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车 (3) 欲问边 (4) ,属国过居延 (5) 。
征蓬 (6) 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 (7) 孤烟 (8) 直,长河 (9) 落日圆。
萧关 (10) 逢候骑 (11) ,都护 (12) 在燕然 (13) 。
王维(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人,后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唐朝诗人,后世称之为“诗佛”。与“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并称“盛唐三大家”。王维不仅是一位著名的诗人,还精通绘画、书法、音律和佛理,这也是他被称为“诗佛”的原因所在。因为王维在绘画领域的扎实功底,所以他的诗作的最大艺术特色便是画面感极强。苏轼在谈到王维诗的特色时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也是一位少年天才,9岁能够写诗,19岁中举,年仅21岁就考中进士,后步入仕途,一直做到尚书右丞,所以他还有一个别称叫作“王右丞”。这首《使至塞上》创作于诗人出塞的途中,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唐军对吐蕃的战争取得了一场不小的胜利。而作为赶去塞外慰问将士的监察御史,王维轻骑简从开始了边塞之旅。感于途中的所见所闻,便有了这篇著名的诗篇。
(1) 使:出使。
(2) 至塞上: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
(3) 单车:一辆车,形容轻车简从。
(4) 问边:视察边塞。
(5) 属国过居延:属国,附属之国。古时也用作官职之称。这里指诗人要去自己国家的从属国,路途很遥远。居延,县名,在今额济纳旗东南,属凉州张掖郡,是当时的附属国。
(6) 征蓬:随风飘舞的蓬草,自喻。
(7) 大漠:大沙漠,指凉州之北的沙漠戈壁。
(8) 孤烟:烽火烟雾,边塞报警的信号。
(9) 长河:这里指黄河。
(10) 萧关:关中通向塞北的要道,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11) 候骑: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
(12) 都护:边疆重镇的最高指挥官。此指河西节度使。
(13) 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东汉窦宪北破匈奴,在此刻石记功。这里代指前线。
轻车简从赶往边疆去慰问守卫边疆的将士们,作为监察御史的我已经率队过了居延,到了大唐的边境。途中时不时会有北风吹动的蓬草,随着我们在大漠中孤独跋涉。翱翔的大雁在头顶的天空掠过,它们的身影已经落入胡人生活的地方。空旷的天空下,茫茫的大漠朝着远处铺开,望不到边际。远处笔直向上的烽烟把天空和大漠连接在一起,奔腾的黄河在大漠中蜿蜒而去。在大漠和天空相接的地方,黄河之上,一轮圆圆的落日正在缓缓地由长空滑入大漠。到了萧关的时候遇上巡逻的侦察骑士,询问得知都护大人正在燕然前线指挥作战。
读王维的诗歌就不能不说他作品的最大艺术特色——极强的画面感。这种特色在这首诗里面同样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尤其是那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极好印证。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描写戈壁大漠特有景色的诗句才能在千百年之后仍然为我们所喜爱。在这两句当中,“孤烟”和“落日”是两个最醒目的意象,但是作者的本意却不只是写“孤烟”的“直”和“落日”的“圆”,而是用这两个极为醒目的景物来衬托塞外环境的广阔无垠,用直直的孤烟来衬托大漠的无边无际,用圆圆的落日来衬托黄河的气势雄伟。如此,这幅雄奇壮美的塞外风景图画才能形象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历来写景的诗歌都不会单纯地为写景而写景,这首诗也不例外。虽然整首诗的画面感很强,但是诗人所要呈现给读者的却不只是画面。那些出现在诗中的意象,不论是单车、征蓬、归雁,还是孤烟和落日,都有一个共同的情感指向,那就是孤独、寂寞和飘零。这也正是作者途中心情的真实写照。虽然边塞大漠的风景雄奇壮美,但是诗人却不是来游玩的。从“问边”一词我们知道诗人是被派往边疆来慰问的,这显然是一趟苦差事。因为虽然是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前来慰问,却只有很少的随从,否则不会有“单车”一说。轻车简从的诗人,在这漫长而孤寂的旅途中心情就不难想象了。而诗中的这些意象,寥寥的随从、飘零的征蓬、笔直的孤烟和浑圆的落日都很好地再现了诗人的内心感受。
一直读到最后两句之前,虽然景物感觉很是雄壮,但是心情却一直都非常的压抑。这时候最后的两句“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看起来好像并没有什么起眼的地方,却是气氛的明显转折,这时候诗人的描写由远及近,从大处落到小处,由景写到人了。因为有人的活动,这个画面就生动多了。在经过艰苦的跋涉之后遇上了巡逻的骑兵,相互之间有了交谈,还谈到了驻守都护府的统帅,这画面就活了,情感也从压抑变成了欣喜,还有了军人保家卫国的情怀,整个诗的格调也提高了不少,虽有不得意,但是更有豪迈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