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流行文艺与文化消费的扩张

流行文艺的消费问题,是随着文艺产品的商品化现象出现的。在古代,文学艺术或成为诗人的精神依托,或成为朋友间的情感载体……这其中精神性的成分较多,商品性的成分较少。进入消费社会后,许多文艺产品商品化,特别是依托于现代市场的流行文艺,更是处处透露出商品性的气息。消费,作为文化产业链的终端环节,在大众消费观念、消费动机、消费行为等方面影响着流行文艺商品化的进程和样态。

首先,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大众的文化消费观念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现代消费已经不再依赖人们的需求原则,而是取决于人们的欲求原则,即对文艺资源的占有欲望构成了人们基本的消费观念;其次,在消费动机方面,人们摆脱了温饱的生理需求,在精神层面对文艺和文化产生了多层次的消费动机,如享受动机、审美动机、认知动机、社交动机、求异动机等;再次,消费行为在当代多元化的消费观念和消费动机的推动下,也呈现出不断扩张的态势。随着流行文艺的日益发展,对其消费也早已超越了娱乐的目的,而情感消费、时尚消费、炫耀式消费、休闲消费等方式逐渐成为当下流行文艺消费向纵深开拓的多向途径。

一、消费观念的变革

消费指人们为了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消耗物质财富。现代社会的消费已经不再依赖人们的需求原则,而是取决于人们的欲求原则。需求在本质上与使用价值相联系,欲求则与商品的符号性相联系,欲求超出了生理本能,进入了心理层次,因而具有无限的要求。所以在现代消费中,欲求原则将取代以往的需求原则。

事实上,消费文化是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市场化进程的推进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显著的社会景观。当卡拉OK、健身房、流行音乐、电影院、咖啡馆、酒吧、美容院、服装店等一切流行时尚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消遣娱乐时,人性本身的欲望和享乐,也就成为新时代人们关注的主题。而在此之前,也就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文革”时期,一切消费性文化观念都难以产生。那是一个生产力相对匮乏的时代,生产匮乏导致物品稀缺,正因此,一切物质分配都需要通过社会层面的供给结构来集中进行。

在生产力匮乏的社会,必然需要抑制过度消费,也最容易导致整个社会追求一种节欲俭朴的道德,但消费社会的到来则颠覆了这种观念,反而不断通过肯定人性的本能需求来鼓励消费。正如鲍德里亚指出:“关于消费的一切意识形态都想让我们相信: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纪元,一场决定性的人文革命把痛苦而英雄的生产年代与舒适的消费年代划分开来了,这个年代终于能够正视人及其欲望。事实根本不是这样。生产和消费——它们是出自同样一个对生产力进行扩大再生产并对其进行控制的巨大逻辑程式的。该体系的这一命令以其颠倒的形式渗入人们的思想,进入了伦理和日常意识形态之中:这种形式表现为对需求、个体、享乐、丰盛等进行解放。这些关于开支、享乐、非计算的主题取代了那些关于储蓄、劳动、遗产的清教式主题。但这只是一场表面上的人文革命:实际上,这种内部替换只是在一种普遍进程以及一种换汤不换药的系统范围内,用一种价值体系来取代另一种变得无效了的价值体系而已。”

在鲍德里亚看来,西方社会的人文主义革命,表现出对人性欲望的肯定,是对“需求、个体、享乐、丰盛”等价值的肯定,而这与以往的那种崇尚节欲俭朴的清教式价值观念构成了一种对立——但波德里亚同样指出,这种可以彰显出来的对立,不过是消费主义的一种“意识形态策略”。因为消费社会的到来,意味着生产过剩,生产过剩势必导致商品囤积,因此必须要鼓励消费以促进商业的正常循环。“‘生产过剩’的消费社会恐惧节欲俭朴的传统道德,它渴望挥金如土、欲壑难填的‘消费者’,因为只有他才能拉动生产,使生产的无限发展成为可能。” 因此,消费社会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一种符号化的社会,也就是说,商品除了要满足消费者的实用性需求,还需要以一种形象化、品牌化的方式来吸引消费者,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因此,商业化社会带来的消费观念的最大转变,就在于人们不再仅仅关注商品的使用价值,同时关注附着于商品使用价值基础之上的符号价值。

在消费社会中,广告的作用就是以符号化、形象化的感性形式不断激发人们的消费欲求。

在这方面,聚美优品做得很成功。聚美优品选择了自己的创始人陈欧作为代言人,喊出了“我为自己代言”的口号,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从他者到自我的转变,符合当下年轻人追求自我的心理。在聚美优品的广告词中,陈欧将自己的奋斗和80后的生活经历联系在一起,把小我的经历放大为一代人的群体体验,他以梦之名来讲述自己的奋斗故事,既道出了当前年轻人所遇到的困难,也展现了年轻人的理想与憧憬,引起很多80后甚至90后的共鸣。不久,网络上便出现了各种版本的“我为自己代言”,大学生版、幼师版、医生版等,形成了各式各样的“陈欧体”。这就是广告文本的魅力。广告就是一个文本,通过这个文本的衍射,日常的消费品便具有了某种梦幻特质,与金钱、权力、浪漫、欲望、希望等人生意义之间形成某种象征关系,制造了消费社会无所不在的符号化和影像化世界,把个人的欲求都激发出来,把个人培养成为潜在的“消费者”。

二、消费动机的增加

人们的消费活动都是由一定的消费动机引起的,也就是说,消费动机是引起、推动和实现消费行为的内部动力,是消费主体为了满足某种需要,由内外刺激引起的行为反应。来自人体的内部因素的刺激是引起物质消费动机的主要原因,寒冷的人会去购买衣服,饥饿的人会去寻找食物。文化消费动机是指能够引起人们购买某种文化产品的兴趣、意图、愿望等的动机。

来自人体外部因素的刺激是引起文化消费动机的主要原因,这里的人体外部因素主要是指社会现象,那么,人们在消费流行文艺产品时是基于一种什么样的动机呢?

基本动机是一种享受动机。从消费动机的定义看,动机产生的基础是需要,人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也是有层次的,由低到高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当人类的生存需要不再成为问题时,就会产生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享受动机主要是以享受需要为基础的。当人们不再为温饱问题发愁时,就希望快乐,希望放松。人们寻求各种方式来满足自己,如阅读武侠小说、看电视剧、听流行歌曲等。一般来看,大多数人在消费流行产品时,不是抱着“我要学习”的目的,而是怀着“我要休闲和体验”的想法。这是人们选择消费流行文艺产品的基本动机。

人的消费动机是复杂的,尤其是流行文艺作为一种特殊的消费品,其消费动机就更加复杂而多样。除了享受动机,以下的诸种动机也时常出现在消费行为中。

审美动机是一种以追求商品的欣赏性和艺术性等审美价值为目的的消费动机。对美的追求是人所共有的,正如高尔基所说:“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审美视野也在不断扩展,审美活动范围不断拓宽,审美动机也在不断强化。购买商品除了实用,还要求美观。流行文艺产品作为特殊的商品,消费者对它的审美期待比一般商品要高。所以人们在听流行音乐,阅读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时,除了娱乐之外,有相当一部分人也希望从中体验到美的享受。

认知动机是一种以追求知识、追求真理为目的的消费动机。持这种动机的消费者期待能在流行文艺活动中掌握一些知识,学会一些技能,使自己在认知上有所收获。如看电影可以提高理解力和感悟力,可以增长见识,这对于一些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的人来说,认知动机在消费中起着突出作用。

社交动机是一种以促进人际交往、关系融洽为目的的消费动机。这种动机在流行文艺的消费中相当突出,如看电影、唱歌、旅行时独自一人消费的不多,大多是朋友或同事结伴成群。故娱乐之时,也可以增进感情,促进友谊。

求异动机是一种以追求新颖奇特、时髦刺激为目的的消费动机。这种动机在都市青年中较为常见。他们富于表现力,渴望改变,蔑视传统,这些心理特征使他们在消费中追求与众不同。当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如流行歌曲、时尚服饰、微博文化等一出现,抱着求异动机的消费者往往就会蜂拥而至,及至满足了好奇心之后,又去寻找新的刺激点。

仿效动机是一种基于仿效他人的消费行为而产生的动机。人是生活在群体之中的动物,其消费行为也是互相影响的。由于受各种社会心理因素的制约,消费者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去模仿周围的人,模仿公众人物或者心中的偶像的言行。仿效动机使流行文艺在消费中热点纷呈,而“流行”一词本身就体现了仿效的特点。

三、消费行为的扩张

娱乐消费是流行文艺基本的功能,人们选择这种产品,第一目的就是快乐。玩网络游戏、听流行歌曲,是人们在生活节奏变快、工作压力增大的境遇中使身心得以暂时放松的重要方式,但它们只是暂时的解脱方式,使消费者暂时摆脱了现实生活的情感空虚、生活苦恼或工作压力,并不能真正解决人们内心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由于人际关系的疏远和人情的弱化,人们情感的满足渠道除了以物作为情感支持的替代品,也越来越依赖市场作为情感的支持。对情感进行消费,市场也提供了相应的情感消费品来满足这种需求。在文化市场,言情小说、流行歌曲、电视剧、电影等,这种以文艺为载体的情感消费品不仅遵循了艺术创作的规律,更重要的是遵循了市场的原则,把握了消费者的情感脉搏及其情感需要的变动和流行趋势,这其实是一种虚拟的情感消费。韩剧里的浪漫故事,武侠小说中的英雄情怀,电子游戏里感受到纵横捭阖、运筹帷幄的雄才伟略,人们消费这些文艺产品,使自己获得某种情感的支持与安慰。这种消费还包括大众传媒消费,例如报纸、杂志、网络、电话、音像制品等。

这种大众传媒的主要形式不仅向大众传播信息,更重要的是还向大众传播一种为社会所接纳的价值、理想和情感。王小波“死亡与再生的神话”就是一个例子。王小波于1997年去世后受到媒体的强烈关注,形成了“王小波现象”。使“王小波现象”出现的传播媒介就是现代报刊,其中就有《三联生活周刊》。

《三联生活周刊》是全国有影响力的都市文化刊物,它的读者对象主要是“受过高等教育,关心时代发展进程,不断从中寻找自己的新型知识分子”,即现代化都市中的白领阶层,它的宗旨是“我们说的是一种生活观,作为一个新的时代里生长的新型的知识分子,在这样新的时代里他应该有什么样的生活观”。王小波40岁辞去大学教职,专事写作,他本人就是自由人的身份。其自由不羁的写作风格,尤其是他在杂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中塑造的猪兄形象,加上《三联生活周刊》对其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和时尚明星的打造,使得他的自由变成了时尚话题,受到了都市白领的推崇。可以说,《三联生活周刊》抓住了现代都市白领阶层的情感需求。在现代社会,认同性的问题就在于我们是如何在他人面前展示我们自己以使他人认识我们。《三联生活周刊》将王小波笔下猪兄的特立独行成功包装为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并向大众传播,这种时尚的生活方式成为都市人的生活理想和追求,这正是“王小波热”的由来。

对于时尚,德国哲学家西美尔是这样定义的:“时尚是既定模式的模仿,它满足了社会调适的需要;它把个人引向每个人都在行进的道路,它提供了一种把个人行为变成样板的普遍性规则,但同时它又满足了对差异性、变化、个性化的要求。” 时尚不仅表现为一种物质形式、一种行为方式,更包含着一种意义、一种文化。它是根据变化着的各种代码、样式和符号系统制造出来的。时尚的表现形式,即时尚的外延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物的流行、行为的流行、观念的流行。流行使时尚由贵族走向大众,由此现代社会的消费发生了价值尺度的根本变化,即消费品的使用价值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人们重视的是消费品的时尚价值。时尚通过把消费品符号化,赋予消费品象征性的社会意义而使消费品产生社会价值。时尚象征着成功、身份、地位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它是一种社会编码。人们的时尚消费,主要不是消费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消费其符号价值。

20世纪,时尚出现了大众化和文化产业化的趋势,大众化是指时尚的主导力量从贵族向平民转化。由于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时尚的权利开始向普通大众倾斜,时尚的大众意味越来越强,时尚作为一种个性化的文化形式与大众文化有了交汇。时尚文化产业化是指时尚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被生产。各种时尚按照市场的需要被生产出来,加入社会的流行大潮,生活中处处可以感受到带有经济和文化双重身份的时尚文化产品的存在。例如,一部电影走红后,我们就可以看到,电影的原创文学作品往往会站在畅销书的书架上,电影的光碟、电影音乐的CD以及带有电影Logo的系列产品都将成为时尚文化的符号而被批量复制,占领消费市场。

炫耀式消费是指不以实用和生存为目的,对物品进行的浪费性、奢侈性和铺张性的消费,从而向他人炫耀和展示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由此带来荣耀、声望和名誉。因此,这种消费实际上是向人们传达某种社会优越感,以引起人们的羡慕、尊敬和嫉妒。例如,在消费社会中,“我是谁”的问题可以通过他的消费来回答,那些穿着几千块一件的名牌衣服的人不是名人就是大款,而穿着从地摊上买来的几十块一件的当然就是老百姓。在这里,衣服的使用价值,即遮体和御寒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它的品牌。

不仅如此,“我是谁”的问题还可以通过人们扔掉的东西得到答案。这实际是对前一个问题的补充。如果说前一个问题是通过自身实际消费的东西来向人们昭示他的社会地位的话,那么,后一个问题则是通过浪费的东西来显示他的身份。它们从正反两方面回答了“我是谁”这个问题。在消费社会中,甚至形成了所谓的垃圾箱文化,垃圾箱也成为代表人们社会地位的符号。“告诉我你扔的是什么,我就会告诉你是谁!” 这无疑是对炫耀式消费最好的阐释。

在当代中国,休闲消费逐渐成为现代人特别是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休闲消费是在人们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基本生活消费满足以后在更高层次上的消费。它形成的必要条件是有钱同时有时间。

作为一种现代生活方式,休闲消费不仅限于旅游、运动、娱乐等休闲方式,而且体现在人们日常的消费行为中。它表现为一种多层次、多形式的消费。它不仅限于节假日的集中消费,如打高尔夫球、度假、吃外国料理等,同时也包含了在工作之余看一场体育比赛、欣赏一部电影、和朋友喝咖啡、去酒吧放松精神的日常休闲消费。所以休闲消费包括休闲服务的消费和休闲产品的消费两大类,是一种以精神消费为主的多目的消费。在休闲消费中,无论人们外出娱乐还是购买一些时尚商品,都不是为了满足生活的基本需要,而主要是满足某些精神上的需要。比如,人们锻炼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跑步、散步、打羽毛球,从实际锻炼的需要来看,并不一定要花钱到健身房去锻炼,也没有必要以十分昂贵的费用打高尔夫球来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人们之所以要以付费的方式“买流汗”,显然另有所图,即在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的同时,也将个人的消费时尚、生活品位、事业成就与消费实力等内容展示给公众。

在流行文化时代,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方式等由传统的量入为出转变为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模式。流行文化的这种消费模式对于唤醒大众的主体意识,提升大众的审美品格,充实和丰富大众的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流行文化商业化的特性使得大众的消费特征逐渐变得物态化,流行文化的内容变得肤浅,显示出享乐倾向和游戏特征。这也是我们应该继续思考的问题,即在消费时代,如何使流行文化健康发展,仍然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fWS1NuDYYRcl9KNwVvOgX+/Dd5rW0nXUEKGlyExChI/sFpmjyE4dTKGPbLWBDgF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