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心理问题多源自人们
对消极情绪的恐惧与逃避

当美国的心理健康专家们想要诊断和治疗精神疾病时,他们的主要参考书是《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1980年,这个手册就已经是一本有着494页篇幅,列举了265种让人眼花缭乱的精神疾病的大部头了。但是到了1994年,它居然又加厚了一倍,新增了32种精神疾病,成了一本886页的鸿篇巨制。那些心理健康专家似乎认为,过于悲伤、焦虑、经常发怒或者愤怒过度都是精神疾病的表征。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的确记录了很多常规精神疾病,比如说精神分裂症。但是它将持续时间超过两周、影响到工作和家庭生活的心情沮丧,也列为临床上的重症,这就有点让人难以接受了。试想,普罗大众看到这样的分类和定义,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他们会觉得,痛苦是不好的,而健康专家可以帮你避免痛苦。但是痛苦的感觉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你怎么可能让你自己从不产生痛苦的感觉呢?

在美国心理学会(APA)评选的“20世纪杰出的心理学家”中,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以充足的优势名列第二,他的排名领先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一位,仅次于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 18 。艾利斯是认知行为疗法(CBT)的创始人,他认为主要有3种错误认识导致了人们的痛苦和破坏性行为:

1.我必须表现得足够好,而且要得到其他人的认同。

2.其他人也必须做“正确的事情”,否则他们就不够好。

3.生活必须简单轻松,没有痛苦和困难。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是一个革命性的理论。以前的心理学家常把心理疾病归咎于不幸的童年或者创伤性事件,然而艾利斯却指出问题的根源在于人们对自身、他人和周围环境的错误认知。艾利斯不仅指出了问题所在,他还发明了一整套针对性的疗法。通过这种疗法,咨询师可以帮助来访者发现之前的错误认识,并解决相关问题。艾利斯的疗法十分有效而且具有可复制性,因而迅速流行开来,并在此后数十年成了心理疗法中的主流。1990年,艾利斯的理论又被“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博士 (3) 发展为“习得性乐观”(learned optimism),并写进了专著《活出最乐观的自己》 19 。艾利斯的理论帮助人们减少痛苦的情绪,从而更加幸福。这恰恰契合了舒适瘾症从生理领域蔓延到心理领域的趋势。如果环境不够舒适,我们会想办法改造环境达到我们的需求。同样,如果某些情绪和记忆让我们苦恼,我们也倾向于改造它们来减轻痛苦。

这种价值取向在之后近30年的时间里,几乎没有受到任何质疑。这种情况直到那些经历过20世纪60年代人类潜能运动和东方哲学思潮的年轻人成长起来后才有所改观。 20 他们作为新一代的心理学家,开始探索一种新的疗法,即接受与实现疗法,简称ACT疗法。以史蒂夫·海耶斯(Steven Hayes)、凯利·威尔森(Kelly Wilson)、伊丽莎白·吉福德(Elizabeth Gifford)、维多利亚·福利特(Victoria Follette)、柯克·斯爵莎(Kirk Strosahl)为代表的心理医生们,开始提出一些争议性的问题:职业治疗师对于正常与非正常的判断标准是否完全准确?时刻关注精神焦虑、消极想法、消极情绪和消极行为真的是维持精神健康的最好方法吗?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关注人们是如何面对和处理消极想法、消极情绪和消极行为的呢?

倡导ACT疗法的心理医生们是一群既重视研究又积极实践的学者,他们发现,人们应对心理创伤的模式和遇到生理创伤时的反应极为类似。比如当你扭到脚时,你会在活动时尽量不用受伤的那只脚。这种情况在心理层面也是一样的。如果你的朋友或者爱人伤害了你的感情,你会尽量不跟他们接触。当某种情感过分强烈时,你会通过看电视、睡觉、喝酒来回避它。

除了改变或者回避那些让你痛苦的想法、情绪、感觉和回忆,你其实还可以选择忍受它们。这就跟在下雨天出门要忍受潮湿和泥泞一样,你可能不想遇到这种情况,但是就算碰到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所以你在应对消极的想法和情绪时,完全不必如临大敌。你大可以把它们想象成收音机里的背景音乐,虽然一直在播放中,但是你可以忽视它们的存在。“接受与实现”疗法的前提是,你完全可以忍受消极的想法和情绪,像旁观者一样冷静地观察它们,而不必沉浸其中。

值得强调的是:虽然心理状态会影响你,但它并不能主宰你。这听上去可能有些怪异,甚至难以接受,但是从某种角度来说,你的存在并不等同于你的所思所感。

你作为“观察者”,或者说你的自我、人格或灵魂作为“观察者”,能够察觉到你的消极想法和消极情绪。这恰恰说明了“自我”和“情绪”是相互独立的。当你意识到这一点后,你就更能忍受消极情绪带来的痛苦了。

正如艾利斯所言,大多数心理问题并非直接来自消极想法或消极情绪,而是源于人们对它的恐惧和逃避心理。可以这么说,当我们在谈论焦虑症时,问题的核心其实在于逃避焦虑的心理 21 。最新版的精神疾病手册列出了一系列的焦虑障碍,从社交焦虑症、创伤后应激障碍到惊恐障碍。虽然它们的特征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当你认为自己会被他人拒绝,或者自己的性格缺陷会暴露在他人面前时,你很自然地就会想要摆脱这种焦虑的感觉。不幸的是,我们回避焦虑的反应往往会导致事与愿违的后果。

许多心理治疗师都遇到过有次生情绪障碍的来访者。比如有的人感觉很愧疚,同时又会因为自己的愧疚而感到愧疚。或者有的患者感觉抑郁,同时又对自己的抑郁感到愤怒。这与焦虑症的情形很相似。人们对特定情形感到焦虑,然后因为害怕焦虑而压力倍增。如果你能相信自己有能力承受焦虑,从而避免次生情绪的干扰,那么你的人生将会轻松很多。

上面所说的以更坚韧的态度应对情绪问题的理论十分重要。因为舒适瘾症已经不是小病、小痛的问题了,它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下一代。从长远角度来看,提升对于负面状态的忍受能力不光有益于个人,也有利于整个社会。 Pj8H35zphJaP+j5OzfBdR+oPbU0MUJpfUNxmW+K7nwgnU76JZ+SmKr2apHfS1R6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