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黑旗虎将

在与黄崇英军长达数十年的角逐战中,刘永福指挥黑旗军勇猛杀敌,不怕流血牺牲,屡战屡胜,立下显赫战功,锤炼出“黑旗四虎将”——左六吴凤典、左大杨著恩、河阳黄守忠、义子刘成良,威震四方。

吴凤典(1840—1906),又名泰,字雅楼,别称智仁,壮族,广西上思县那琴乡上伴屯人,刘永福妻妹之夫。早期加入吴凌云农民起义军,后散落越南,聚集五六十人,自为首领。同治十年(1871),他从东潮(越南地)率队伍到保胜投刘永福,被任为黑旗军左营管带。在河内城郊罗池战役中,吴凤典一刀砍下法军司令安邺的头颅,被越南王授予防御同知衔(从六品)。光绪八年(1882)5月,在河内城西纸桥战斗中受伤,被越南政府升授为宣慰副使,任副领兵营。光绪十年(1884),黑旗军被改编为清军,分12个营,由刘永福、吴凤典和黄守忠督带。吴凤典带福字正左、副左、副右和亲兵右营4个营,不久升为守备衔,后又升为都司补用,并赏戴花翎。后随刘永福黑旗军赴台湾抗日,回内地后复任雷州参将。后逝世于家中,享年66岁。清政府诰授吴凤典为“龙虎将军”。

杨著恩,又名智仁,号肫卿,钦州沙尾街人。早年丧父母,由祖母抚养成人。武监生出身,从小勤学好武,身躯魁伟,膂力过人,生性豪爽,原为地方武装首领。同治十三年(1874),刘永福派吴凤典自越南回广西东兴招兵,他带领百余人投奔,为黑旗军右营管带。在纸桥战役中,他被法军子弹打伤双腿,坐在地上指挥战斗,一次又一次向法军射击,最后胸部中弹牺牲。

黄守忠,字荩臣,俗呼“北江黄”,祖籍山东青州益都白马镇,生于广西上思(今宁明县北江)。原姓罗,因入赘黄家,遂改姓黄。早年加入太平军,不久被推为首领。为避开清军的追剿,率部进入越南。26岁时,他聚集八百人出关追随刘永福,为黑旗军前营管带。在黑旗军抗法斗争中,参战百余次,一向作先锋,故有“黑旗黄三”之称。光绪十一年(1885),因与刘永福有矛盾,转投清军唐景崧部。后随唐部入关,以军功晋升为副将,任景安军督带,赏戴花翎,诰封三代。十年后调任江南两江督标、广忠军统领。后释兵家居。

刘成良,刘永福义子,聪明乖巧,忠心赤胆。光绪二十年(1894)7月,随刘永福赴台参加台湾保卫战,为黑旗军旗店驻兵二营的统带,率军在旗后炮台拼死抵抗日军,直至弹绝粮尽。

黑旗名将邓士昌,为人朴实,足智多谋,能打善战,屡立战功。韩伯铭,广西南宁人,弱冠补弟子员,才华横溢,任黑旗军右营营将,每战时必冲锋在前,勇猛杀敌。曾七,钦州防城人,弃许元林投靠黑旗军,心思缜密,谋略过人,常作先锋,攻敌克营,屡立战功。

此外,还有农秀业、叶成林、陈亚蒙、卢玉珍、杨老快、何立、方兴邦、陆天球及麦陆守等一批干将。刘永福曾说:“黑旗军转战频年,于枪林弹雨之中,身先士卒,出生入死,力冒万险,可谓百战余生。惟所攻必克,有胜无败,今日复一城,明日克一县,敌人丧胆,我武扬威!”

黑旗军在战争中发展壮大,成长为一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劲旅,由最初的二百余人发展到二千余人,以保胜、十洲为根据地,影响北宁、太原、谅山、高平、宣光、兴化等地,成为抗击法国侵略者和打击地方土匪的主要军事力量。特别是在河内罗池大战中斩死法军主帅安邺、大败法国侵略者的辉煌战绩,让西方国家和清廷对黑旗军刮目相看。

为了留住刘永福黑旗军以抵御外侮,固国强彊,越南政府专门在兴化建造了三宣提督公署,请刘永福入住,正式“为越官而行越事”,督办宣光、兴化、山西三省军务,并特加赠刘永福父亲为中议大夫、太仆寺卿。越南王更给刘永福下谕旨:“尔虽系新附,而屡立战功,有心图报,朕亦待之如本朝臣子,尔既与统督大臣商定,朕皆听从,俾卒所图。宜加感奋,悉心干办早清,德懋懋官,功懋懋赏,朕不食言。” IoPlIF9MgTjJyK8lhh9JLg5fKkmyDfAGF2fis2NJFsTWbn79sRo6gZWXoiItGk3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