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学科论证概述

一、学科的概念

人类的活动产生经验,经验的积累和消化形成认识,认识通过思考、归纳、理解、抽象而上升为成知识,知识在经过运用并得到验证后进一步发展到科学层面上形成知识体系,处于不断发展和演进的知识体系根据某些共性特征进行划分而成学科。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GB/T 13745-2009)定义,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这里“相对” “独立”和“知识体系”三个概念是该标准定义学科的基础。“相对”强调了学科分类具有不同的角度和侧面,“独立”则使某个具体学科不可被其他学科所替代,“知识体系”使“学科”区别于具体的“业务体系”或“产品”。虽然国家标准中学科的定义明确,但在现实领域中,学科具有丰富的内涵。在高等学校的学科评估等活动中,学科就包含学科发展方向、学术梯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内容。从表面上看,这些内容属于学科建设的内容,但学科划分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科的发展。因此当今高等教育系统中,学科已远远超出了它原有的内涵,正在成为一个包容原有学科内涵的新概念。

(一)学科内涵

1.学科的基本内涵是一定科学领域的分支,是具有相同或类似知识的集合体。

2.学科所辖范围的知识具有内在的联系,彼此相互相关。正是这些具有内在联系和彼此相关的知识构成了学科一个有组织的知识体。

3.一门学科一旦从科学体系中分离出来构成自己的学科之后,它的存在和发展就具备了自己特有的逻辑发展规律。它可以不为其他学科的存在、发展或消亡所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自身所特有的独立性。当然,在知识渗透的今天,客观上这种影响也存在,且随着科学知识的整合或分化,这种影响将会扩大,但这种影响仅仅是现存学科知识体系容积的变化,并不影响它的固有发展规律以及独立性。

4.一门学科总是以特定的知识和事物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这是学科存在的前提条件。而且在学科发展中它的地位越发重要,成为学科划分的重要依据。这是因为相对独立的事物,就有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征,有其特有的内容和内在规律。对这些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的研究必然产生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当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达到一定的成熟程度后便形成了学科。当然,这个研究对象应具有相对稳定性,即使有所变化,研究对象的主体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5.学科,作为一定领域的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其分类标准并非一成不变,它会因不同人依据不同目的而被分割成很不一样的学科体系。不同国家可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特定的目的划分出一系列学科,并构成具有本国特色的学科体系。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变革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他们又可以重新修订学科分类目录,增加或合并某些学科。在同一国家的同一时期,各有关部门也会因为自己的需要,把整个知识分成种类不同、大小各异的学科。在我国教育部的学科体系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学科体系就存在差异;国家各部门项目申报体系中关于学科的分类也不完全相同;高考指南中把知识分为文科和理工科两大门类,小学把知识分为语文、算术、思想品德、自然常识、艺术等门类,中学把知识分为语文、数学、英语、地理、历史、物理、化学、政治、计算机知识等门类等等。

6.学科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在狭义上,它被当作学校的教学科目,如普通中小学校的政治、语文、数学等基本教学内容单位,高等学校中的专业教学的科目。这种将“课程”当作学科概念的方式缩小了学科的内涵。广义的“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是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它包括“动力源、知识源和应用源”。知识的产生需要动力,学科的动力源是研究方法,相对独立的研究方法产生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相对独立的知识构成学科的知识源,它是对现有知识范围的界定,是同一逻辑链条上知识的集合;知识有了应用价值才有意义,才有发展的空间,否则在知识爆炸时代,它将萎缩甚至被遗忘,也就是说只有具有了应用源,学科才有生命。因此,广义的概念一般被认为是学科的本体概念。

7.学科的概念和内涵具有发展和演化性。随着人们对它研究的深入,新的内涵不断被发掘出来。它的存在形式、分类方法、构建的体系都将伴随历史的进程而变化。研究学科概念的演变对于认识、理解学科概念与内涵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需要单独阐述。

(二)学科概念的嬗变

学科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既是时代精神孕育的结果,又总是处于过渡和发展状态,或者说,人类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不断深入深化的过程。学科一词最初源于古拉丁文中的discipline,其兼有知识和权力之意,乔塞(Chaucer)时代英文中的discipline指各门知识。《牛津英语字典》对discipline的解释是:门徒和学者所属,基于普遍接受的方法和真理。在法国,学科最初指自我鞭策和自我约束的小鞭子,后来变成鞭策探索者的工具,再后来,学科作为科学领域的一个部分。在中国古代,学科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学问的科目门类,二是指唐宋时期科举考试的学业科目。 自17世纪中叶开始至20世纪以前,学科基本上属经验性知识,是特定研究对象的经验总结,且学科相互之间壁垒森严。20世纪初,各学科研究对象之间的边界渐次开放,交叉性学科随之大量涌现。它改变了学科原有的单一性发展局面,也对原有学科的概念形成了挑战。到了现代,在不同领域,学科有不同的定义。有的根据现实的方法给它下定义,如,德国学者黑克豪森认为它是对同类问题所进行的专门的科学研究,以便实现知识的新旧更替、知识的一体化以及理论的系统化与再系统化。

我国现代高校的学科建设中拓展了学科的概念,将相对独立知识体系的学科本体含义推展到“科学共同体”、学术梯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基础设施等学术活动的基本方式。万变不离其宗,它还是围绕着“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的核心意义而展开的。这种推展不仅切合并准确反映了学科发展的规律及其进展,也与英国人贝尔纳氏关于科学是一种体系的思想相呼应。他把作为知识系统的学科概念拓展至发展知识和创造知识的专门系统。按照美国学者克拉克的说法,在这种专门化的组织中,同一知识领域内各有所长的教学、研究、管理等人员汇集在一起,承担着知识创造、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多重职能,支撑和维系着学科的延续和发展。无疑,这一定义对高等院校的学科评估和学科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学科的本质与特征

从以上关于学科概念内涵的粗略分析和嬗变中,我们不难引出学科本质及特点的若干认识。

第一,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是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作为一定领域的知识体系,它反映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客观规律,表达人类社会的主体世界和客观规律。

第二,学科的存在和发展以研究对象为基础,研究对象的变更或转移在根本上改变了这门学科的内涵。研究对象一旦放大,其原有学科就不能包容放大了的研究对象,势必为新的学科所包容或替代;研究对象一旦缩小,其原有学科的研究内涵也将缩小,对缩小的研究对象的深入探讨,会导致针对性更强的研究方法、理论或内在规律不断被揭示,最终促成子学科形成;研究对象一旦转移,其原有学科将无法驾驭和深入探讨它,新的学科也就产生。现代科学中不断涌现出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横断学科现象便是例证。

第三,学科是相对稳定的知识组合体。以反映和研究一定领域的客观规律为己任的学科在深入发展的同时,其新知识的生成和发现总在已有基础上进行。因此,在一定时空范围上,学科的主体知识结构相对稳定,构成该学科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新知识的发展建立在这些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

第四,在高等学校中,学科不仅是某一知识体系的科学范畴,它还代表着一种专门化组织。在这种专门化组织中,有该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教师、教辅管理人员和学生,以及他们之间的各种互动关系。正是这些不同身份和各有所长的人及其工作构成了高校中的各个学科,同时建设、维持和延续着学科的发展。其中,代表该学科之权威的学科带头人及其确立的学科研究方向是学科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所在。

可见,特定的研究对象构成了特定的学科,放大或缩小研究对象,学科领域也将改变,新的学科序列就这样产生了。而人们为了研究的方便,也会分类出不同级别的学科,形成学科体系。

二、学科分类

学科分类可以有学科和大学两个视角进行分类,而每个视角又可以按照不同的依据进行分类。

(一)基于学科的学科分类

按产生的时间,学科可分为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按产生方式,学科可分为综合学科、横向学科、交叉学科、分支学科等。见表2-1。

表2-1 基于学科的学科分类

学科学理论认为,科学发现过程好比矿物采掘过程。矿物采掘分为以探明矿物性质、深度、储量的钻探过程——“预采”,以大规模生产为目的的开采过程——“当采”以及在矿物层变化或新矿物品种的发现时所采取的“回采”过程。经典力学、热力学、化学、原了物理学、核物理学等是当采学科,它们一旦被发现,发展迅速,使用广泛;纳米学等是回采学科,它是在胶体学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回过来审视直径在0.1nm~100nm之间的颗粒时发现其特殊的性质,从而产生了纳米学,成为材料学的重要分支。因此回采学科并不是简单地回到从前,而是以现在为基点对前期知识的发展与深化;“云计算”应该属于预采学科,现在“云计算”才刚刚起步,大数据源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但抓住大数据采集和大数据运算法则,就能够站在科学发展的前沿,因此预采学科是未来的当采学科。

公共安全管理学是按照学科的产生方式分类的交叉学科。交叉学科的原意是“包含两门或更多的研究领域、科学或艺术的学科”。它首先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伍德沃思(R·S·Woodorth)于1926年提出,到了1937年,《新韦氏大学词典》和《牛津英语辞典补本》收入该词,其被解释为“介于两门或多门学科之间的”,亦即“跨学科性的”学科及其操作实践。因此交叉学科是一门具有对象跨越性、方法多重性和内容整合性等特性的独立自存的学科。它在研究对象上具有跨越性,即交叉学科的研究对象往往横跨两个或两个学科以上,探测其中独特的规律;在探测方法上具有多重性,即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往往要融合和移植两种或两种以上单一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呈现多样化;在表述内容上具有整合性,即交叉学科由于研究对象上的跨越性,致使其昭示的内容和规律往往是涵盖两门或两门以上单一学科所表述的理论构架和概念体系基础上所形成的整合性内涵;在主体能力上具有组合性,即从事交叉学科研究的科学主体并非单一学科的专门学家,而是通晓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精专博学之才,亦或由若干专家形成共同体,实现知识叠加、能力组合,使得科学主体群拥有探索科学交叉问题所必备的能力和知识库。因此,交叉学科是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单一学科基础上,科学主体凭借对象整合、概念移植、理论渗透和类比推理等方法,对研究对象及其变化进行探测、体认和再现后形成的跨越单一学科性的独立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理论与方法的统一、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二)基于大学的学科分类

基于大学的学科分类是以大学学科作为一个系统,分别以“建设、层次、比较、整合、体系、属性”角度进行的分类,见表2-2。

表2-2 基于大学的学科分类

GB/T 13745-2009中分为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三个级别,三者之间既是不同的学科层次,又相互联系、彼此制约。学科门类和一级学科是国家进行学位授权审核与学科管理、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依据,二级学科是学位授予单位确定人才培养专业的参考依据。

学科门类是对具有一定关联学科的归类。一级学科是具有共同理论基础或研究领域相对一致的学科集合。二级学科是组成一级学科的基本单元,与所属一级学科下的其他二级学科有相近的理论基础,或是所属一级学科研究对象的不同方面,并具有相对独立的专业知识体系,已形成若干明确的研究方向,而且社会对该学科人才有一定规模的需求。

公共安全管理学属于二级学科,但在GB/T 13745-2009中并未列出。其原因是:公安学是2011年教育部新增的一级学科,2009年颁布GB/T 13745-2009时,尚没有公安学学科。虽然公安学是教育部新增的一级学科,但教育部目前不再公布二级学科目录,使公共安全管理学二级学科的地位没有得到官方的确认,也使得公共安全管理学二级学科的论证成为必要。 CzrQ2fAeEFAap2XpyhF0g3zR2N1F14HBj7XTWN+nI9UIBEA/E706ZBq/4ypJwx2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