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人不是机器,而是有野性的动物

乍看之下,这本书的英文书名可能会让你联想到一群大学生在假期撒欢疯玩的场景,所以你很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去野”是什么意思?如果指的不是大学生,那么也许是在孤岛上觅食的求生者?也可能是向羚羊或狮子投掷长矛的围腰裙的猎人?不,我们指的不是这些可怕的场景。然而,你的想象也越来越接近本书的主题。“野性”是一个用得很滥的词,它具有多重含义,但为了让它变得实用,让它能对你的个人健康发挥作用,我们打算把这个词层层“剥”开,露出它的核心。

我们想表达的很简单。请你想一想这样几组概念:野性与温顺,狼与狗,野牛与奶牛。然后,请你把这些概念扩展到人类身上——我们所指的就是与此类似的区别。“野性的人”听起来很怪异,但其实这种说法不奇怪。纵观人类数万年的漫长历史,每个人都拥有野性。野狼经过驯化变得像狗一样温顺,同样的力量也使人变得温顺起来。我们把这种力量称为文明,很明显,文明给人类带来了丰厚的收益,但我们的目的不是争论这些收益。我们要阐述的更多与基因、进化和时间有关。人类的进化是在野外环境下发生的,这种野外环境也造就了人类。现代人类仍然携带着与过去相同的基因,几乎完全没有变过。人类天生就有野性,在我们变得越来越温顺的同时,也逐渐变得虚弱和不幸。

人类的天性

关于人类的天性,我们会告诉你一些有趣的细节:人天生就会优雅地运动,天生就喜欢新奇和丰富多彩的生活,天生就渴望拥有广阔的空间,最重要的是,人天生就会爱别人。但是,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人生来就能自愈,人的身体能够自我修复。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内容可以用“内稳态”(homeostasis)的概念来解释,内稳态的功能非常复杂,它可以修复身体的各种损伤,缓解各种压力。这种能力就是我们要讲述的核心。

在本书中,我们将展示人被文明驯化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心脏病、肥胖症、抑郁症,甚至癌症等导致死亡和痛苦的主要疾病都是人们忽略遗传密码和天性所付出的代价。不过,要在生活中解决这类疾病,尤其是在个体层面上解决这类问题,并非那么困难。内稳态可在此起作用,而你要做的就是“让路”,让那进化出奇妙的自我修复能力的身体发挥作用。这一过程既简单又可行,即使在现代也是如此。这不是主观臆断,很多人已经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并取得了成效。我们在书中会详细地阐述这些内容,还会为你制订一些计划。如果你能顺着这样的思路和我们一起通读本书,你对人类的生存状况将会产生新的认识。

我们希望表达的一个观点是,万事万物的运作方式都是相互联系的,包括饮食方式、运动方式、睡眠方式、思考方式,还有生活方式。所有这些都与人的健康密切相关。这一观点看似简单,但它直接道出了现代医学的基本原理。“驯化”的概念是将问题分解成部件,找出哪个部件出现故障,并解决这个问题。这个概念非常适用于机器,但人不是机器,而是有野性的动物。“野性”的概念中则包容着各种复杂性。

比如说,抑郁不仅仅是大脑的一种状态,它在大脑中不是孤立的,抑郁可能与日常锻炼或者对蔬菜和蛋白质的选择不当有直接的关系。肥胖可能是由饮食引起的,也可能与细菌或缺乏睡眠有关,可能还与更令人惊奇的因素有关,比如外祖母出生时体重较低。另外,工作中的挫败感,可以通过与狗在山间散步而得到治愈。

连儿歌中都有小腿骨与股骨相连这样的内容,生活中的各方面间更是有着复杂的联系。为了理解人类生活中各方面活动的巨大复杂性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会进行更深入的阐述。

本书将把各种主题分解成子类别,收集案例,逐章进行阐述,其中一些还是人们司空见惯的问题。我们将从最基本的问题开始,对饮食和锻炼进行评估,但不会提出常见的建议。相反,我们将提出关于这两个领域的一些新见解,以此来建立一种思维习惯,一种思考人类状况的方法。我们将对睡眠、正念、部落文化、人际关系和与自然的接触等一系列较为广泛的生活行为进行研究,来实现这一过程。在阅读过程中,你会注意到书中有一些主题,但不同主题的边界很模糊。比如,我们一开始讨论的是营养问题,然后突然讨论起大脑功能或免疫系统问题来,这是因为前后的主题之间有着切实的生理联系,因为现实就是这样。

更重要的是,每一个子类别都只是一个分支,最终汇集起来,指向大脑和精神。这是因为精神是健康的关键所在。从这里就引出了一系列在根本上互相矛盾的观点,不同观点再引出不同的内容。在这些矛盾的观点中,每一个都是正确的,每一个中又都有很多可以让我们学习的东西。

其中的一个观点在这些年出现过多种说法,然而说得最巧妙的当属美国印第安人,这个观点就是:“所有的动物都比人知道得多。”而有一个观点与此相矛盾,那就是在西方社会人们长期坚信的一种传统观点,这一观点甚至在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教义中也有明确的表述:人类是造物主的巅峰之作,比其他物种“进化得更好”,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不同于且优于所有其他动物。

关于上述矛盾观点的第一个案例,最好由野生生物学家举出,因为野生生物学家能像传统的美国印第安人一样理解“所有的动物都比人知道得多”。通过对某一种野生动物的行为进行仔细观察,野生生物学家对动物适应环境的本能有了深切的认识。当研究人员向案例中的这位野生生物学家提出质疑说:“既然猫头鹰这么聪明,它们为什么不盖房子、买汽车、买电脑呢?”野生生物学家立刻答道:“它们非常聪明,不需要这些东西。”

并非只有野生生物学家才能对动物进行细致的研究,普通人也可以。比如说,我们可以对自己养的狗进行研究。很多人都目睹过家养宠物狗分娩,产下一窝小狗。作为狗的称职的代理父母,我们为这个大事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我们去拜访兽医,为各种程序做准备,以确保每只小狗都能活下来。有一系列明确而具体的步骤可以指导我们完成这一过程:清除阻塞呼吸道的分泌物和黏液,然后给小狗一点刺激,轻轻抚摸,以鼓励它们进行最初几次神奇的呼吸。我们认为自己有必要这样做,因为我们的狗从来没有孕育过小狗,虽然它很聪明,但它也不知道怎么做,也不能像我们一样从网络上下载并打印指导书。小狗们出生了,而那第一次当妈妈的母狗,本应一无所知,却完美地完成了指导书中的每一个复杂步骤,它疑惑地看着我们,好像在说:“你们在这儿干什么呢?这儿不需要你们。”狗狗不需要阅读指导书,因为动物比人知道得多。

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例子,其中涉及激素,具体来说是催产素。狗体内有催产素,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动物也有。本书中大部分章节会谈到催产素,这种激素甚至还会出现在商业交易、运动和暴力等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领域中。

人类独特的能力

在本书中,我们思考的内容并不仅局限于其他动物对健康的本能认知,不过这也是我们争论的核心。不知为何,人们竟会相信,必须做一系列复杂而扭曲的动作,购买整架子的自助书籍,成为多个健身房的会员,使用能够卫星定位的装置和遥感技术,每天关注报纸的健康版面,参加互助支持小组,并且每天计算卡路里,才能确保自己的健康。然而,请你想象一群穿越塞伦盖蒂平原的马赛人,想象一群具有传奇色彩的肯尼亚牧民,他们步伐轻盈,跑起来毫不费力,他们的体形是如此完美,他们的动作是如此优美而经济,足以羡煞每一个训练有加的健身迷。马赛人什么时候计算过卡路里或阅读过健身手册?他们请私人教练吗?或者换种说法,狩猎采集者群体的健康状况是显而易见的,人类学家们对此孜孜不倦地研究了数个世纪,并且普遍报告称他们身体健康、身材精瘦而又快乐幸福,这点我们该如何解释呢?狩猎采集者都拥有野性。和野生动物一样,他们比你知道得多,这与“人是造物主的杰作”的观点是直接对立的,本书确实想挑战这一观点。我们一味地坚持人类例外论,我们对自己、对他人、对自然造成的伤害大都源于此。

然而,人类确实在某些方面有着独特之处。

人类大脑是否已经达到生物进化所能达到的最高峰,关于这一问题目前还没有定论。进化的“实验”才进行了仅仅几百万年,尽管已显现出少许明显的不足之处,但还有更多的是我们不了解的。然而奇妙的是,人类的大脑的确是自然界中有史以来最复杂、最深奥的器官。在思考人类进化时,早期的观点,甚至是如今的观点都认为人类大脑的特殊之处在于其认知能力,如会使用工具、能制订计划、拥有智慧等。这些奇妙的能力的确很独特,我们也不想否定它们的重要性,但我们可以去了解其他一些能力。比如说,所有能感知的生命体的大脑都要用于指导自身的运动和位移,要协调和控制身体。人类也非常擅长这些技能。

然而,人类思考、记忆、学习和洞察事实的能力,在脑功能上并没有那么复杂。极其复杂的反而是人们习以为常的一些能力,如同理心、语言能力和社交能力等,这是我们用精密仪器对大脑活动进行测量和评估后才了解到的。这些复杂活动能够激活整个大脑,使大脑中致密的神经网络电光四射。这才是人类独特的能力,其他物种望尘莫及。我们将在书中慢慢展开这一观点。更重要的是,我们认为,人类的独特之处在于拥有一种崭新的能力:能与他人和睦相处,这才是人类最大的成就。

这也是我们的兴趣所在,也为书中案例提供了一个框架。我们将对饮食、睡眠和运动等人类各方面的活动进行讨论。但正如前文所说的,这些活动之间存在着重要的联系。每一种活动都以有意义、可测量、可探究且可定义的方式支撑起大脑,使大脑能全面激活神经通路,产生“超级网络”。这些神经通路支持并记录着你的健康状况,并且最终使你能够与他人进行交流。整个神经系统被“点亮”后,你会感觉好很多。

我们在接下来的章节中将先列出一条基线,概括地讲述我们所知的人类进化的初期状态和其中的一些细节。人类的生存状况究竟如何?人的本性是什么?通过重新定义“文明病”这个人们已探究了一个多世纪的旧命题,这个使人变得羸弱的罪魁祸首,我们将引出本书要讨论的首要话题。今天困扰我们的大部分问题正是这些“文明病”。接着,我们将探究人类各方面的活动,如饮食、运动、睡眠、部落文化、与自然的接触、人际关系和正念。最后,将有一章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对个人而言较为实用的建议。

“野性”,这就是人们现在所需要的

在文明出现之前,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都具有野性。人类学对那时的人类有一个礼貌的称呼,那就是“狩猎采集者”,但从我们把祖先称为“野人”这一点上来看,很多问题的答案就不言而喻。在农业和城市兴起之前,人类是有野性的。在那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变得温顺起来。正因为如此,如今的人们才会生病。书中所有的案例都是向进化赋予人类的身体表示敬意,但更简单的表示方式是:去野。

目前,通过生态恢复来重建野生系统的趋势在全球范围内正日益加强。欧洲人把这一过程称为“再天然化”。我们认为,人类身体的每一部分都很复杂,并且具有“生物多样性”,事实上, 人体就像任何一个野生生态系统一样,在恢复到天然状态时的工作效果最好。 因此,你可以把这本书看作是“再天然化”生活的指导手册,借由书中的一些观点,改变你对生活的看法。

现在,我们想让你想象三个场景。在阅读过程中,不时回想一下,以便了解其中的不同。随着故事的一一展开,更多的细节将会在下面的叙述中逐一显露,就像老式的照片显影剂一样。一开始,图像显得模糊、不连贯,但如果我们在接下来的章节中能够正确地传达出想表达的内容,那么关于人类的许多奥妙会被一一揭露出来。

第一个场景如下:

这是我们几年前看到的一张照片,着手撰写此书时,它就一直在我们的脑海中浮现。这幅经典的照片拍摄于1947年,照片中是一群狩猎采集者,那时文明尚未侵蚀、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而在文明出现后,这些人和我们一样,在很短的时间内变得体质虚弱了。然而,这张照片展示了“文明侵蚀前”的场景:在非洲的卡拉哈里沙漠,一群桑人聚集在一起,有一个人在给其他人讲故事。这种活动历时弥久,使人们联系在一起,也诠释出人性。在照片中,我们最先会注意到这些桑人都是赤身裸体的,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再正常不过了。然而,请注意裸体所展示的内容:轻盈、健美的身躯,挺拔、强壮的身体,每个人的肋骨清晰可数。然后看看讲故事的这个人,他讲得多么生动、入情。他散发出一种“磁力”,把周围的人紧紧凝聚在一起,让每个人都参与其中,乐在其中。如今,我们之中谁具备如此杰出的沟通能力?又有哪个团体能如此融洽?尤其是在儿童为主体的圈子里。不可否认,他们之间被“信任”的纽带相连。

第二个场景来自网上的一段视频,学过发展心理学的人肯定都看过,并听过人们讨论它,因为视频的内容解释了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问题。你不用去看这段视频,因为其中的场景很常见,几乎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曾出现过。这个场景很容易想象:在一间充满诱惑和干扰的房间里,有一位母亲和一位蹒跚学步的孩子,房间里到处是色彩鲜艳的玩具和其他令人着迷的东西。可是这个房间很奇怪,孩子紧紧地抱着妈妈,眼睛偷偷地四处打量着。在母亲的鼓励下,孩子鼓起勇气去接触一个他喜欢的东西,比如一个大木块。木块掉下来发出一声巨响,孩子立即脚步蹒跚地回去找妈妈,在妈妈的安慰下,重新鼓起勇气再去探索,再去冒险,再去体验未知的东西。

无论是在现代,还是人类存在之初,大脑都是像这样,在寻求安慰与探索未知的平衡间塑造而成,而且在正常情况下,这种塑造的过程是通过母亲的爱和支持来实现的。稍后,我们还会用到这个场景,因为它不只关乎蹒跚学步的孩子,还关乎我们每个人。

第三个场景与似乎只存在于极少数人中的一种疾病有关,那就是自闭症。你也许会感到奇怪,我们要解决的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但自闭症并不普遍。大多数人一想到自闭症,就把它归结为少数人的不幸。自闭症可能是基因问题,与一般人有什么关系呢?然而,我们则认为自闭症这一神经系统疾病所牵扯的远不止社会成本问题。自闭症很有可能也是一种文明病,可以把它置于我们追踪的问题的核心。

我们在参观纽约北部的发现中心(Center for Discovery)时感到特别震惊:这里有360名自闭症患者,其中很多人生活在正常的家庭环境中,却会表现出暴力倾向或过度的破坏性行为。这里要说明的是,只有少数自闭症患者会产生暴力问题,被送入发现中心这样的地方。参观当天,工作人员护送我们在多间教室进进出出,我们未经考虑,就与一些患者见了面。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若在一个月前,与他们直接进行接触还不大可能,因为有些患者也许突然就爆发了,而现在他们的情况有了显著的改善。工作人员认为这样的改善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一种训练。在训练中,患者们跑步、跳跃、与同伴跳舞,这就是他们接受的治疗。还有一点同样重要,治疗中会确保营养充足,并保持与自然的接触,这也是发现中心一直保持的良好惯例。

然而,我们脑海中不断回想起的却是这样一个场景:在一间很小的教室里,4名处于青春期的男孩坐在一排,面前放着简单的铃铛和木块,每个人轮流使用。在一台小型电钢琴前坐着一位个子瘦小、皮肤黝黑的女人,她有着天使般的面容,留着漂亮的卷发,她一遍又一遍地弹奏一首简单的歌,以吸引男孩跟着节奏敲铃铛或木块。歌词重复地提示着他们:“敲一下铃铛,敲一下铃铛,敲一下铃铛。”节奏、旋律、敲打的声音,持续重复着。当患者的大脑面临社会交往表现出退缩(这也是自闭症的标志)时,这种节奏就能够激活大脑。

后来,我们注意到这位钢琴演奏者必须每天连续数小时弹奏重复的旋律,不过她在每一节中都会投入一些自己的感情,还会发自内心地即兴演唱,对曲子进行小润色。在大多数人都觉得无望的情境中,她不厌其烦地重复弹奏着,就像那个讲故事的桑人一样,对待周围的人专注且投入,这种专注的精神也是我们每个人所需要的。

因此,发现中心里的这个场景就是我们要呈现的第三个场景,这个地方还是我们人生的主要转折点之一。我们不会无缘无故地写一本书,除非这能够改变自己的生活,而且是永久性地改变。同样,我们希望这本书也能改变你的生活。

最后,我们将详细讲述自己所经历的改变:理查德·曼宁的体重减了22.5千克,他成了一名超级马拉松跑者。约翰·瑞迪也减了一些体重,饮食方式也改变了,最重要的是他的思维得到了扩展。他以写运动和大脑方面的书籍而闻名,发现中心里那些吸引人的故事则让他更关注睡眠、食物、自然、正念等方面的问题,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共同促进人们的健康的。当然,约翰改变思维方式也并不仅仅是受到发现中心的影响。他的改变还与一次偶然的会面有关,书中也会讲到这次会面。 Z1ReRCAQseFQKwYJomNd2xYhwiltIZrNb9bB2R4O0qkxpndqbFOx0wBO5cAOZKu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