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云 (1) 压城城欲摧,
甲光 (2) 向日金鳞 (3) 开。
角声 (4) 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 (5) 凝夜紫。
半卷红旗 (6) 临易水 (7) ,
霜重鼓寒 (8) 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 (9) 上意,
提携 (10) 玉龙 (11) 为君 (12) 死。
《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一首描写边城将士保家卫国、征战疆场的诗歌。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人。唐代诗人,后世人称“诗鬼”,与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和李商隐合称唐代“三李”。李贺原是唐皇室远支,后家道中落。一生贫病交加,出于父亲的缘故终生不第。虽然也步入过仕途,但也只是做过三年从九品的奉礼郎。后因仕途不得意,遂专心写作,呕心沥血,因病去世时年仅27岁。李贺的诗长于乐府,内容多是用来表现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愤懑之情,另有部分讽刺现实、揭露朝廷腐败黑暗的作品。其著作有《昌谷集》。
(1) 黑云:厚厚的乌云。这里指敌人猖獗。
(2) 甲光:阳光照在铠甲上闪出的光。
(3) 金鳞:战士铠甲上闪光如鱼鳞。
(4) 角声:用兽角制的号,古时军中用于吹的号角。
(5) 燕脂: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像胭脂凝成,也指战士的鲜血。
(6) 半卷红旗:援军偃旗急驰赶来增援。
(7) 易水:河名,发源于今河北省易县。
(8) 霜重鼓寒:夜寒霜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9) 黄金台: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以招揽贤士。
(10) 提携:拿起。
(11) 玉龙:宝剑的代用名称。
(12) 君:君王,皇上。
浩荡的敌军来势凶猛,铺天盖地,好似黑云压顶笼罩城头,在这巨大的威压之下,坚固的城墙好像都要被压垮了一般。云层间漏下的秋天的阳光映照在守城将士们的铠甲上,反射出点点寒芒,好似一片片闪光的金鳞。在一片萧瑟的秋色里,号角声此起彼伏。边塞的土地被将士们的鲜血染成胭脂一般的颜色,黑夜降临,满眼的殷红凝成暗紫色。易水冷冽,援军正急速临近,冷冷的秋风中,血色的军旗半卷半开。军前的战鼓蒙上了寒霜,鼓声沉闷,好像战士的呜咽。为了报答君王昔日的知遇之恩,今天玉龙宝剑在手,征战沙场就算是马革裹尸也心甘情愿。
边塞诗是唐朝诗歌很重要的一个流派,涌现出了一批很具有代表性的边塞诗人。比如高适、岑参、王昌龄、崔颢等等。但是他们的边塞诗要么写边塞的雄浑气象,要么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写到战争也多有一种“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放。但是像诗人李贺这样写一场失败的战争,而且还把战争写得如此惨烈的真是少之又少,能够做如此构思的,估计也就非“诗鬼”李贺莫属了。
战事虽不利,但其心犹壮是这首诗所要表达的主旨。所有的重点都落在最后“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两句上。这既是诗中英勇的将士们的心声,更是诗人的心声。诗人作为皇室远宗,常怀入仕之心,但是因为父亲的名讳一直无法考取进士,不能得到君王的赏识,所以最后的这两句是在表达以死报君王的决心,更是在表达自己渴望得到君王赏识的心愿。所以,前面对战事的渲染和烘托就不是漫无目的。形势越是危急,战事越是惨烈,这份为君王而献身的决心就显得愈加真诚而坚定。
首先,第一句开篇就充满了摧人心肝的压迫感。铺天盖地而来的敌军,那种令人窒息的压迫感就连坚固的城墙都快要坚持不住了。形势的急迫,让人喘不过气来。但是,这不过是诗人的一种烘托手法。写敌人带来的威压,不过是为了烘托守城将士们的决心和气势。第二句“甲光向日金鳞开”,守城将士们面对强敌士气不减,严阵以待,铠甲在秋光里反射点点寒芒同样让敌人胆寒。开头的两句是开战之前敌我双方的亮相,虽然兵力上相差悬殊,但是守城将士的士气却不输分毫。
然后,中间的四句是惨烈厮杀的描写,但是却不见短兵相接、人仰马翻。诗人用响彻云霄的号角、暗紫色的土地、霜重不起的鼓声这些充满象征意义的意象来烘托战场上厮杀的惨烈。“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在一派肃杀的秋色中,号角声不绝于耳。战斗的激烈可想而知。而厮杀过后,大片的土地都变成了暗紫色。诗人不说死了多少人,也不说敌我双方的伤亡比例,但是“惨烈”两个字却已经深入读者的心中了。这两句写的是惨,接下来的两句则是苦。战争的残酷不仅仅在于双方战士之间的厮杀,还有恶劣的自然环境。擂动不止的战鼓都被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霜,更不要说那些刚刚从厮杀中停歇下来的战士了。但是就算是这样惨烈的厮杀和恶劣的环境也动摇不了战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还有一支生力军正在临近易水,朝战场进发。红旗半卷,同样抱定了“壮士一去不复返”的必死之心。
为什么将士们能够如此悍不畏死?答案就在诗人最后的这两句直抒胸臆的诗句中:战死沙场死而无憾,只是为了报答君王的赏识和知遇之恩。但是对于一生不得志的李贺来说,却是多了一层潜在的意味。如果有朝一日能够得到君王的赏识,自己也会像这些将士一样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