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德治与法治

子曰:“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民免 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注释】

①道之以政:道,通“导”。以政导之,用行政法规来引导管理百姓。②免:先秦时若单用免字,一般都是“免罪”“免刑”“免祸”的意思,这里也是如此。③格:亲近归附。

【细读】

孔子说:“用行政法规来进行管理和统治,用刑罚来整治规范,老百姓可以免于刑罚,但心中没有耻辱感;用德行教化来进行领导和管理,用礼乐制度来整治规范人的行为,老百姓不但知道耻辱,而且内心也对管理者更加亲近和认同。”

这是两个层次的领导艺术。如果只是强调行政管理,用刑罚来进行统治,即使百姓能够免于刑罚也是被动的,没有内心的自觉意识,只强制规范外在行为并不利于内在道德品性的提高,因此这种管理是低层次的。只有用仁义道德来身体力行,起到表率作用,用道德人格的力量来进行领导,才能使百姓心服口服而自觉为国家或集体出力。《礼记·缁衣》篇说:“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遁心。”用这段话来理解本条,便可清楚“格”的准确含义。通俗讲,如果以德和礼来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就会得到百姓的亲近和认同,就会有凝聚力和向心力,那么这种道德的力量就是无比强大的。而如果以行政和刑罚来治理国家,虽然也能够维持统治,但百姓对国家没有感情,就会离心离德,对于国家事务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因此后来荀子强调“礼乐刑政”的统一,提出了更为完备的施政大纲。

以德治国是孔子的一贯思想和主张,是儒家思想中理想的政治状态,如果天下人都能够做到这一点,大同世界就实现了。因此,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便是两个不同的层次和概念。以德治国,不是没有规矩和法度,而法度的体现是礼,因此礼是双刃剑,本身就有强制的规定性。违犯礼有各种惩罚措施,严重的也要剥夺其生命,因此古代往往称礼法。德的具体内容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是博施恩惠,即孟子所提倡的“推恩”,是对于广大社会成员普遍的温情脉脉的人文关怀。国君如果施行仁义,那么提拔的官员也必定是有德之人,官吏士大夫们也必然理解国君的施政方针,也会推行仁义,这样层层以道德力量来进行行政管理,社会成员就会相安无事,天下就会祥和,整个社会就能完美地运转。 ey3mLa0NREux26M0jgQ+JdKTst0PYl1V8HDJu1nsBB0L78pEKfQiTwOcb5qm6UO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