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熟谙“望梅止渴”的道理,可以说,在这里曹操聪明地利用了人体的腺体反应为自己服务,虽然那时他还不知道有行为心理学这个概念。
有机体在面对刺激的时候,它所做出的反应来自身体的两类组织,一类是腺体,一类是肌肉。肌肉很好理解,它包括横纹肌和内脏,前者比如说手碰到火或者蒸汽的时候会自动产生缩回的反应,后者比如说人在饥饿的时候胃会有抽搐收缩的痛感。而腺体大家平时可能关注得并不多,最常说的是甲状腺,但是忽略了一个最能启发思考的成语——垂涎三尺。不错,唾液腺因为是人体中的独立器官,所以研究起来要更为清晰方便,虽然三尺长的口水确实有点夸张。
能够使唾液腺开始工作的刺激,最初一般就是把食物送进人的嘴里。但是行为心理学家要研究的是,唾液腺如果不通过这种方式,是否也会完成分泌呢?比如,图形、声音、肌肤的接触等。说白了,就是在研究腺体反应中刺激替代的方式。
话题还是先回到巴甫洛夫的那条狗身上。
这条狗可谓做出了不小的牺牲。首先它的腮腺管被做了个手术,开口后连上一根管子,这样它分泌的唾液就不会沿着口腔进入食道,而是直接从管子里流出来方便观测,管子的另一头就是观测仪器,可以测出狗流了多少滴口水。而狗和观测者被隔离开了,以避免其他的刺激扰乱实验数据的准确性。人只是在狗所待的房间外面操控刺激。
那么现在有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摆在面前,前者比如灯光、铃声、触觉等,后者即狗食。无论是两种一起出现还是前者先于后者出现,都可以产生刺激替代作用,让狗流出口水,并且开始建立条件反射。但如果后者先于前者出现,那么条件反射就无从建立。当然这需要反复地进行实验,经过20~30次之后,狗熟悉了这种刺激,条件反射就会自然建立起来。
假如实验者想通过触觉使狗流口水,那么就在它进食之前在它腿部施加触觉,过一会儿再给它喂食。不需要太久的时间,触觉就会成为牵动狗分泌唾液的那根敏感神经。
以此类推,测试狗或其他动物对各种感官刺激能够做出反应的范围有多大,都可以按照这个程序进行。比如,不断缩短对狗进行刺激的光线波长直到它不再做出反应,从而确定能够引起狗的反应的较短波长光线的范围,较长波长的光线也一样。
当然,借助这项研究,行为心理学家还发现狗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范围远超出人类,这不能不说是刺激替代的发现给予了科学研究以助力。
说到这里,还要提到另外一个概念:腺体反应的分化。也就是说,在同一种感官的刺激下,不同范围的刺激会使腺体做出不同的反应。就好比同样是听觉刺激,或许狗听到音调A会原地转圈撒欢,而听到音调B却会瑟瑟发抖蜷在角落。
当然,华生等行为心理学家要澄清几点:
第一,条件反射并非永久性的,倘若把无条件刺激去掉,很快条件反射就会消失。当然人们也可以重新建立。
第二,如果替代的刺激足够稳定,那么其他同类刺激将不会再形成条件反射,就像宠物只认主人身上的气味一样。
第三,人们可以通过调整刺激的程度来使反应的程度发生变化,基本上成正比。
第四,刺激还可以收到对反应的累加效果。比如狗对声音和气味都有条件反射,那么两种刺激同时施加会使得狗的唾液量增加。
第五,如果不再施加条件刺激的话,条件反射可以消失。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是过度施加刺激,也能达到效果,这类似于人们平日说的看多了会视觉疲劳,再比如某种美食吃多了之后会对它不再感兴趣。
有一次曹操带兵行军,天热口渴,大家又找不到水。曹操灵机一动说:“前面路边有一片梅林,结了很多梅子,正好可以解渴。”士兵们正是干渴难耐、恹恹欲睡的时候,听见有梅子,顿时口水直流,正好解了一时的干渴。这里曹操运用的恰恰就是刺激替代的原理。
手机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以至于有些人会格外留意自己的手机是否有来电或者短信,即使在繁忙的工作中,也可能会经常查看手机。
假如出门忘带手机或者手机不幸丢失,他们就会陷入难以克制的焦躁与不安之中。有的人严重到手机不在身边就会坐立不安,有种被全世界抛弃的感觉,这种情况就属于超出正常范畴了。
这种人一般不善于和别人当面交往,所以就对打电话或者发短信产生了依赖。这里就要提到在人际关系中把握距离的重要性,犹如冬天里的刺猬,挨得太近会被刺痛,离得太远又会难耐寒冷,所以要保持适宜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