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们将新蓝筹划分为三类,但是其共性标准还是很突出的。我们对于新蓝筹也主要是以共性标准来筛选。
无论是传统蓝筹,还是新蓝筹,基本特征就是产业地位很突出,市值足够大。
我们对产业地位一般的衡量指标是销售规模、市场占有率,也包括技术地位。销售规模越大、市场占有率越高的公司,产业地位自然就越突出。当然,少部分公司拥有由于技术垄断而催生的、至高无上的产业地位,但最终也都会转化为销售规模与市场占有率。
就市值而言,包括MSCI在内的国际指数系列都是要很在意的。大市值,才能支持至高的产业地位。
但市值也必须是适度的,过分大的市值往往已经透支公司的未来。对于这一点,我们需要根据行业属性、行业地位灵活掌握。
一般而言,大蓝筹在所属行业内均排名靠前,市场占有率较高。我们将在市场地位方面排名前三位的大蓝筹定义为铁定蓝筹。少部分市场规模、占有率没进入前三,但自身有突出、独特的技术,正处于高速增长状态,未来前景十分看好的公司,也可以进入蓝筹范围,但它们的行业排名也要在前十(大行业),或者前五(小行业)。
一般而言,在市值方面,A股市场市值500亿元以上属于比较正常的蓝筹市值范围。市值200亿元以上对于某些行业来说也可以入围。市值100亿元以下的公司,除非有特殊的行业背景以及行业属性,一般情况下很难被称为蓝筹。但在新蓝筹时代,部分新兴领域的公司在技术与市场地位上很突出,初期市值会比较小,所以我们在实际投资过程中需要进行个案判断。
既然是新蓝筹,就必然要有“新”的特征。
一般而言,我们眼中的“新”主要是创新,即通常所说的“四新”——新行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入选新蓝筹的企业必须具有“四新”之一的特征。
“四新”之中最厉害的当属新行业。新行业是指某个新蓝筹创造、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缔造了一个全新的行业,通俗一点说就是有了重大的发明创造。
比如,我们可以很容易就想到的蒸汽机、机床、温度计、电力、蓄电池、避雷针、电机、石油、电报、电话、无线电通信、电灯、电子管、内燃机、电梯、电影、自行车、缝纫机、汽车、飞机、照相机、打字机、电视机、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以及现代的互联网、机器人、人造地球卫星、激光器等。几乎每一项重大技术发明都意味着一个新行业的诞生,而这些发明创造的背后都有一个重要人物或者公司,都会造就一个或者几个巨头公司。
新技术相对新行业而言,分量略轻,但也极具震撼性。新技术往往是传统技术的升级换代,当然也可能是一种发明创造,但仅凭新技术很难创造出一个行业,往往只会促进一个已有行业的升级与拓展。
比如,移动互联网技术使传统的互联网技术实现了升级,智能制造替代了传统制造,电子发票替代了传统发票,电子车牌替代了传统车牌等。
新模式与新业态有相近之处,但也略有不同。新模式更加注重外在形式,可以在绝大多数行业内通用,而新业态往往是某个行业的内部创新,不见得适用其他行业。其中,商业模式创新是中国人比较热衷以及具有优势的。
比如,从业态上看,以前的商业大概只有百货商场、副食店这样的传统业态,但目前已经有24小时便利店、无人店、标准商超、大卖场、折扣店、生鲜超市、百货商场、综合购物中心等多种业态。
再说零售业,从商业模式上看,目前网购、移动支付都是中国人做得比较好的领域,开辟了新的商业模式,以至于很多人现在出门都不带钱包了。
新蓝筹的“新”,换个说法就是“变”。
新蓝筹的“变”体现在业绩成长性的突出表现、引领行业创新的超前变化、公司激励机制的灵活实用、公司内生增长与外延购并的灵活变化与有机结合、分红策略的特立独行上,也就是更加注重资金在企业成长过程中的高效运用,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分掉。
对于新蓝筹的“变”,成长性是其突出特征之一,而成长的过程就是“变”的过程。
超前变化来引领行业创新是龙头新蓝筹的使命与责任。一个行业的巨大变化,有时候往往就是由一家公司技术与产品的巨大变化引发的。比如,苹果手机的诞生催生了移动互联网的井喷发展。
从分红的角度来看,由于新蓝筹更加注重发展与成长,分红比例与额度往往较小,甚至不分红,更多的资金被用在高速增长的项目上,但这丝毫不影响新蓝筹的成色与地位。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几十年来大概只进行了一次分红。大家一定要清楚,好公司不见得一定分红,大笔分红的公司或许只是没有大的增长潜力的、处于稳定期的公司。
所以,新蓝筹“变”的过程与结果就是与传统蓝筹的不同之处,就是区别于传统蓝筹的特征。具有这些“变”的因素的蓝筹才是新蓝筹。
除了符合以上入选标准之外,我们划分的三类新蓝筹还各自有一些独特之处,具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