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与人交谈的时候,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有些话是不能说的,一定要注意。交谈时必须看对象,从对象的不同情况、不同特点出发,说不同的话,这样才能营造出一种和谐、融洽的交流气氛,更好地达到交流的目的。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做过牧童、和尚、乞丐,经历了很多的磨难,最终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朱元璋富贵了之后,昔日的穷亲戚、穷朋友都来京城投靠他。这些人都以为朱元璋会念在昔日共同受苦的情分上,给他们个一官半职。谁料到,朱元璋最怕的就是别人知道他的老底,翻他的旧账,因为这样会有损他的威信。因此,朱元璋对来访者大都拒而不见。
不过,有位儿时的好友能耐不小,几经周折总算进了皇宫。朱元璋不得不见上一面,谁知那儿时好友一见面,便非常不客气地说:“哎呀,朱重八,你当了皇帝可真威风呀!还认得我吗?当年咱俩一块儿光着屁股玩耍,你干了坏事总是我帮你顶着。记得有一次咱俩一块偷豆子吃,你吃得太急,豆子卡在喉咙里,还是我帮你弄出来的。怎么,不记得啦!”
听着那位老兄喋喋不休越说越离谱,朱元璋脸色很难看,最后实在忍不住了,大喝一声:“住口,你是什么人,敢在这里大放厥词,来人,给我拉出去斩了。”就这样,那人还不知道自己什么地方做错了,就稀里糊涂地丢了性命。
贫困潦倒的朱元璋和登基为帝的朱元璋当然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即便是同一个人,当他的身份和地位改变时,我们的说话方式也要跟着改变。这就告诉我们,说话一定要看对象,否则很容易激起对方的反感,甚至招致不必要的麻烦。
由于交谈双方的性别、年龄、阅历、职业等有所不同,我们在交谈中经常会发现彼此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关注话题等。如果选择双方都不感兴趣或仅有一方感兴趣的话题,交谈只能不欢而散。所以,在交谈的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与谈话对象的不同之外,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文化水平的不同。当我们与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人说话时,应该尽量使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这样对方才能听明白、听清楚;而与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人谈话时,则需要注意语言的润色和修饰,适当使用较为正式的谈话方式,这样才能让对方觉得谈话符合自己的身份和水平。
第二,身份地位的差异。谈话对象往往有着身份、地位的差别,所以我们说话不能太过随便,而应该根据对方的身份、地位适当地调整自己的说话方式。比如,说话对象是个绅士,我们就要用绅士的说话方式来对待他。只有懂得根据说话对象的身份、地位说话,才能更好地与其沟通。
第三,彼此关系的区别。通常情况下,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会有平等、上下、亲疏等不同关系,所以说话的多少、语气的轻重、话语的亲密程度等都应该有所区别,这样才能使谈话氛围和谐、融洽,使沟通卓有成效。一般来说,对于家人、朋友等关系比较亲密的人,说话不必太过讲究,表达符合一般规范即可,但对于初次见面的人,则一定要注意说话的方式和技巧。
第四,性格特点的不同。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的性格都是不同的,我们需要根据对方的性格特征调整自己的说话方式。比如,对傲慢无礼的人,我们应该尽量简洁地说,正所谓“多说无益”;对少言寡语的人,我们应该直截了当地说;对直爽的人,我们应该做到坦诚地说;对有礼貌的人,我们应该做到谦逊地说;对粗心大意的人,我们可以把话分成几部分来说;对行动迟缓的人,我们要有耐心地说;等等。
第五,年龄大小的区别。对小孩或同龄人,说话要坦诚、亲切;对老人或师长,说话时要充满尊重,让对方觉得你这个晚辈懂礼貌、有教养。
总之,说话之前要察言观色,了解清楚交流对象再开口,这样才能保证说话的有效性。
与不同的人交流,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其中最容易掌握的就是话题交流的方法。如果我们能够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选择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作为谈话内容,便可使双方在交谈过程中产生共鸣、彼此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