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9.卖炭翁

(唐)白居易

卖炭翁,

伐薪 (1) 烧炭南山 (2) 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 (3)

两鬓苍苍 (4) 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 (5)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

(6) 驾炭车辗 (7) 冰辙 (8)

牛困人饥日已高,

(9) 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 (10) 两骑 (11) 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12)

手把文书口称敕 (13)

回车叱牛牵向北 (14)

一车炭,千余斤,

宫使驱 (15) (16) 惜不得 (17)

半匹 (18) 红绡一丈绫,

(19) 向牛头充炭直 (20)

作品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白居易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是唐代三大诗人之一,“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在诗歌的创作上,白居易提倡效仿《诗经》“风”的传统和学习杜甫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摒弃那些华而不实、无所寄托的创作风格。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语言平易通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32首,表现的是唐朝的“宫市”对附近百姓的危害。所谓的“宫市”指的就是皇宫里所需物品的采买。在唐中宗之前,有专门的官吏负责各项事物的采办。但是到了中宗时期,宦官的权力变得越来越大,采买的差事也被宦官给揽走了。说是采买,实际是一种半掠夺的强买强卖。“宫市”太监只是象征性地支付极低的价钱,或者用一些价值相差很远的物品来进行强制交换。一时间,周边百姓怨声载道。《卖炭翁》创作于元和(806—820)初年,此时正是“宫市”危害最深的时候。

帮你理解

(1) 伐薪:砍柴。

(2) 南山:终南山。

(3) 烟火色:烟熏色的脸。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4) 苍苍:灰白色,形容头发花白。

(5) 何所营:派什么用途。

(6) 晓:天亮。

(7) 辗(niǎn):通“碾”,轧。

(8) 辙:车轮轧出的痕迹。

(9) 市:集市。

(10) 翩翩: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11) 骑(qí,旧读jì):骑马的人。

(12) 黄衣使者白衫儿:皇宫内的太监品级较高者穿黄衣,无品级的穿白衣。

(13) 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14) 牵向北:牵向宫中。

(15) 驱:赶着走。

(16) 将:语气助词。

(17) 惜不得:舍不得。

(18) 匹:量词,指整卷的织品。

(19) 系(jì):绑扎。这里是挂的意思。

(20) 直:通“值”,指价格。

白话意译

有一位以烧炭卖炭为生的老人,终日在终南山里砍柴、烧炭。年深日久,在常年的烟熏火燎下,他的脸色变得黑灰油亮。年岁已高的他两鬓已被霜染,但是伸出的十指却黑黢黢的。终年不停地砍柴、烧炭、卖炭,那么卖炭钱都用来干些什么呢?不过是为了一口果腹的吃食和一件御寒的棉衣罢了。数九寒天,老人身上穿着非常单薄的衣服,却还是希望天气能够变得再寒冷一些。因为他害怕天不够冷的话,他辛苦烧好的炭卖不到一个好价钱。令他感到欣慰的是,前天夜里终于下了一场大雪,城门外的积雪都落了足足有一尺深。(老人)一大早就驾着装满木炭的牛车进城了,满载的牛车轧过积雪,留下深深的车辙印。牛车在积雪中艰难行进,等到了集市的时候太阳早就升起老高了。这时候拉车的牛也累了,驾车的老人也饿了,只好在集市南门的雪泥中随便找个地方歇息。刚刚停车住脚,就看见远处来了两匹高头大马。那两个骑在马上不可一世的人到底是谁呢?原来是皇宫里面负责采买的太监。一个是身穿黄衣的使者,另一个则是穿着白衣的随从。使者高举着文书,大声叫喊这就是皇帝的命令。一边喊着,一边驱赶着装满木炭的牛车朝宫内走去。这满满的一车木炭可是有几千斤呀,那些前来采买的太监就这么轻易地给拉走了。看着自己辛辛苦苦烧好的木炭就这么被拉走,老人的心里非常不情愿,但是一再阻拦也无济于事。一再哀求之下,半匹红纱和一丈绫被系在了牛头上,就权当是他们为这一车炭所支付的价钱了。

经典赏析

这首诗的主旨是揭露“宫市”之害。但是它最大的特色既不是抒情也不是议论,而是描写。形象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均有可圈可点之处。另外,这首诗还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色就是作者对对比手法的熟练运用。

开篇第一句高度概括地完成了人物职业的介绍。地点、职业,就连工作的内容也都做了介绍。而主人公的形象,诗人只用了两句话就让一个常年砍柴烧炭的老人形象生动地出现在大家的脑海里。“满面尘灰烟火色”,诗人抓住了外貌这个与职业高度相关的特征,烟熏火燎的脸色和满脸的炭灰,活脱脱就是一个卖炭翁的形象。而接下来的一个对比性的描写,则突出了老人的辛劳。“两鬓苍苍十指黑”,又是卖炭翁这个职业独有的特征,但是这鬓角的白发和十指的黢黑,这一黑一白的对比让读者看到了老人的年龄和辛劳。那么这么辛苦操劳,卖炭的钱都做什么用了呢?全部都用来果腹御寒了。这一问一答之间,把主人公的生活状态就描绘出来了。但是接下来的这句“可怜身上衣正单”,既是下面心理描写的铺垫,又是对上面两句的强调,卖炭得来的钱全部都用来穿衣吃饭了,可怜现在隆冬季节还穿着单衣。

而“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同样有强烈的对比效果。正是这种强烈的对比,才更让人从内心深处生出对卖炭翁的同情和怜悯。寒冷的冬天,明明自己是一身单衣,却还是希望天气能够再寒冷一些。处境和心理又是一对鲜明的对比。这种矛盾的心理背后,是主人公生活的不易。到这里为止,诗人通过形象描写和心理描写完成了卖炭翁的形象塑造。这可以算是这首诗的第一部分,接下来的第二部分是诗人对故事展开的叙述。

第二部分一开始,就给人以希望。终于下了一场大雪,这下再也不用担心炭卖不了好价钱了。但是诗人却没有进行任何心理描写,而是用行动描写“晓驾炭车辗冰辙”来表达主人公内心的喜悦。一大早就赶着装满千斤木炭的牛车在积雪中朝集市进发,读者完全可以从主人公的行动中体会他心中的热切和希望。但是这份期盼,跟后面残酷的现实又一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份期盼越是热切,后面宫市的掠夺就越显得残忍。在塑造宫人嚣张跋扈时,诗人有几个动词用得极为传神:“把”“叱”“驱”,把宫内宦官的骄横、残忍、冷血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这一系列动作之后,最后两句又是鲜明的对比,“半匹红绡一丈绫”和千斤炭之间的价值反差的对比,直接揭露了“宫市”掠夺的本质。但是诗人的高明之处就在这里,诗歌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戛然而止。既不抒情也不议论,大胆的留白令人拍案叫绝。 U+Aqiw3SUzdkR44fHPjNywkZUiNycUIOM61QpbIOA7k2+yrwzC4fVvYNU3WaLVd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