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消费升级的实证依据

消费结构转变:传统消费(衣食住行)占比下降,新型消费(教育、文化、娱乐等服务型消费)占比上升,是消费升级的典型特征。以城镇居民为研究对象,食品、交通和通信开支同比增速呈现下降趋势,在总支出中的占比也出现了下降。其中,食品消费下降到了30%左右,这与韩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15%仍有一定距离。医疗保健和交易开支却呈现出缓慢增加的趋势。如果进一步将城镇居民按照收入等级划分为低等收入、中等收入和高等收入群体,会进一步发现,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结构对收入变化的敏感性是不一样的。低收入群体的消费结构有较强的“黏性”,对收入变化不敏感,而高收入群体的消费结构的收入弹性则比较大。随着收入水平整体性攀升,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等支出的占比会不断提高。

旅游业的景气程度是判断居民消费升级还是降级的一个重要体现。一般而言,只有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之后,人们才会选择旅行。同时,对旅行地点的选择也能反映消费观的转变。交通便利性的提高和青年人文化水平的提升,都会增加境外旅行的需求。一方面,中国旅游业的总收入在过去10年稳步增加,从2008年的1.16万亿元人民币增加到了2017年的5.4万亿元人民币,增长了近4倍,同比增速均高于GDP增速。另一方面,出境游增速比国内旅游增速快。居民选择出境游,除了观赏境外风光,就是“买买买”。财富品质研究院根据品牌库中2万多个品牌的营业收入估算发现,2015年中国消费者在全球的奢侈品消费达到1168亿美元,全年中国人买走全球46%的奢侈品。这其中的910亿美元在国外发生,占到总额的78%。也就是说,中国人近八成的奢侈品消费是“海外淘货”。

消费升级的另一个证据就是汽车消费。一般来说,在中国,汽车并非必需品。中国的城市,居住区、商业区和办公区融合在一起,即使像陆家嘴这样的金融中心,周边也分布了居民区。像上海这样的城市,被划分为不同的区,每个区都会有“中心”,所以活动范围相对较小。但西方国家居民的生活方式跟中国不太一样,汽车对他们而言是生活必需品,没有私家车可谓寸步难行,接送孩子上学、购物、上班都要依赖汽车。这一方面与城市功能区的规划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公共交通的密度有关。对于地广人稀的西方国家,人均汽车保有量均较高。但在中国,私家车能够作为消费升级的一个指标。过去20年,中国的人均汽车拥有量逐步上升,每100户家庭的汽车拥有量从1998年的0.3上升到了2017年的37.5。从内部结构来看,2014年以来,私家车领域,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的销量一直高于基本款,即使2017年之后二者的差距在收窄。

本文仅从消费结构、旅游、乘用车领域对消费升级进行了论证,还可以从教育开支、出国留学人数、高端白酒消费、家用电器等角度加以论证,都会得出消费升级的“铁证”。但是,不得不指出,中国消费占GDP比重的提升,更多是被动的,其主要是源自投资和外需的下降。投资方面,资本产出效率的下降和债务的累积都导致投资增速下降。而外需,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外需一直收缩,2016年还出现负增长。当前,美国重回保护主义,2018年第一季度中国的经常账户自2002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值,外需承压将会对中国经济提出全面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消费驱动型的经济将是必然选择。但是,当下仍然存在不少阻碍居民消费升级的因素,比如社保制度不健全、房价过高、金融市场不健全等。要释放消费的潜力,就必须进行制度性改革。

宏观经济学家常说一句话: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但站在当下审视中国的未来,有些因素是确定的,那就是人均收入从中等向高等跨越,人口不断老龄化,城镇化水平仍会不断提高,中产阶层不断壮大,结果就是消费结构和层次的升级。 WTEoWU/OONPChCnq37CfeD67atVFJI2Gha/Ayd/0luUZjuY2Re59J6gHNSxpr8C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