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有效的刺激唤起反应:“隔靴搔痒”只能徒劳无功

不是所有的刺激都能有效唤起机体的反应,就像针灸,没有正中穴位,自然很难见到效果。而人们所追求的,就是让刺激切实有效地引起反应,也可以更好地提高效率,而不至于做了半天的无用功。

有时候在彼此交流的过程中,人们会觉得对方的观点没有切中问题的要害,或者说并未契合自己的想法,而更期待那种一针见血的话语能够惊醒梦中人,给人一种醍醐灌顶之感。其实这就是对有效刺激的一种期望。

对于那种不痛不痒的表达,可以说有一个词形容得十分到位,即“隔靴搔痒”。正当你的脚在鞋里因为潮湿、闷热抑或蚊虫叮咬等,产生强烈的瘙痒感时,而你却只是隔着靴子去搔,可想而知当然搔不到痒处。此时这种动作的刺激无法带来酣畅爽快的感觉,作为刺激它是无效的。

行为心理学家研究的重点既然是“刺激—反应”,那么他们一定会注意到刺激以不同的方式来呈现会给生物体带来怎样不同的反应,比如是单独呈现,还是复合呈现,两者的效果一定大有不同。当然,还包括刺激的强度,以及刺激的时间,这些都是实验观察的对象。

为了探寻有效的刺激,华生设置了“如何最有效地唤醒一位沉睡的母亲”这样一个课题,然后安排一位母亲参与了实验。下面描述一下实验的场景。

午后在自家的小院里,这位母亲正在躺椅上闭目小憩。

人们以正常的声音和她说话,可是她没有丝毫反应。

院中的狗此时朝她叫起来,母亲依然沉睡不醒。

屋里的婴儿被狗叫惊醒,不安地啼哭起来,母亲一下子睁开了眼睛,直奔婴儿的卧室。

在这个实验中,华生他们可以研究能够唤醒母亲的婴儿哭声的强度与时间,再在其他母亲身上做相同的实验,在大量的数据统计以及严密的逻辑分析之下,得出能够唤起母亲反应的婴儿哭声的强度与时间。

虽然在此之前人们并未以科学的方法将行为如此放在实验中去研究,但是好在他们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朴素的经验之谈,正如那句古老的谚语:“婴儿最轻微的哭声也足以唤醒一位沉睡的母亲。”

可能你会说像上面这种情境实在过于琐碎,而现实情况要更为复杂,人们也无法恰到好处地控制各种实验变量的变化。那么,倘若把情境设置在一家企业中,为了更好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管理者可能会制定各种各样的激励制度,比如提供住房补贴、员工奖励,以及改善工作环境,扩大休息空间,等等。这些刺激最终要唤起的反应,就是员工为企业积极效力,使企业获得更大的收益。

而行为心理学家所做的工作,也无非是有着这样的出发点:希望有某个好的反应在社会上普遍出现时,不妨将这种反应先在实验室里复制,然后经过反复研究得出结论,即找到什么样的刺激会引起如此的反应。反过来为了消除某种反应,他们同样需要如此。否则,在没有经过实验的前提下,人们直接想当然地实行措施,那样就难保不会如同美国当年为了保护妇女权益而实行禁酒令一样,反而使得酒的走私成为一项牟取暴利的业务,而社会治安却江河日下。

如今,人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幕场景:台上讲话者滔滔不绝,台下的听众早已经梦会周公。有人会说因为这是一场无趣的讲座,有人会认真地分析说这是二氧化碳的浓度太高导致人们哈欠连天。但是行为心理学家的解释是,引起瞌睡的罪魁祸首并非二氧化碳的浓度,而是在这个封闭的空间中人的皮肤正在不断升温。倘若放上两三台电风扇,相信听众一定会睡意全无。

见微知著

自动扶梯上还要自己走的人是什么心理?

如果有一个人并没有急事,在自动扶梯上却还要自己走的话,那你多半可以判断这个人的竞争意识很强,同时也能判断出他是一个自我中心主义者。

一般来讲,这样的人属于急性子,并且缺乏良好的协作性。如果左侧的通道被堵,他们就会因为自己的步调被打乱而焦躁不安。虽然人们已经习惯于站在扶梯的右侧,而且自动扶梯上不宜随意走动,那样做很危险,但是这类人还是会因左侧通道不畅而心中倍感不快。

这类人在超越右侧人的同时,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我更快”的优越感,实际上也是对“不能输给任何人”的竞争意识的一种满足。他们坚持自己的步调,同时也不懂得为他人着想,因而是自我中心主义者。 ugiNDh2a6yWQPWUxbLADDTuMzS1wdlTZmk6oQIc00HM9CGZecjqCrK56LZqlRlx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