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弘历能行

勤政皇帝雍正去世了,在去世之前他最担心的问题是:弘历这小子能行吗?

我们不要责怪雍正,能人都这样,因为自己太厉害,所以对别人都不怎么放心。雍正去世前的心情跟一代明君唐太宗的心境非常相似。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四月,唐太宗病危,紧急召集长孙无忌、褚遂良这些元老进宫,对他们说:“太子仁懦,这个大家都晓得,我怕一口气喘不过来,将来这孩子被人欺负,你们替我好好照顾他……”

知子莫若父,李世民太了解李治了,幸好他自信自己对老臣们不错,他们应该不至于欺负自己的儿子。但作为一个乾纲独断的皇帝,把江山社稷交给一个懦弱无能的人,就是至死也不能完全放心。

雍正也是这样,他在生前就经常批评乾隆过于仁宽。乾隆继位之后,就着手改变父亲的治国方针,将刚猛调整为刚柔并济,这充分说明雍正的担心不是多余的。幸运的是,仁慈只是乾隆的表面,或者说其中一面,在乾隆骨子里深深藏着凶狠残忍的一面。

当乾隆的兽性被激发起来时,这条龙并不比雍正温柔,雍正真的没必要担心。

在没有法治的年代,拨乱反正几乎是那些蒙受不白之冤的人唯一的出路。

第一个吸引乾隆注意力的人是杨名时。杨名时在当时名气颇大,不仅官声清廉,而且是个理学内行。大家知道,乾隆很钦佩那些有学问品格又高的人,像杨名时这样在雍正朝蒙受不白之冤的人,他是不会错过的。

在乾隆召回杨名时之前,杨名时以戴罪之身在昆明待了七年,当乾隆发出一道上谕:“杨名时为人诚朴,品行端方,皇父在京时原欲召令来京,未曾降旨。”对政治敏感的人立即意识到,政治的风向标正在发生变化,新的政治风气即将到来。

那么,杨名时究竟是怎么得罪了雍正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提到雍正朝的名臣李卫。在大家印象中,李卫是个勇敢任事的好官,敢作敢当,不畏权贵。这些看法都对,但不是李卫的全部。李卫也是人,也有阴暗的一面。全祖望、卢文昭、彭绍升这些人说杨名时之所以倒霉就是因为李卫在背后说他坏话,在雍正朝的密折中确实可以发现李卫中伤杨名时的奏折。李卫用了诸如“徇私”“欺罔”这些词语,并没有罗列杨名时不法的证据,这就给人党同伐异的感觉。

杨名时被整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跟雍正唱对台戏。雍正打算一展身手,挽救数千年的吏治颓风,杨名时却不买账,经常批评时政。

雍正四年(1726年)七月,也就是李卫打小报告后的两个月,雍正降了一道谕旨,指责以杨名时为首的五位督抚虽然名声不错操守还行,但是做事八面玲珑,四处讨好,总想做“好好先生”。雍正号召这些人向勇于任事、雷厉风行的田文镜和李卫等人学习。杨名时如果能认识到“错误”,“虚心”向田文镜、李卫等人学习,可能后来就不会挨整,这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但心气甚高的杨名时做不到,他公开对上谕进行反驳,还含沙射影地讽刺田文镜、李卫这些人。可想而知,雍正有多愤怒,他痛斥杨名时死不悔改还嘴硬。雍正从杨名时的反驳中感觉到他对自己的不满,从此以后对杨名时的印象跌到谷底。雍正五年(1727年),他对鄂尔泰说:“杨名时这个人太可恶了,朕五年来对他以诚相待,没想到他狼子野心还不改,丝毫没有一颗感恩的心。朕整治科甲积弊的时候,杨名时居然充当反对派领袖的角色,一字一言含讥带讽。”

雍正对杨名时恨得咬牙切齿之时,痛骂道:“杨名时这种人不过是假道学,实系真光棍(跟今天的意思不同,光棍意指无学问无品德),简直是个名教罪人,国家害虫。如果不灭了他嚣张气焰,科甲的积弊就没法改了。”

在这个关系前途性命的时刻,杨名时又犯了一个错误,他不小心把前任总督高其倬密折奏请的内容写进题本里。李卫也犯过这种错误,不过雍正认为他本性粗心。杨名时这么做,雍正认为他是故意的,不尊重自己,立即下旨说杨名时对密折制度不满,故意泄露密折内容,这样的人实在是怙恶不悛,罪该万死。

后来,雍正派人去云南调查杨名时,名为调查,实为罗织罪名。杨名时也识时务,干脆什么都认了,唯独不认“巧诈居心”,这是杨名时的基本信念,诚实是他作为一个理学家的信仰。由于杨名时对这条罪状不接受,刑部便奏请将杨名时“斩监候”,雍正当然不会蠢到把他斩首,只好退让,他不认就算了,反正其他罪名也很多。

由于杨名时实属正义凛然的官员,在正义面前,权力的黑手有时也不得不退让。但雍正绝对不甘心退得狼狈,最后演变成胶着状态,让杨名时一直以戴罪之身待在云南。

公道自在人心。杨名时的案子无疑是个冤案,许多人为他打抱不平。即使处于政治高压之下,人们不敢公开说出来,但大家心里自有一杆秤。乾隆在宫中念书时,曾经问恩师蔡世远,杨名时是个什么样的人。蔡世远直截了当地说:“这时代心里还存有尧舜君民之道的人,只有杨名时一个人而已。”

蔡世远是对乾隆影响非常大的一个老师。乾隆曾回顾对自己最有影响的三个老师,第一个是奠定自己基础知识的福隆翰老师,另一个是引导他领悟儒学真谛的朱轼老师,还有就是让他精通理学学以致用的蔡世远老师。

乾隆继位之后,立即为杨名时平反,随后,谢济世、李绂、蔡珽等人的冤案也纷纷得以昭雪。

谢济世是个御史,他获罪是因为参奏宠臣田文镜。御史的本职工作就是弹劾人,本来这事没什么大不了的,不幸的是,谢济世弹劾的内容跟李绂参奏的内容很相似,以至于雍正认为他们是有预谋有组织地攻击田文镜。那么,蔡珽又是怎么卷进来的呢?蔡珽是李绂的推荐人,雍正有理由怀疑蔡珽是谢济世和李绂的幕后主使。

雍正是一个非常自负的人,自负的人有一个很大的缺点:不相信自己是错的,认为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雍正也不管事情真相如何,便开始着手整谢济世、李绂、蔡珽等人。刑部通常都不是按法律办事,主要是按皇帝的意志办事。跟往常一样,刑部拟定对这几人斩立决,然后雍正照例没有批准,以显示特别宽仁。

雍正甚至还解释了为什么不杀他们,他说这件事背后必定有大奸大恶之人在指使,这个人的目的就是逼自己杀了言官,然后落下千古骂名。雍正说:“我不上当。”最后,雍正将谢济世充军。既然雍正说有大奸大恶之人,那为什么不追查这个人呢?雍正的理由是,追究起来估计会株连一大片,所以见好就收。这个谎言的技术水平太低了,所以官员姚三辰听到这个辩解时,露出不以为然的讥诮神色。不幸恰好被雍正看见,雍正一怒之下将他革职,并说姚三辰和查嗣庭、汪景祺是一丘之貉。雍正的意思是他们都是浙江人,都心怀鬼胎。

对李绂的处理则完全不同。雍正亲自在朝堂上审讯李绂,雍正喜欢吓唬人,声色俱厉地质问李绂,李绂却面不改色,相当淡定地说:“臣罪当诛,希望皇上早点正法,以警戒那些不忠的臣子。”听审的大臣们吓得面如土色,李绂却镇定自若,没有半句乞求哀怜的话。危难之时,方显英雄本色。

刑部拟定了斩决,李绂在狱中却坦然如平常,在监狱里照旧每天读书,吃饱喝足,晚上睡觉也香甜。看守们看到这一幕,都说李绂是个“铁汉子”。最后,雍正实在没有办法,只好赦免他的死罪,为了表示惩罚,让他去修《八旗通志》,等于解除了他的权力。

刑部给蔡珽定了十八条罪,拟定为死刑,雍正改为监禁待决。这一监禁就监禁到乾隆年间,这样的日子是非常痛苦的。因为每年处决犯人的时候,都会把蔡珽也拉出去陪斩,蔡珽眼睁睁地看着犯人人头落地,不知何时会轮到自己。这种恐惧的目的就是从精神上折磨人。

乾隆上台后,杨名时、谢济世、李绂都得到提拔,只有蔡珽无罪释放,成为闲散游民,出来八年后,蔡珽郁闷而死。对蔡珽来说,出监狱不过是走进另一个更大的监狱而已。乾隆为何对蔡珽区别对待呢?蔡珽确实有贪污之实,这可能是乾隆没有起用他的真正原因。 IyJjNOQ4uj3y5Ynz+Mxi1yLBaq3FeDQpKen23TBE8gQ/8ydMbSjppYUI91Om76g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