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公共安全管理学概述

公共安全管理是治安管理的内容之一,属于公安学学科体系的组成部分。它以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为基础,以法律为依据,借鉴管理学和安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虽然公共安全管理作为学科的历史并非久远,但在维护社会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随社会的进步而迅速发展。

一、公共安全管理学的概念

(一)安全的概念

安全,顾名思义:“无危为安,无损为全”。安全与危险、损失相对,从这一角度,可以得到安全的广义性定义。广义的安全指客观事物的危险与损失程度能够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状态。然而安全涉及面广,不同行业或领域有不同的注解,总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保护”的含义,涉及职业安全、家庭安全和疾病防治等方面;另一种是“保卫”的含义,涉及国家安全、刑事犯罪和防抢防盗等方面。

警察职业中的安全是属于“保卫”范畴的安全,它以正常的工作状态和生活状态为标准,人或事物偏离了正常状态则为不安全。这种偏离是对人正常活动范围的偏离、人正常生命特征的突然偏离和财物归属关系的非正常改变。因此,警察职业中的安全是公众的综合安全,它不仅包括防盗、防劫、防入侵、防破坏,也包括防火安全、交通安全、通信安全、信息安全以及人体防护、医疗救助、防煤气泄漏等诸多内容的安全。从公安工作的角度出发,安全是指没有引起人员意外过界、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条件。

(二)公共安全的概念

从法律角度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公共安全的一般定义。刑法中的危害公共安全罪,是以对公众的生命、健康或者财产的造成侵害或者危险为内容的犯罪,故应注重行为对“公众”利益的侵犯;刑法是将生命、身体、财产等个人的法益抽象为社会利益作为保护对象的,体现对社会性的重视。“公众”与“社会性”要求重视量的“多数”。换言之,“多数”是公共安全这一概念的核心。“少数”的场合应当排斥在外。但是,如果是“不特定的”少数,则意味着随时有向“多数”发展的现实可能性,会使社会一般成员感到危险、可能使多数人遭受侵害。从侵害的角度而言,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生命、健康、财产的安全,是公共安全。然而在公安学科层面,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刑法视角,应该看到,侵害的结果是扰乱了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是对现有平衡状态的践踏。因此,公共安全是人们正常生活和生产的秩序与平衡状态。

(三)公共安全管理的概念

公共安全管理,美国和澳大利亚称为“紧急事态管理”(Emergency Management),新西兰称为“民防”(Civil Defense)或“民防紧急事态管理”(Civil Defense Emergency Management )。美国联邦紧急事态管理局对“紧急事态管理”定义为:组织分析、规划、决策和对可用资源的分配以实施对灾难影响的减除、准备、应对和从中恢复。其目标是拯救生命、防止伤亡、保护财产和环境。

国内广义的公共安全管理同样针对“灾难”而设定,是对威胁公众生命和财产全方位“灾难”事件的预防、应急处置和善后处理。由于危害公共安全事件种类繁多,管理部门涉及面广,没有哪一个部门可以统管公共安全,如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主管劳动安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卫生、食品、环境安全,交通运输部主管交通安全等等。这从学科分类中也可略见一斑,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GB/T13745-2009),涉及安全的学科有一级学科安全科学技术(620),有信息与系统科学相关工程与技术(413)下的二级学科信息安全技术(41320),有心理学(190)下的三级学科安全心理学(1905510),有计算机科学技术(520)下的三级学科数据安全与计算机安全(5201060),有管理学(630)下的三级学科应急管理(6304420),有社会学(840)下的三级学科职业安全卫生科学技术(8407445)等等,涉及学科领域众多。

公共安全管理学作为公安学下的二级学科,必须在公安学知识体系的框架内,必须是与公安工作密切相关的知识体系,它不同于广义的公共安全管理,应属于公安业务范围内的公共安全管理,是狭义的公共安全管理,即是对人们正常生活和生产秩序的维护与保持,依据法律和公安职责,对打乱该秩序的事故和人为事件进行防范、处置和恢复的全过程。因此,公安学下的二级学科——公共安全管理学是研究公安职责范围内公共安全管理的微观机理、宏观规律和外部联系的科学。

二、公共安全管理的基本内容与特点

公共安全管理学是关于公共安全管理的科学,在论述公共安全管理学之前,有必要了解公共安全管理的基本研究内容与特点。

(一)公共安全管理的范畴

前已述及,各政府部门所规定的公共安全管理的范畴并不完全相同,公安干警作为人民卫士,在社会安定与和谐,正常秩序的维护以及灾害性事件的防范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社会公共安全管理方面,主要从事危险物品管理、消防管理、社会面安全防范技术手段的管理,防范恐怖事件的发生,防范群体性危机事件的发生,防范大型活动中群死群伤等事件的发生。通过对上述事件的管理与防范,遏制干扰正常生活和生产秩序事件的发生或者降低其干扰程度。

作为公安学下的二级学科,公共安全管理学与其他二级学科“公安交通管理学” “公安应急管理学” “警察指挥与战术学”等存在一定的“交集”,这既体现了公安学作为一个整体,其名下各分支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又说明公共安全管理在不同领域管理方法与研究范式上存在着差异。正是这种联系与差异,使得公共安全管理学的内容广泛,研究范式呈现多样性。

(二)公共安全管理的特点

公共安全管理是公安机关治安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具有治安行政管理的一般特征。同时,它又不同于其他治安行政管理,有其自身的特点。

1.安全目的明确

维护社会治安,保障国家、集体财产和公民人身、财产安全,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安全环境是治安行政管理的根本目的。所有社会治安管理工作都应该为实现这一根本目的而努力。但是,各种公安治安管理业务由于其在整个治安行政管理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因而其具体的管理工作目的也不一样。如户口管理工作主要是为了掌握人口情况,为其他业务工作提供基础条件。秩序管理则主要是为了维护各种场所的正常治安秩序。公共安全管理的目的是通过管理活动,消除各种安全隐患,直接保障公众的生命和公私财产的安全。直接、明确的安全目的是公共安全管理的一个主要特点。

2.技术要求较高

公共安全管理包括危险物品管理、消防管理、安全技术防范、大型活动保卫等安全管理工作,涉及许多学科。所以,公共安全管理不仅需要一般的行政管理手段和方法,还需要综合动用多学科理论和技术。实现科学管理,需要大量使用科学技术手段,甚至高科技手段。否则,就很难发现、消除各种安全隐患,预防各类安全事故与危机事件,保障公共安全。

3.社会参与广泛

公共安全涉及公众的生命和公私财产的安全,公众既是保护对象也是公共安全管理参与的主体,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其社会参与程度较之其他管理工作更为广泛。社会各界参与公共安全管理的形式多种多样,参与的范围也相当广泛。公安机关坚持专群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在预防安全事故与危机事件、消除安全隐患方面的作用,落实各种安全防范措施,是做好公共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

三、公共安全管理的基本方法

方法是关于思考、认识、改造世界的途径、程序和技巧的统称。对于管理领域,管理方法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它是指用来实现管理目的而进行的手段、方式、途径和程序的总和。换句话说,管理方法是运用管理原理,实现组织目的的方式。依据管理学中管理方法的定义,结合公安机关公共安全管理的实际,可以确定公共安全管理方法的含义是公安机关为实现公共安全的目的,依法在公共安全管理中采取的手段、方式、途径和程序的总和。

(一)公共安全管理方法的分类

类别体现各种管理方法的特征、性能、结构、适用范围,以便掌握与使用。公共安全管理方法可以有多种分类方法:

1.按方法所依据的理论层次分类

分为哲学层次、一般层次和具体层次的方法。

哲学层次的方法是指在公共安全管理方法中依据或持有认识和改造世界最根本的方法。如唯物主义方法、辩证唯物主义方法、机械唯物主义方法、唯心主义方法等等。

一般层次的方法是指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管理方法。如政治、经济、技术等管理方法,具体地表述,有法律、行政、物质、精神、职权等管理方法。

具体层次的方法是指各种具体事物的安全管理方法,多数是依据人类活动划分,适用于某一具体活动的安全管理方法,它们虽具体,但并非细小。如国际安全事务管理方法、国家安全事务管理方法等。

从理论上讲,高层次对低层次具有指导作用,但高层次的方法较为抽象,属于理念范畴,它必须通过具体低层次的方法来体现。而高层次的方法又是低层次方法的归纳与升华,因为理论来源于实践。

2.按安全管理权限的特性和特征分类

这是一种按安全管理的本质特征所作出的分类,也是一种最重要最本质的分类方法。因为管理就是“统治”,管理的实质就是权力的分配和应用。管理需要约束,没有权力,就无法进行约束,管理就根本不起作用。

按管理权力特性的不同可作如下分类:

(1)根据权力实施的时序:可分为以预防为核心的“事前管理方法”,以应急处置为核心的“事中管理方法”和以处罚为核心的“事后管理方法”。

(2)根据权力的性质或行使权力的方式:可分为以个人利益为核心的“专制独裁管理方法”和以公众利益为核心,管理双方利益相同、信息互通、相互尊重、彼此相容、制约适度,具有透明性与双边性的“和谐民主管理方法”。

(3)根据权力所赋予的手段:可分为以行政命令为核心的“行政管理方法”,以经济手段为核心的“经济管理方法”,以职权责任为核心的“职权管理方法”,以法律条文为核心的“法律管理方法”和以宗教教规为核心的“教义管理方法”等。

此外还有:根据权力界限划分的方法和根据权力分配方式划分的方法等等。

3.按精确度分类

分为定性管理方法、定量管理方法和模糊定量管理方法。

定性管理方法是按照事物运动的特点,分析其系统的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关系,使其安全运行的管理方法。这是一种条文式的管理方法。

定量管理方法是通过对系统运转状态的数量描述,寻求各子系统及其要素在数量上对系统运转状态的影响,建立相关数学模型,并通过改变其中某些参量以求控制系统运转状态的数值管理方法。

模糊定量管理方法是对一些参与并影响系统运转效果且不易量化的参数设定范围,形成模糊定量。借助这种模糊定量方法进行的管理就是模糊定量管理方法。

安全管理方法的核心是“预防”,这是人类对管理理论、安全理论和客观事物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传统安全管理工作的着眼点主要放在系统运行阶段,一般是安全问题发生了,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原因、提出对策、修正系统,这种模式称为“事后处理”模式。由于存在许多弊端,安全问题不断发生。这种“事后处理”处罚模式,否定了情感在安全管理中的作用,割裂了直接从事危险物品工作的人与单位、社会的关系,有碍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违反了“以人为本”管理理念。而科学化安全管理工作的着眼点是预先对危险进行识别、分析和控制,变“事后处理”为“事先控制”,预防为主,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预防需要全体从业人员的共同参与,在预防工作过程中,人的安全意识不断提升,以人为“核心”的现代管理理念得到体现。当然,认识的深入还使我们发现安全管理必须是系统工程,单一管理方法不能独立承担安全管理的重任,必须形成立体、网络式管理,相互监督,各负其责,协同运行,才能达到安全的目的。由于管理方法繁多,受篇幅限制,不能一一介绍,这里按权力实施的时序分类方法对事前、事中和事后管理方法进行简要的阐述。

(二)事前管理方法

1.含义

事前为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而采取的管理方法就是事前管理的方法,因此“预防”二字是事前管理的核心,也是安全管理工作的重心。

2.性质

(1)科学性。按系统哲学观点,客观世界是由各种系统所组成,过去是系统的变化,将来也是系统的变化,只要在系统上予以分析和注释,就可以大致清楚其来龙去脉,并为预防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因此预防必须建立在对事物变化规律认识的基础上,而且这一认识必须全面、深刻,否则将使制定的预防政策或策略有所疏漏、产生偏见或不切实际,从而不能真正达到预防的目的。当然人类认识事物变化规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入,认识不断全面的过程,因此预防政策也会随认识的不断深入而变化,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管理方法贻害无穷。

(2)周密性。预防需要工作细致,而且越细致越好,因为问题总是在疏漏的环节上出现,因此这要求管理人员具备很强的责任心与管理能力,同时也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关于投入成本的限度,曾有人将“汉德公式”演绎为“理性预防”的观点,我们在预防中需要考虑成本的因素,但决不能将成本变成降低安全防范标准的理由。

(3)非罪性。对于防范过程中的错误或疏漏,由于缺乏危害性的事实,一般不列入犯罪行列。相对事后管理而言,在事前管理采取的各项措施一般是非罪性的,当然对于玩忽职守,无视安全的行为或状态,适当地处罚确有必要,其目的是帮助改善其功能,调整其关系,提高其工作效率,规范其行为,达到消除安全隐患和警示可能遇到的危险等。

3.预防的基本方法

预防的方法很多,主要有法律的、行政的、教育的、管理的和技术的方法等,较常使用的是目标管理和安全评价的方法。

(1)安全目标管理。安全目标管理是目标管理的原理、方法在安全工作中的应用。它是指单位内部各个部门以至每个人,围绕管理组织在一定时期的总方针、确定的安全总目标制定各自的具体目标、行动方针,保证措施和工作进度,有效地组织实施,并对实施过程实行“自我控制”,对实施结果进行严格考核从而确保目标实现的一种管理制度。它通过层层分解和设定目标,建立自上而下的、完整的目标体系,通过目标的层层分解,控制措施的层层落实,工作的层层开展,达到全员参与、全面管理的目的,充分体现“人人有责”的原则,进而保证安全总目标的实现。

安全目标的设定是安全目标管理的核心。目标设定是否恰当,关系着安全管理的成效,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安全目标的设定依据包括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政策、法令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要求;上级管理部门的劳动保护工作方针、政策和要求;行业保护规划;单位的安全工作现状与问题;单位的技术条件和经济条件等。同时,目标的设定应当遵循可行性、重要性、综合性、先进性、激励性、对应性和量化原则。

(2)安全评价。所谓安全评价就是对系统在危险性分析的基础上辨识和检测出其现有的与潜在的危险性,并对其大小(即危险度或风险)做出定性或定量的描述与估算,确定科学的安全投资,制定有效的安全对策,把危险性控制在允许的限度之内,为安全管理提供依据,以求得最低的事故率、最小的事故损失和最大的安全效益。

(三)事中管理方法

1.含义

安全事故一旦发生,必须尽可能采取一切办法迅速反应,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扩大,把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在此期间采取的管理方法为事中管理方法。可见事中管理本质上是应急处置,其方法就是应急处置的方法。

2.性质

(1)紧迫性。事中管理的紧迫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部分安全事故发生会持续一段过程,如危险化学品泄漏等,必须立即处置并控制事故现场,防止火灾、爆炸或中毒事件发生,防止事态扩大;其二,危险物品的丢失与被盗将严重危及公共安全,必须立即设法追回,因此事中管理具有紧迫性。

(2)危险性。火灾能伤害生命、损毁财物;危险物品具有爆炸、燃烧、腐蚀、毒害、放射和杀伤性。危险物品致人伤亡和财产损失事件屡见不鲜。例如2015年8月12日,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天津港发生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2次大规模爆炸及其多次小规模爆炸共计爆炸总能量约为450吨TNT当量,共造成165人遇难(参与救援处置的公安现役消防人员24人、天津港消防人员75人、公安民警11人,事故企业、周边企业员工和周边居民55人),8人失踪(天津港消防人员5人,周边企业员工、天津港消防人员家属3人),798人受伤住院治疗(伤情重及较重的伤员58人、轻伤员740人);304幢建筑物(其中办公楼宇、厂房及仓库等单位建筑73幢,居民1类住宅91幢、2类住宅129幢、居民公寓11幢)、12428辆商品汽车、7533个集装箱受损。截至2015年12月10日,国务院事故调查组依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经济损失统计标准》(GB 6721-1986)等标准和规定统计,已核定直接经济损失68.66亿元人民币。

(3)协同性。为了处置已发生的安全事故,减少损失,需要各相关部门协同工作。例如2015年12月10日,在京沪高速公路江苏淮安市段,一辆满载29.4吨醋酸丁酯的槽罐车和一辆半挂货车追尾,导致醋酸丁酯泄漏并爆炸起火。公安、武警、环境监测中心、医疗卫生等部门协同工作,妥善处置了这次事故,除一司机在爆炸中死亡外未造成其他人员伤亡。

3.事中管理方法的地位

事前管理方法的作用无须多言,其地位在按时序进行分类的方法中占据主要地位,事中管理方法的地位次之。但事中管理方法也有其优点与作用:第一,成效显著。应急处置与预防不同,工作成果显而易见。预防工作繁重,人力、物力、精力、财力和时间消耗巨大,但成效并非直接。虽然可以用统计的方法通过对比得出预防成效,可这种论证方法属于“间接论证法”,并非所有的人都能接受。应急处置效果明显,对于剧毒物质泄漏事故,通过应急处置控制了事故现场,则减少危险物质扩散的范围可以通过简单的计算得出;对于易爆物质泄漏事故,通过应急处置,则可避免爆炸。若这些物质爆炸,则产生的TNT当量、爆炸殃及范围等也可以通过简单的计算得出;对于危险物品被盗事件,通过应急处置,追回了危险物品,其成效易于量化计算。第二,思想易于统一。预防工作成本高,工作量大,容易造成非议,思想上难以彻底统一。思想认识模糊,工作思路不清,将造成工作的懈怠,影响工作效率。而对应急处置意义的思想认识易于统一。应急处置的含义可以用“救火”来类比,而对“救火”的意义与紧迫性的认识易于统一。第三,预防疏漏的补救。前已述及,就局部而言,管理可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但在较大的范围内,事故又难以避免,因为人总会有工作疏漏与思想麻痹的时候。应急处置正是对预防工作疏漏,造成不良后果的补救,以减少损失与影响。

事中管理是对预防工作的补充,但这不意味可以削弱预防工作。应急处置是事中管理的基本方法,是应急预案的实施过程,而应急预案的制定与演练属预防的范畴,应急预案制定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应急处置的效果。因此事前管理与事中管理是一个整体的两个部分,它们互为补充,各自发挥自己的作用。

(四)事后管理方法

1.含义

在安全问题上事后管理为出了问题以后,为教育当事人与周围的人,引以为戒,而采取的管理方法为事后管理方法。事后管理属于“善后”工作,公安机关“善后”工作的核心是处罚。

2.性质

(1)被动性。被动性相对于主动性而言。事前管理是一种防止安全出现问题的积极主动的预防行为,而事后管理是为吸取教训,采取的一种无奈之举,也可以说是一种被动防范。

(2)针对性。针对已经发生的问题采取的管理行为。

(3)惩罚性。依法追究责任人的责任。为强化惩罚的作用,首先,惩罚应及时,及时可以防止事态扩大,减少损失,并有利于证据的确定、原因的确认和人的行为的纠正;其次,惩罚应客观,应防止主观认同,避免主观臆断,强调客观取证作出的客观分析;其三,惩罚应与教育相结合,惩罚本身就是教育,但也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吸取教训,工作才会做得更好。

3.事后管理的程序与原则

事后管理一般有报告、分析和处理三项基本程序。

(1)报告。报告是进一步行动的依据,是获取信息的最基本渠道。报告实质是一种信息流通,即将管理对象发出的信息传送给管理者,以供采取管理措施。报告应真实反映情况,否则不起作用。

(2)分析。在事后管理方法中的分析是对既成事实的分析。分析的效果受分析者的立场观点、知识水平、观察分析问题事物的能力、看问题的视角以及众多偶然因素的影响。分析的结果不同提供决策的基础也将不同,后续管理行动也将产生差异。

(3)处理。处理是根据分析结果所采取的实际行动,其作用是通过处理(措施)改善其安全状态,是被动管理中最重要的一环。处理分为对人的处理与对安全状况的处理。前者主要是通过惩罚以及对有功者进行奖励等儆戒或激励方式,改善人在安全系统中的作用;后者是改善物质环境条件、消除不安全因素的影响。这是人机系统两个方面的同时改善,缺一不可。

“三不放过”是事后管理的原则。“三不放过”即事故原因不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不查清不放过、防范措施不落实不放过,这是处理方法与事后管理经验之总结。

4.事后管理方法的地位

过去对事物发展变化规律以及安全防范规律的认识不足,防范不得要领,起不到防范的效果,也就不可能重视预防。随着科技的进步与人认识水平的提高,对事物发展变化规律以及安全防范规律有了较为深入和全面的认识,为事前安全管理提供了可能。人类文明的发展,对人自身价值的实现越发重视,“人本主义”思想已成为管理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事前安全管理向前发展的动力之一。另外,科技与经济的发展为事前安全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与经济保障。事前安全管理的作用越发显著,地位也不断提高,最后事后安全管理退为次要的地位。在现代安全管理理念中,事前安全管理最为重要,事中安全管理次之,事后安全管理再次之。尽管事后安全管理处于次要的地位,但它在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方面的分析为安全防范系统的改善提供依据,并为安全教育提供资料支撑,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公共安全管理学的基本理论

公共安全管理的目的是预防和控制安全事故或案件的发生。事故的发生有其自身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案件的发生同样存在一定规律,发现、认识和掌握这些规律就能帮助我们预防和控制安全事故或案件的发生。虽然公共安全管理理论目前还处在发展期,但已经初步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并支撑公共安全管理学知识体系。

(一)预防理论

1.本质安全理论

所谓本质安全就是指涉及社会秩序安全、公众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系统,具备从根本上防止危害事件或事故发生的功能。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1)失误纠错功能。指设备运行系统的操作者即使操纵失误,系统也不会发生事故和伤害,或者说系统在技术上具有自动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功能。例如石油裂化系统,当温度达到危险阈值时,加热按钮自动锁闭,按压加热按钮不能启动加热程序;消防管理中用钢筋混凝土代替草、木等建筑材料,即使用火烧,钢筋混凝土也不会起火。

(2)故障避险功能。指设备运行系统在发生故障或损坏时,能暂时维持正常工作或自动转变为安全状态。例如危险品生产企业存在多个易燃易爆危险品输送管道,一旦探测设备探测到危险物质泄漏,则能自动关闭阀门,阻止危险物质进一步的泄漏。

(3)降低危险性功能。指原本危险性较强的品种,通过降低其危险程度,使其在使用中不会对人身财产造成伤害。例如采用低毒高效农药,如除虫菊酯类农药,代替高毒高效“敌敌畏”农药,在使用中避免中毒事故或误服中毒事故。再如用非致命性武器代替军用武器,或在抓捕时用网枪、电击枪、次声波枪代替军用枪械,避免逃犯的伤亡。

本质安全理论是对应事故致因理论中的轨迹交叉论提出来的。根据轨迹交叉论的观点,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可以避免事故,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也可以避免事故。但相对而言,控制人的安全行为相对困难,控制物的安全状态相对容易,在预防和控制事故中,首先应该考虑实现操作过程、操作条件中“物”的安全。

在一些国家,本质安全化不仅是一种原则要求,而且还被定为法令强制执行。本质安全理论后来被扩展到工艺流程、人员素质和管理等更多的方面。比如工艺流程要求采用无毒无害化、全自动生产线、传感遥控技术、计算机监控、机械人技术,人员素质及其心理要求全面提高,管理决策也要实现本质安全化等,以达到从根本上消除事故发生的目的。由于实现本质安全化需要大量的资金和高科技投入,需要很高的科技水平,目前只是部分实现,但三同时原则、功能优化原则、功能适配、标准化作业、强化安全意识等具体做法促进了本质安全化的实现。

2.先兆辨识理论

先兆辨识是指根据系统危险性因素,分别研究其事故先兆,综合估算其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及事故的严重程度,进而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先兆辨识理论认为,任何系统的运转和事物的变化总是有先兆的,只要先期发现事故先兆并及时准确地破译,就能预防并控制事故的发生。

先兆辨识用于预测评价很有价值,在实践中常用于安全评估。事物变化的先兆可能有多种,有些比较容易接受和破译,有的则比较难;有些具有决定性意义,有的却没有。这就必须对已捕捉到的事物变化的信息进行认真的综合分析研究,做出力所能及的判断。比如在煤矿和部分大型煤场,为了防止煤的自燃,安装了煤堆释放气体成分和含量检测装置,当标志性气体含量达到阈值时发出警报,预示自燃近期将发生。

3.多重防护理论

多重防护是指设立多重防护措施,以增强对被保护物的防护效果。

多重防护理论认为,为了增加系统的可靠程度,必须采取多重防护措施,以增强其防护能力,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就像一座房子,在房门上加两道锁总比加一道锁要安全一些。目前通常采用的多重防护对策是人控加机控,或是人控、机控加电脑控制。

在公共安全管理中,多重防护理论已得到充分运用。如在控制爆破中,为了避免爆破场所附近的建筑、设施遭破坏,除了在方案设计时要遵循等能原理、微分原理、失稳原理,使爆破时没有多余能量产生,使建筑物失去整体稳定性而自然倒塌外,还要采用覆盖防护、近体防护、保护性防护三重防护措施,以防爆破产生的碎片、烟尘、空气冲击波等影响周围的安全。对公共娱乐场所,为预防火灾和火灾损失,规定了建筑的防火等级、安全出口的数量和宽度、火灾自动报警喷淋系统、装修材料的耐火性能、疏散指示标志和应急照明规格等等,形成了立体、全方位的多重保护体系。

(二)预测理论

1.事件树分析法

事件树分析(ETA)是一种从原因推论结果的(归纳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它在给定一个初因事件的前提下分析或预测此事件可能导致的后续事件的结果,从而定性与定量地评价系统的特性,并帮助分析人员获得正确的决策。由于事件树序列是以图形表示,并且呈扇状,故称事件树。

以枪库枪支被盗案件为例,防盗系统由四部分:值班保卫人员R、库房门锁K、库房内警报装置J、库房内藏枪的保险柜门锁A。四部分必须同时失效,即均处于失效状态(0000)时,盗窃案件发生。

图1-1 枪支被盗案件的事件树

根据部分不可靠度可以求取系统不可靠度和可靠度。如已知不可靠度P R =0.04,P K =0.03,P J =0.06,P A =0.07,则整个库房保卫系统的不可靠度P S 为(0000)状态的概率,即是四个部分的事件概率的乘积:

P S =P R ×P K ×P J ×P A =0.04×0.03×0.06×0.07=5.04×10 -6

整个保卫系统的可靠度R S =1-P S =1-0.00000504=0.99999496

显然,由于设置了多项防盗措施,使得整个保卫系统的可靠度要比各部分的可靠度要高得多。

若将库房内保险柜再增加一个门锁B,P B =P A =0.07,这时枪支被盗案件的事件树如图1-2。

图1-2 枪支被盗案件的事件树

P' S =P R ×P K ×P J ×P A ×P B =0.04×0.03×0.06×0.07×0.07=3.528×10 -6

系统的可靠度R' S =1-P S =1-3.528×10 -6 =0.9999996472

R' S /R S =0.9999996472/0.99999496=14

显然,在保险柜上再加了一把锁后,其整个系统的可靠性提高了14倍,枪支被盗案件发生的概率也大大降低了。

2.事故树分析法

事故树分析(FTA)又称故障树分析,是进行事故分析、评价、预测的先进的科学方法,也是安全系统工程最重要的分析方法。它能对各种系统的危险性进行识别评价,既适用于定性分析,又适用于定量分析。

事故树定性分析,是根据事故树确定顶上事件发生的事故模式、原因及其对顶上事件的影响程度,为采取最经济、最有效的预防对策和控制措施,从而防止同类事故再次发生提供依据。定性分析包括求最小割集、最小径集和基本事件结构重要度分析。

定量分析是在求出各基本事件发生概率的情况下,计算顶上事件发生概率。根据所求出的结果与预定目标值进行比较,如果超出了目标值,就必须采取必要的系统改进措施,使其降至目标值以下。如果事故发生的概率及其造成的损失能够为社会所认可,就不必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事故树定量分析包括顶上事件发生概率计算、概率重要度及临界重要度计算三部分。

以盗窃案件的事故树分析为例:

将盗窃案件按照基本事件性质和相互之间的组合关系分成7类,每类总概率为1,未列入基本事件发生的概率均小于0.1,合计为0.4。以2008年一季度盗窃案件的统计数据为基础,根据事故树与门和或门的关系,确定基本事件发生的概率,具体数值详见表1-1。

表1-1 基本事件的符号和出现概率

续表

根据S区2008年一季度盗窃案件的发案情况,确定了18个基本事件,为突出重点,略去发案概率较小、对顶上事件影响较小的基本事件。以盗窃案件发生的必要条件:盗窃者、财物、时间和地点为中间事件,构成与门关系的4个模块,每个模块又按照组成因素继续编制,形成了盗窃案件事故树,如图1-3。

将图1-3盗窃案件事故树和表1-1各基本事件的概率输入事故树运算程序中,定性分析得出此事故树各基本事件的结构重要度,定量分析得出此事故树各基本事件的关键重要度,其大小顺序为:Cg(5)=Cg(8)>Cg(6)>Cg(1)>Cg(14)>Cg(13)>Cg(15)>Cg(9)>Cg(10)>Cg(18)>Cg(12)>Cg(16)>Cg(2)>Cg(17)>Cg(7)>Cg(3)>Cg(11)>Cg(4)。

符号转化为基本事件名称,关键重要度大小顺序是:熟悉环境=技防失效>锁失败>投撬锁>白天>夜间>街面>疏忽大意>责任心不强>入室>认识不足>饭店、娱乐场所>扒窃>商场>护栏失效>拎包>业务不熟>撬门。

图1-3 盗窃案件的事故树

(三)控制理论

1.系统安全理论

系统安全是指在系统寿命期间内,应用系统安全工程和管理方法,辨识系统中的危险源,并采取控制措施,消除危险源或者降低其危险性,从而使系统在规定的性能、时间和成本范围内达到最佳的安全程度。系统安全理论认为: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源是事故发生的原因,必须在确认事故致发因素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系统地控制致发事故的各个因素,保证整个系统寿命期间内的安全。

系统安全理论是在系统论、控制论的学术思想和工作方法影响下发展起来的预防和控制事故的理论。系统安全理论注重整个系统寿命期间事故预防的系统性,强调在新系统的开发、设计阶段要采取措施控制危险源;在系统运行期间要实施跟踪检查,避免管理方面出现疏忽和失误;在预防事故中要注意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的状况,而不是孤立地控制各个因素。

系统安全理论告诉我们,预防和控制事故要考虑系统性问题。即预防和控制事故发生的基本原则是采取系统的对策。在公共安全管理中,应当综合采用安全法制对策、安全管理对策、安全教育对策、安全技术对策等事故预防和控制对策。从宏观层面上,要根据不断出现的新问题,相应地完善安全规范;要善于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研究和改善确保本质安全的技术措施;运用事故理论不断地改进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思路和方法;不断创新安全教育的形式和载体,增强安全教育的趣味性和实效性。从微观层面上,从业单位也要通过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加强对危险岗位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增加安全设施和设备的投入、强化日常检查和整改等各项工作,系统地控制与事故发生有关的各个要素。

2.重点控制理论

重点控制是指对安全问题的控制要分清主次、抓住重点。现代工业生产十分复杂,安全问题很多,需要控制的对象也多,全面控制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而是要分清主次、抓住重点,把控制力量放在关键的问题上。日本政府比较重视重点控制理论在管理中的运用,他们在调查研究、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挑选了劳动灾害发生率较高或潜在危险性较大的19个行业进行重点控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重点控制理论认为,控制重点就能控制大局。确定重点可以采用技术辨识方法、定性方法、定量方法等。ABC分类法是一种常用的定量方法,就是将历年发生事故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按事故发生频率高低排列,找出发生事故占总数80%的行业或部位作为重点(A类)进行管理控制。在我国,易燃易爆和有毒危险源已被列为重点危险源,与重点危险源有关的石油化工等行业就属重点控制行业。重点控制对象除了行业、部位以外,还可以细化到环节、岗位等。

在公共安全管理中,政府职能部门可以将容易发生燃烧、爆炸、毒害事故,并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场所,以及重大危险源作为重点控制场所;可以将爆炸物品生产行业、矿山系统以及烟花爆炸的生产行业作为重点控制行业,并采取有力措施对这些重点场所和行业进行有效控制。企事业单位可以根据本单位的从业性质,通过危险性分析、安全评估等科学方法确定重点部位,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其进行本质优化和强化监管,以实现重点控制的应有效果。 kmQUYurOoEPep33KmEWV63PzlU/cQiaslqe5n4p35pylUJ1G64ESj+cTeemokkK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