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包公清廉律己和刚正不阿的特殊禀性,去世前在朝野已有相当的知名度,去世不久,与其相关的传奇故事就在民间悄然传播开来,当时不少老百姓都知道包公的大名。随着时间的推移,传奇故事中的包公形象变得越来越丰满,越来越鲜明,各种版本的传说也越来越多。于是,历史包公便逐渐演变成了具有传奇色彩的文学包公。
从历史包公到文学包公的转变,以及包公的廉政思想和扬善惩恶的传奇故事之所以能在民间广泛传播,既有包公本人清廉刚正、嫉恶如仇等高尚品格深入人心的缘故,也有底层民众希望有清官为民作主的心理期盼和当时城市市民文学逐步兴起的因素。
从社会心理的角度看,黎民百姓对清官的期盼正是包公由历史人物向文学形象转变的社会基础。当老百姓受到贪官恶吏的欺压,有冤无处申、有苦无处诉时,他们就会渴望有包公这样的清官出现,来为他们做主,替他们申冤,给他们撑腰。而清正廉洁、刚正无私、爱民如子的包公恰恰符合他们的心理期待,符合他们心中的理想清官形象,所以他们希望有文艺作品来歌颂包公,借包公来伸张正义,惩处贪官恶吏。正是基于这样的社会心理和民众需求,才使一贯坚守廉政和法治的包公能在文艺作品中与戏剧舞台上成为经久不衰的常青树。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由于宋代城市市民阶层开始出现,通俗文学有了市场需求。当时不少民间文人便通过创作通俗作品来获取报酬,维持生计,而具有传奇色彩的包公就成了这些文人的首选素材。他们常借助清廉刚正的包公形象去控诉社会的不公和官府对民众的盘剥欺压。
宋代说唱艺术在民间已相当流行,杂剧也有一定市场。当时说唱艺人只负责演出,说唱话本和演出剧本主要是由文人创作。宋代文人为迎合社会需求和市民的审美趣味,就为说唱艺人创作了不少话本和剧本。由于包公在当时受到市民的普遍爱戴,宋代文人在创作话本杂剧时,自然也就经常选择包公作为其中的重要题材,虚实相间的包公故事和传说正是借助当时民众喜闻乐见的通俗文艺得到了广泛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