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黑旗军的头领 |
![]() |
刘永福只身远走他乡之时,正是中国剧变之际。道光二十年(1840)爆发的中英鸦片战争,以清朝失败并签订《南京条约》告终。战后的割地赔款使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清政府的压迫下,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尤其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运动。受洪秀全太平天国起义的影响,两广天地会起义怒潮澎湃。在这样的背景下,刘永福回到家乡。咸丰七年(1857),二十岁的刘永福与李保哥、哥利三人离家投奔隆州迁隆寨天地会,开始了他曲折而颇具传奇色彩的军事生涯。为了求得安身之地,刘永福先后投过几支农民队伍。在郑三部下,他们常常是风餐露宿,食不果腹。不久,李保哥因病身亡。虽然郑三重义气,但刘永福还是先后转投吴二、王士林部。
王士林拥兵数千,算是天地会起义军中规模较大的一支队伍,在上思县竹朴一带占山为王,劫富济贫。刘永福艺高胆大,屡立战功,很快得到王士林的器重,成为主力战将。一次,盘踞在右江一带的地主武装,发兵攻陷王士林所占据的太平府城。王士林率兵回师,与地主武装激战十多天都不分胜负。正当敌我双方相持不下时,刘永福显示出了他的军事才能。他先是献计重兵围城,使城内守军外无接济、内无存粮,致其军心涣散;进而再献计组织敢死队登城偷袭,一举收复了太平府城。然而,在长期的攻城略地战中,王士林沾染了土匪习气,纵容部下烧杀掳掠,抢劫大量金银珍饰和绘画,而布帛、衣服、青钱等笨重物品则全部被散弃在道路两旁,“归顺城内外典肆巨宅,悉遭劫夺”。出身贫苦,与农民有着深厚感情的刘永福,无法忍受王士林背弃农民起义军宗旨的种种劣行,下决心寻找更适合自己的起义队伍。
几经辗转,刘永福投身到了黄思宏的起义队伍。原是上思土豪的黄思宏,借天地会起义之机占山为王,成为当地较有影响力的农民起义军首领。然而,同治四年(1865),当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消息传到广西后,黄思宏扔下队伍自顾逃亡,后转投起义军王士林部。失去了主帅的起义军乱作一团,刘永福只好领着十几个兄弟下山投靠安德吴阿忠起义军。半路上,随后赶来的黄思宏旧部百余人追上并加入了刘部。二十九岁的刘永福,成了这支两百多人的队伍领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