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再次来到北美、来到风和日丽的旧金山,参与这次颇具规模也深具意义的“跨越太平洋——北美华人文学国际论坛”。
文学领域一个重要的观念就是要跨越边界,按照美国CNN电视台的说法就是“Go beyond the boundary”。跨越边界,就是要走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我们知道,中国现当代文学从一开始就和世界文学有很密切的联系,早期的作家如鲁迅先生,他首先是翻译家,从其他语言文字中获得新的视角和灵感,促进了现当代文学创作的发展。就像英国作家哥尔德斯密斯的《世界公民》中那位来自中国河南的哲人,用后来习得的语言创作得心应手。这些文人智者为文学的国际交流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变的时代。“唯变为不变”是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全球化的时代,人们的生存状态,过去千百年来的传统观念及文学表现方式,甚至传播手段都已经发生了几乎可以说是颠覆性的改变。改革开放以来,一些中国作家、诗人旅居世界各地,尝试着不同的创作理念及创作手法。与老一辈华侨华人相比,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台湾留学生相比,新移民作家的视野完全不同了。与此相应,文学题旨也更为复杂、更为深刻。
随着时代的变化,随着文学内容的变化,文学必然发生风格和形式上的变化,也只有变化了的形式和风格才能反映不同的时代内容。事实上,现在不管是海外华人的生活状态还是世界华人文学的创作手法都已经脱胎换骨。这些都是很有趣也很有意义的变化。
当然,他们的作品一部分在海外发表及出版,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以母语写就,毕竟其创作的灵感,来自语言文化共同体的现实和历史。每个人都有一座坚固的记忆之城,只有依靠外力和内力的共同作用才能打破,才能够更坦然地面对自己。要善于反省,要同自己惯性的记忆打仗。要敢于和自己对话,质疑自己,那样的作品才有可能赢得人心,具有普世意义,也才能够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
走出这一步实在太重要了。我们一起远行。要看到历史是曲曲折折走过来的,非常不容易,要看到历史中有哪些偏差,在新的时代应该怎样去认识。过去有些作品,我们一直以为是没有好的翻译家,不然一定会受到全世界的喜欢。就像那些引起人们关注的作品一样,莫言作品的成功就在于吸取本民族及其他民族文学的精髓,化腐朽为神奇。一个民族也是这样,慢慢会有新的因子进入文学创作,这是非常美好的。文学创作和批评应该立足本土,放眼世界,要有敏锐的语言生态和文化生态意识。为了我们未来更加强大,当代文学作家,特别是在海外的华人作家,更应该有掌握多种语言的能力。
我们已经看到了新的因素与新的成果,作品既有作者个人特点,又是特定历史、社会环境的产物,各种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暗中参与了创作。华人作家善于发掘自身储备的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并且大胆借鉴和挪用外国文学经验,善于用比较的眼光来认识自己的文化及其价值。
冀望北美华人坚持创作,不断地在海内外产生更大的影响。从其他语言的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调动一切文学技巧并提高思想高度,写出和国内有所差异或更为杰出的作品,在世界文学艺术园林中,为华文文学争得一席之地。同时用其他语言,把北美华人文学推向主流社会。
将文学视为一种文化存在,以文化相关性为原则适当拓展文学研究的边界,在宏观的大文化背景下,突破语言与思维方式的障碍,打破单一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视角,在不同的语言及文本创作中吸取新的因子,融合创作,拓展研究,进而丰富与发展我们的文学艺术,这是值得努力的事。
谢谢美国伯克利大学亚裔系的邀请,谢谢为筹备论坛、推动交流而付出极大努力的美国华文文艺界协会与《红杉林》。并谢谢参加北美文学盛会的诸位同道,祝大会圆满成功!
(本文根据演讲录音整理)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文学研究所所长)