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反应替代解释童年创伤: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孩子长大之后,有些记忆中的阴影会久久伴随着他,成为难以治愈的童年创伤。然而,孩子最初应当是无忧无虑的,创伤的形成必然有其过程。寻根溯源,我们发现了人体也存在反应替代的机制。

既然刺激可以替代,那么反应是否也可以替代呢?

答案是肯定的。

平日大家一起闲聊,提到老虎没有谁表现得大惊小怪,但唯独有一位农夫,他每次听见大家谈论老虎的事情,都会惊恐得脸色苍白。原来他之前不幸被老虎咬伤过,因此心有余悸。对他来说,别人在他面前提到“老虎”就意味着那一场噩梦再次浮现。

在被老虎咬伤之前,他和大家的反应是一样的,还可以坦然自若地一起谈论关于老虎的传闻。但是被咬伤之后,他对有关“老虎”的信息的反应替换成了惊恐万状。前后对比,可谓天壤之别啊!所以,“谈虎色变”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反应替代的例子。

今天也会有一些孩子对猫狗有种挥之不去的恐惧,那么他的亲友也许需要了解一下他们是否小时候被狗追逐或咬伤过,抑或是被发怒的猫抓伤过,而在此之前他们可能对猫狗表现得十分淡定,甚至可能亲昵地去抚摸它们。这种被替代的反应可能会伴随着他们成长,至于是否会消除以及何时消除,那就要看个体的差异了。

虽然对于反应替代人们可能不甚熟悉,但是研究反应替代对于解决人们的社会心理问题却具有重要的意义。毕竟人们在生活中会遇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刺激,而这些刺激对于他们来说往往是持久的,比如家庭环境、人际关系,还有工作环境,他们想要将这些刺激替换的代价可能远远超出自己的想象。过于固定的生活圈,仿佛是一潭死水,让人们日渐麻木,这些反应无疑是失败的,并在一点一点将人们生活的快乐与热情蚕食而尽,也无情地戕残着人们的身心健康。而寻找改变的关键,就是反其道而行之,既然刺激无法替换,那么何不从反应入手?也许反而能够豁然开朗。

山不转水转,同样的刺激,能产生不一样的反应。人们在可以自己的生活圈里,用良性的反应来替代不良的反应。比如某位老师平日要求严格、声色俱厉,学生们见到她都战战兢兢,但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大家发现了她隐藏起来的温情的那一面,从此对她不再心怀抵触,而是对她多了一些理解,主动完成她布置的学习任务。这样,本来师生对峙冷战,甚至是学生破罐子破摔的结局也会成功反转为师生握手言和,最终学生金榜题名的戏剧性结局。

当然,还有一点很重要:从反应替代引起人们对童年创伤的重视。有许多孩子,他们可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但不是真的怕“井绳”,而是害怕那些和“蛇”相像的事物,会以假乱真,让噩梦再一次出现。须知,孩子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他还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因此如果发现他长大后异于常人,家长就要进行反思,是什么剥夺了孩子原本的快乐和勇敢?

见微知著

通话时信手涂鸦代表着什么?

有时候可以见到一些人一边打着电话,一边顺手抓起笔在纸上涂鸦,或者摆弄桌上的物品。

这种举动一般是为了缓解自己的精神压力,比如电话那头的人正在愤怒咆哮的时候,自己又不能轻易挂断电话,此时精神上会因为紧张而产生压力,这时手就会无意识地做出一些动作来给大脑以刺激。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代偿行为”。

与此相似,假如在约会时发现对方的手一直在做着无意识的动作,那有可能就说明对方很无聊,对约会不感兴趣。此时应该想办法吸引对方的注意力,比如换个话题,如果无效,可以换个地方约会。 uawFQm4kcD8FvTwYUBaPgVLTx3cxRG0zq3Sy/JW6i9BYALd23h4hJuzkFQgNDor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