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小集里收入的论文多为若干年前所作,饤饾琐碎,文史杂凑。平生庸碌,撰述甚少,检点旧文,殊感汗颜。
时光如迅羽,不觉崦嵫已迫。回想四十年来求学问之路,步履甚艰。因“文革”之难,少小失学,文化基础千疮百孔。恢复高考后有幸进入大学,后又入彦威先生门下,蒙恩师教诲,努力补课,从基本功训练开始,学习读书治史。在跟随缪师读博时,先生还特地延请执教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叶嘉莹教授担任联合培养的导师。两位先生耳提面命,栽培之恩,没齿难忘。然而末学不才,虽竭尽驽钝,终未能达到先生之期许,内心愧怍,何以言之。
缪师治学兼通文史,文史结合,近代史家学者中尤其推崇王国维、陈寅恪。其研究之领域,从先秦诸子、中古史学到唐宋明清文学,广泛涉及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学、思想、文献以至于文字音韵训诂等诸多方面。叶师学贯中西,治古典诗词灵心睿感,思辨精微,在汉魏六朝诗文方面也有很深造诣。我原本喜爱古典文学,受业师影响,亦尝试从中古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思想、学术方面入手,用“文史互证”方法,探求历史的某些层面。希望通过对古代文士个性人格及其内心隐微曲折的精神情感的分析,揭示时代深层心态及存在其后的社会政治、文化和思想意识因素。此外,由于早年经历,我也一直对中古医药史怀有兴趣。陈寅恪先生在《寒柳堂集》一《吾家先世中医之学》里曾提到中国传统医籍有很多材料可以“作考证古史之资料”,陈先生这一见解,对我深有启发。中古医学典籍,除了反映数百年的医药学发展之外,还包含了丰富的时代社会自然生态、政治、经济、学术、文化、宗教和社会生活、习俗的历史内容,对于我们研治中古历史,无疑是极其宝贵的一份资源。其与正统史传不同的观察表达叙写角度,也许有可能从另一侧面展示当时之时代社会。陈寅恪先生在其研究中有不少用医史材料讨论古史之例,值得我辈学习留意。由此,我也逐渐开始尝试“医史互证”的方法。而今日看来,无论“文史互证”还是“医史互证”,实际上只是试图探索还原历史真相的路径或方法之一,探索历史有很多路径,不能指望某一路径是完全正确的。我们能看到和掌握的东西很有限,但多一条路径,多一种角度,多利用一些以往被忽视的材料,就有可能使历史的面目更清楚一点,或者增加一些从不同侧面认识历史的可能性。个人以往所做的也确实只是一种尝试,而在学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文中的判断和结论可能已经过时,唯一留下的,只是当时努力的过程与痕迹。
缪师早年尝作《夜读》诗,云读书如独行深山,“触眼峰峦乱稠叠,回头脉络尽分明”,这是先生的甘苦之言。其实不仅为学如此,人生亦如此,踽踽于峰峦之间,涉深探幽,独寻津渡,纵是桑榆晚景,犹当勉力前行。
景蜀慧
2018年3月于中山大学康乐园马岗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