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孔子问政之道

子禽 问于子贡 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注释】

①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是否是孔子学生有不同意见,但郑玄注明确说是孔子的学生,但从其曾经在子贡面前公然贬低孔子看,可能不是。②子贡: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人,比孔子小三十一岁。

【细读】

子禽问子贡:“老夫子每到一个国家,就一定要过问那个国家的政事,是他自己主动请求的呢,还是国君主动给了他这种机会呢?”子贡说:“老师以他温和、善良、恭谨、俭朴、谦让的品格而得到该国国君的信任,所以能够得到这种机会。老师对于这种机会的追求,与其他人对于这种机会的追求有很多不同。”

这是孔子的弟子子贡回答陈亢问题的对话,谈论孔子每到一国一定过问政事的问题。这里涉及一个问题:即孔子治学和教学的目的。从孔子一生的行踪和言论可以看出,孔子并不只是一个文化学者,还是一个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立志改变社会现状,重新建立新的社会秩序的社会活动家。我们以前对孔子的认识是思想家、教育家,实际说他是社会学家和社会活动家更为确切。《吕氏春秋》说孔子周游列国,干谒国君八十多人,现在的社会活动家恐怕都难以达到这个数量,何况是在孔子那个时代呢!这足以显示孔子对于政治的热情。孔子一生最大的愿望是“克己复礼”,是使“天下归仁”。但如果说孔子是顽固的复辟派也不对,孔子其实是“托古改制”,他从事教学和周游列国的主要目的是推行“吾道”,可见孔子及其弟子都是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的。“以天下为己任”是儒家学者一直高举的旗帜,也是后世知识分子积极入仕,有社会责任感的思想源泉。子禽之问,是对于孔子如此积极关注政事不理解;子贡之答,在赞美老师优良品德的同时,肯定了老师关注政事并积极追求的做法。这与只关注个人荣辱得失的行为有本质的区别。这是儒学精神的本质所在。

本条还体现了一个事实,就是孔子是以自己的高尚品德而赢得了天下诸侯的信任,各国诸侯只要有机会,就会向孔子咨询治国的建议,都是诸侯主动问政,如齐景公、卫灵公、鲁昭公、鲁定公、鲁哀公等都是如此。这都反映出孔子在当时受尊敬和重视的程度。 RxfedM7Y+zsCFNquGV8pEGaXN+1tXqAgBfFvuCdc5bTCOt4Ex7qUa3MgaGpItFy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