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孔子的“学”与“习”

子曰:“学而时习 之,不亦说 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注释】

①习:本义是鸟练习飞翔时屡次扇动翅膀,反复起飞。②说(yuè):同“悦”。③愠(yùn):生气,恼怒,怨恨。

【细读】

孔子说:“学习而经常进行温习与实践,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聚会谈天,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不重视自己也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品格吗?”

孔子给出的这三句话相互联系,层层递进,构成人生学习修行的三个阶段,也是三种人生境界。在开始学习与修行的阶段,反复学习与实践,并不断有新体会,内心很愉悦;学习到有一定心得体会的阶段时,与同学同仁同道者相互切磋共同提高,便会感觉体会到无限快乐;最后达到不为社会潮流所动而坚守仁义道德之人间正道的境界,实际已接近圣人的思想境界。

人活着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学习,不断提高修养,在与朋友交流切磋中不断进步。即使没有人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不颓丧,因为学习修养完全是为了自己内心的真实和充实。如果自己修养高了,学识也多了,那么即使得不到名利也不会太在意,因为修身的目的是为了内在精神的充实完美,而不是为了功名利禄。这是孔子思想的主要特点之一,即从内向外,由己及彼,由亲到疏进行自我修养。就像人们在生活中,只要努力地学习和工作,并在这一过程中提升了自我能力,并获得了精神愉悦,那么结果又有什么重要呢?领导提不提拔你、你的成绩有没有人能看到,都不应该对自己的内心产生什么影响。就像孔子告诉我们的道理,但求修养自身,不要考虑太多,也不要在乎太多,一切顺其自然就好。 e78fBOIt298oqkkV0MolnBz3Ppe42z6RUE26huq3KAnw3RqdecQVRe3OPRWNX9r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