生出来的。这样,两个人在合作中都可以感觉到对方有没有出力、有没有照顾对方,这都能从中看出一个人的品性和心胸。因此,只有在对别人的态度中才能看出一个人是不是仁人君子。因此,首先必须有二人才可以体现“仁”,这便是“仁”的本义。

“仁”是中国文化的基础,也是儒家学说的关键词语。孔子一生提倡的思想核心就是这个字。“仁”的品格是做人的根本,人类只有相互关怀才能共同得到幸福,幸福感往往是借由帮助别人获取的,因此我们从小就要扎下仁的品性之根。孝悌又是仁的根本,所以有若说:“作为一个人,如果他能够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则会鲜少冒犯上级长官。不冒犯上级长官而好叛乱的人是没有的。因此君子务必要确立做人的根本原则,根本原则确立了,自然也就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孝敬父母和尊敬兄长,大概就是仁的根本吧?”这种推理是成立的。而人际关系的起点确实是从家庭向外延展的,一个打骂爹娘的人不可能对他人友好,故培养孝悌的品德是培养仁的品格的起点和基础。

正如周公辅佐武王建立周朝,又在武王去世、成王年少的情况下果断承担起维护国家政权的重任,历尽千辛万苦,使天下和平繁荣。这使文王及其先祖都留下千古美名,这便是大孝。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便曾经明确说明过这一观点,而司马迁包羞忍辱,发奋著述,完成《太史公书》,实际上也是对父亲以及先祖的大孝。故大孝要有踏踏实实的行动而不是空话。 3mfX1XXXZxMLnFqfNck5q523yZLUmkJwJZgjiQpBu/RJME9jk2EMqgO8NhsIjG9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