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刺激与反应:翻出十万八千里也逃不出反射弧的掌控

每个人的行为,其实都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控制,这就是人们身体的“刺激—反应”机制。它仿佛是如来神掌,没有任何行动的发生可以逃出它的掌控。

《西游记》第七回,齐天大圣遭遇一劫:他凭借自己一个筋斗云便是十万八千里的功夫,跟如来佛袓打赌,若赢了便要玉帝将灵霄宝殿让给他。正当他志得意满要如来兑现诺言时,却发现这十万八千里硬是没有翻出如来佛祖的掌心,倒是如来佛祖将手掌化作五行山,压住了孙悟空。

其实每个人身体里都住着一个“孙悟空”,跳不出那宿命般的“如来神掌”。纵是翻出十万八千里,人们的行动也都在“刺激—反应”的反射弧掌控之中。

仅举一例就可以知道了。夜间行车,前方迎面而来的远光灯可谓马路杀手。其原因在于人眼瞳孔会随着光线的刺激而自动伸缩,正常光线下可以如绿豆大,可一遇强烈的远光灯刺激,就会自动收缩到只有小米粒大小,此时人眼的进光量直线下降到原本的1/30,两车相会时瞳孔有一瞬间的伸缩失灵,这一瞬间,人的眼睛出现了“夜盲”,于是,惨剧就此发生了。

还有很多,如天冷加衣、酷暑纳凉、饥欲得餐、渴欲求饮,无论是来自身体内部还是外部环境的刺激,无一不在召唤着人们做出各种各样的反应。人的眼、耳、鼻、舌等器官与整个肌肉系统,更是负有双重职责,它们不仅要对各种刺激做出灵敏的反应,还要负责接收刺激发出的信号,即便是人们夜深睡去,也依然有它们做巡逻的哨兵。

也许有人要反驳了:“倘若你把一幅凡·高的名画或者一份贝多芬的交响乐乐谱放到一个出生不久的婴儿面前,就不要指望他会有什么反应,‘刺激—反应’的规律在这里也不适用啊?”且慢,这点在后面将会援引行为心理学的理论来加以解释,包括在一般情况下人们会无动于衷的刺激,还有可以引起人们反应的刺激——条件反射。

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内在或外来的刺激,并且人们的身体感知到它们的召唤后会做出反应进行运动。但这运动可以是高调到一眼便知的,比如手舞足蹈,也可以是低调到只有借助仪器才能探测到的,比如血压升降,以及人们常说的“眼神中不易察觉的淡淡忧伤”“目光瞬间黯淡了下来”,这些都是较为隐性的反应。

当然还会遇到另一种反应。比如一个植物人已经丧失认知能力和自主活动的能力,但是他的心跳、呼吸、血压等依然如常,而咳嗽、打喷嚏、打哈欠等也一如常人。这些反应看来是天生就有不需要学习的,也就是不学而能的先天反应。还有一些反应却不是,比如说话、动手操作等,不然孩子出生后为什么要牙牙学语,这些反应不是出生就有的,而是要在后期的环境中通过不断的刺激和反复练习才能成为一种习惯,这些可以认为是需要习得的后天反应。

从刺激到反应,这个反射弧的终结点在哪里呢,会不会如同核反应那样一直反应下去?不是,反应在这里是为了刺激的终结。比如人饥肠辘辘的时候,胃会自动收缩,唾液腺会分泌唾液,接下来会有种心理失衡感,这就是所谓“饿得发慌”,于是开始四处寻找可以果腹的食物,甚至是饥不择食。而当他饱餐之后,胃的抗议已经结束,此时走在大街上,即便有各种食物散发出诱人的香气,他也会视若无睹。再比如寒风刺骨的时候,人在街上会下意识地加快脚步,也许是想要寻找一个地方躲避寒风。

最后举个喝酒的例子,酒喝多了酒精对身体也是有刺激的,此时脾胃会自动开启保护模式,强迫人将喝下去的酒再吐出来,虽然滋味让人不堪回忆,但这也是身体面对刺激而做出的自我保护反应。

综上所述,如果没有“刺激—反应”模式,人恐怕难以存活下来。

如此讲来,人们始终在反射弧的掌控之中,一举一动都逃不出它的掌控。一切行为,都是对它的解读。

见微知著

对镜顾影自怜是否有自恋倾向?

我们有时会见到一些人,对着地铁车厢玻璃、汽车的后视镜,甚至是商店的橱窗打量自己的仪容是否得体,整理一下凌乱的头发或者不服帖的衣服。这是一种很自然的行为。

不过也有较为夸张的,长时间在镜子面前停留,犹如占领地盘一般,有的可能是整理头发或者补妆,但有的则仅仅是为了欣赏自己的倩影,甚至是摆出各种姿势。这种人往往给后面等待的人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注意自己的仪表当然也是对他人的尊重,但是如果过分注重自己的形象,就不免会变得自恋起来。自恋者往往对自己的形象格外在意,别人的评价在他们心中会引起不同寻常的反响,这恰恰显示出他们内心隐秘的自卑感。而沉溺于镜中的自己,也反映了他们逃避现实的心理。 7AUAlUO6fWKTWwgWjd9dl3X2yVeRnEeToaMcdovNO378AvhcrdOP8DNAGIwqOB6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